把藝術脫去高貴的糖衣,以普普藝術著稱的安迪・沃荷不只改變了紐約,也影響了後世與當代的藝術及消費文化。

你不可能不認識他,被譽為 20 世紀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創造當代新的藝術創造形式,人們說他是一個大膽又不失序的前衛藝術家、引領了後現代主義的開端,他是我們熟知的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

沒人不知道他的成名作《沃荷式的夢露 》(Monroe in Warhol style)與為樂團《地下絲絨 & 尼科》製作的專輯封面——一根極具性暗示的黃色香蕉。雖然也有藝術家批判他的商業與功利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確為藝術開創了全新的局面,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深受著安迪.沃荷的影響,從以下十點要和大家分享我們值得認識的安迪.沃荷。

推薦閱讀:十五分鐘的永恆,安迪沃荷回顧展在上海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Reuters

在瑪麗蓮夢露逝世時,安迪.沃荷為她創作了一幅象徵夢露由年輕至衰老的圖像,他說:「一個人不化妝的時候,看起來最讓人想親吻;瑪麗蓮的雙唇不屬於令人想親吻的唇,卻非常適合拍照。」

你會喜歡:歌頌素顏,討好別人不如喜歡自己

一、普普精神:「藝術只存在於小眾?我就是要大量複製」

事實上,普普藝術起源于英國,但真正爆發出影響力卻是在 1960 年代的紐約。普普藝術將當時的藝術的優越性帶回物質的現實層面,而成為一種通俗文化。普普藝術的精神是十分美國化的,對影視名星的熱衷,對名利的經營與追求。它確實改變了人們接受藝術的態度。而對現代藝術美學的破壞與改變,也將藝術普遍化,他們甚至影響到一般人在生活中對藝術的體認,這些都是具有其歷史性意義的。

對於自己的作品,安迪.沃荷曾說:「如果你想了解我,不要往深處想,我就在最表面的地方,背後沒有東西了。」安迪.沃荷不介意人家說他的作品膚淺,他也說普普藝術沒有什麼好分析的,因為它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很討喜、有點小聰明、性感。」這是一種在精神上認可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參與藝術、共襄盛舉的大眾文化。也有人說它用最大膽的行動肯定「沒有靈光」的藝術,亦直接由生活出發,把生活事物帶進藝術。他曾經針對自己的創作理念表達:「我真希望自己能發明像牛仔褲這樣的東西。某種令人牢記懷念的東西。某種大量生產的東西。」

推薦閱讀:20世紀女性普普藝術先驅:Cindy sherman

二、「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

安迪.沃荷出生於 1928 年的美國匹茲堡,父母都是捷克移民,父親是礦工和建築工人,母親是幫傭。他並非紐約典型上流社會的子弟,但是在三十歲就成為紐約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他幼年身體孱弱,還罹患神經性舞蹈症,無法順利控制自己的肢體,大多時間臥病在床看漫畫、電影雜誌和畫畫。這些經驗,使他以廣告設計師、插畫家的身份起家,而後轉向藝術創作。傳遞大眾藝術價值的安迪.沃荷也預言了資訊氾濫的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洪流中探出頭來。Google、Youtube、Facebook,我們如同他所說的生長在一個資訊爆炸的傳媒環境,四處竄起的網路紅人、宅男女神,這是一個沒有主角,每個人都會出名的時代,安迪.沃荷比所有人早一步看見了大眾媒體的趨勢。

推薦閱讀:人人是媒體的時代,你的媒體原則是什麼?

三、離安迪.沃荷越近,成名也不遠了

他的作品來自時代的名人在媒體下的形象,如瑪麗蓮夢露、毛澤東、貓王、馬龍白蘭度等等,使用名人肖像使他的作品更容易出名。這也是了他對於名聲的平均化、傳遞性的具體實踐。他認為名聲的分配越平均,世界會越美好。

然而,他陸續涉入電影、音樂、舞蹈、流行文化等範疇,他所成立的「工廠」工作室(Factory)更成為當年紐約社交名流、搖滾巨星、文人墨客聚集地,甚至被視為紐約文化界中心。不少紅男綠女身圍繞在他的身旁渴望成名。

他頻繁地出入社交場合,認識了許多位高權重的人物,當中包括甘迺迪總統和杜魯門卡波特,當然也少不了娛樂時尚圈的明星、社會名流、藝術家們。這些人也都成為安迪沃荷創作的靈感來源,後期他也收到許多請他繪製明星肖像的要求,從他筆下也誕生出不少時代的偶像。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紅粉知己 Edith,安迪.沃荷也促成了這位美國 60 年代當紅的影星名媛。

