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編按:死亡對我們來說好遠又好近,這個話題從來就不是東方社會會喜歡或是願意主動去討論的,但是死亡,是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如果害怕,那讓我們一起換個角度想吧。把人生當作是一趟旅行,死亡像是旅行的結束,慢慢的速度會歸零,最終達到靜止狀態,我們面對亡者,心中的狂放激動也會因而降低速度。去巴黎墓園走一遭吧,聽聽自己的聲音,也調整自己的旅行速度。

推薦閱讀:【女人迷沙龍】她和他說說,旅行教會我們的事



死亡是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

對於躺臥在此地的人們,生命到達終點,他們的旅行已經結束,他們的

旅行速度是零;對於我們這些墓園的沉思者而言,我們內心中那狂奔的

欲望,也被降低速度,最後達到靜止的狀態。

延伸閱讀:第一次面對生離死別

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

巴黎的墓園也像是一座微型的建築博覽會,所有古典建築的元素都被使用在墳墓上,而且其設計比例正確,讓每一座小小墳墓都有如一座座的豪宅

我很喜歡到各地的墓園漫步,觀察各種不同的墳墓設計,以及墓誌銘與墳墓設計中所透露出的不同人生觀。暑假帶一群朋友去法國巴黎旅行,我沒有帶他們去香榭大道名牌店採購,反而是帶他們到巴黎的墓園去欣賞墳墓風情。可能會有很多人認為我這種做法近乎瘋狂,但是我總覺得與其到名牌店瘋狂 shopping,不如去墓園思考人生,對他們的人生可能更有意義。

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

漫步在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之內,會看到許多工藝非凡的銅像雕塑,有威武展翅的天使、死者生前的模樣,也有家屬悲痛哀哭的生動雕塑。

墓園是城市狀態的縮影,紐約曼哈頓摩天大樓林立,因此紐約的市立墓園墓碑林立,也像是摩天大樓都市叢林一般;東京生活空間密度極高,其城市內墓園也呈現出擁擠的狀態;而花都巴黎藝術氛圍濃厚,巴黎的墓園也有如美術館一般,充滿著藝術氣息。每座墳墓上都有雕刻工藝非凡的銅像雕塑,有的是威武展翅的天使、有的是死者生前的生活模樣,也有雕刻著家屬悲痛哀哭的模樣,當然也有描繪死神臨門的陰沉雕塑,無論如何,進入巴黎的墓園,有如進入戶外雕刻美術館,雕刻水準之高,令人驚豔!

死亡是人類最後的尊嚴

我依然記得一座墳墓前,有一具披著斗蓬陰森婦人的銅像,擋在墳墓鐵門之前,似乎要阻擋死神的來臨,護衛著她的家人,不過這樣的努力是否有用?人們永遠無法抗拒死亡的到來!即使抗拒了死神,永遠在這肉身活著就是好的結果嗎?

記得以前讀過的寓言故事,講到一位國王在死神來臨時,欺騙死神,並且拘禁了死神,讓他無法去執行死亡的任務,也因此這個國家從此脫離死亡的詛咒,不再有死亡的威脅。當死神不再執行任務時,全國人陷入一種不死的狀態,那些衰老病痛的長輩,求死不得,痛苦地在病床上呻吟,車禍意外的人們或貓狗,肢體殘缺嚴重傷害,卻也無法求死,只能在痛苦中哀嚎,人們後來才發現,「死亡是人類最後的尊嚴」,國王不得已釋放了死神,讓祂繼續完成祂護衛人類最終尊嚴的工作。

墓園的設計其實是針對生者

墓園的設計多少反映出逝者的人生觀與生命經驗,亦或是反映著逝者的欲望與生命的悔恨;另一方面,墓園事實上是對於未亡人的撫慰,而不只是對於死者的悼慰而已。墓園空間的設計對象,主要是針對生者,而非對於死者;因為逝者已矣,但是生者需要被瞭解、被慰藉,也被引導;喪家遺屬來到墓園裡,帶著哀傷與悲痛,期待來到墓園裡,內心可以被安慰,思念之心可以被滿足。如果墓園裡充滿著荒誕的禮俗,充斥著尖銳喧囂的念經喇叭聲,甚或有孝女哭墓、脫衣女郎的怪異演出,如此來內心如何可以被安慰,如何可以在寧靜中整頓心靈?



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

披著斗篷陰森婦人的銅像,擋在墳前,似乎要阻擋死神的來臨(左),挨著臉頰表情愁苦的雕塑(右),帶給人們對於生命的無限悼念和啓發。

一座理想的墓園應該是一座花園,是一座像創世紀伊甸園般的天堂異境,因為人們在花園中可以藉著綠蔭草地、花香鳥鳴,內心得著撫慰;在寧靜的花園裡,內心煩擾得以沉澱,在靜默沉思中,整理出對於生命的安定與出路。一座理想的墓園也應該有啓示性,墓碑上的墓誌銘,或是墓園裡的雕塑,都可以提醒世人,生命是何其短暫生活是何等的脆弱;如何在短暫的人生裡,成就永恆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也叫我們珍惜生命中現有的幸福,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感恩。

金馬獎導演蔡明亮,之前到巴黎拍攝的電影《臉》,不僅拍攝羅浮宮及其內部平時隱祕的空間,也特別到巴黎的墓園拍攝多場的劇情,可見巴黎的墓園與羅浮宮同樣是花都巴黎重要的古典空間。在墓園拍片對於中國人而言,可能是忌諱又難以接受的事,但是我卻覺得墓園其實是人生歷程中,最具哲理思維的空間,可以為電影帶來極大的生命衝擊,讓觀者無法逃避地去面對生命中最終的關懷,也就是「死亡」的議題,從來沒有人可以因為逃避死亡或背對死亡,而可以免於死亡!

既然死亡是人生中必須面對的課題,何不好好去面對,必且好好去思考這個課題。

墓園是微型的建築博覽會

巴黎的墓園也像是一座微型的建築博覽會,所有古典建築的元素都被使用在墳墓上,而且其設計比例正確,讓每一座小小墳墓都有如一座座豪宅一般。古典形式的建築,最重要的是古典元素的大小長度,要符合黃金比例,否則就會顯得不倫不類,台灣許多豪宅建案喜愛古典建築元素,可是卻常常顯得怪異,就是因為其古典建築元素間的比例沒有抓好,也凸顯了設計建築師古典建築的涵養與訓練之缺乏。

或許對於建築系的學生或學習建築的人而言,巴黎的墓園提供很好的學習環境,只要經常到墓園來觀摩