四、「如果不是每個人都是美的,那就沒有人是美的。」

在《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裡他認為沒有哪個人是不美的,他反倒覺得「每個人一生總有某個時刻是美的」。「美其實跟一個人完成美的方式有關」當你看見「美」,與之相關的還有場景,他們穿的衣物,他們站的位置,以及他們所使用的任何東西。 雖然他與上流階層交往密切,同時卻也與社會底層的人來往。他很重視人的平等,正如他推廣的普普藝術,所有人都有享受藝術的權利。

同場加映:女人,妳其實比妳想像的美麗

他曾說:「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在那裡最有錢的人與最窮的人享受著基本相同的東西。你可以看電視喝可口可樂,你知道總統也喝可口可樂,麗斯.泰勒喝可樂,你想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沒有更好更貴的可樂,你喝的與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樣,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好。」這樣平等的概念也顯露在他的創作中。他喜歡用「絲網印刷技術」保證了藝術品的大量可重複性、以及價格的低廉性。他認為可複製的商品品是在工業時代對自由與平等的最好饋贈。 將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無界化是沃荷藝術中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部分。

五、「性,永遠不做才是最刺激的」

安迪.沃荷一生沒有過婚姻,對於他的伴侶、性向也一直是個謎。他對同性戀的態度坦誠而自由,在後期的藝術、電影創作中也放進不少同性題材,在《沃荷的哲學》中他曾說「對於那些花上一輩子時間試圖成為女孩的男孩,我感到深深著迷,因為他們得付出那麼多努力(雙倍的時間),才能除去那些洩漏機密的男性特徵,並吸取所有的女性特徵。」在 1960 年安迪.沃荷就已經肯定了跨性別。

你會喜歡:跨性別模特兒,傾聽身體的聲音

另外,他對「性解放」也是有前瞻性的,雖然許多人說安迪是個無性者,但他曾發表自己對性愛的想法:「愛與性可以搭在一起,性與不愛可以搭在一起,而愛與不性也可以搭在一起。」 安迪.沃荷的性向就讓它永遠是個謎,留下他對「愛」的廣闊,在我們這個時代繼續蔓延。

一直到死後都仍然備受世人注目的安迪.沃荷被評為死去後最會賺錢的人,也有人說他是社交動物,是個愛戴假髮的怪胎、神經質的同性戀,人們對他傳奇的事蹟提出種種評論,當然他面對這些評論也只是聳聳肩說:「我從來沒有不在狀態,因爲我從來沒有狀態。」其實,他一點都不怕世人批評他,因為成為眾人的焦點就是他的人生宗旨,所以那些事事非非都他來說都不算什麼。

安迪.沃荷的普普風範的確耕植在我們的心裡了,以前我們以為普普風格就是大眾、就是拼湊的色彩和複製的印象,事實上普普藝術的確是藝術史上的另一個里程,因為有安迪.沃荷不畏批判的前衛作風,也為當時的紐約和當代的藝術帶來了新秩序。如果有天你在他的家鄉匹茲堡進入了安迪.沃荷美術館,也許走了出來你仍對於館內的藝術品無動於衷,因為普普精神是輕鬆的,它可不想讓你花費太多腦力,但是縱觀過安迪.沃荷的傳奇一生,你必然會屏氣凝神,因為他的人生是一件最精彩的藝術品。

【同場加映】四個你不知道的安迪.沃荷

  1. 他是個工作狂。一位和他一起共事的女演員因為受不了他的怪脾氣而在他的工作室「工廠」槍殺了他,子彈落在他的胸膛,卻奇蹟似的撿回一命。
  2. 我們一定都以為他是個自大鬼,事實上,安迪.沃荷是個很沒自信的人。包括他戴假髮、後期坦言整形,他對自己的自卑除了外表也來自小時候家裡環境貧困,使他一生的志業都是「向錢看齊」。
  3. 安迪.沃荷每天早上打電話給朋友兼合作伙伴 Pat Hackett,詳細講述前一天做過的大小事,他們稱之為「寫日記」,最久可以講上兩個鐘頭。日復一日的,Hackett 盡責的在電話另一頭記下筆記並且打出來,這樣的習慣從 1976 年開始直到 1987 年 Warhol 逝世。
  4. 我們知道安迪.沃荷酷愛出入社交名流場所,他的工作室「工廠」也聚集了一群形形色色的人,這樣的他生活一定很複雜到不行吧?事實上,安迪.沃荷可是個不菸不毒的健康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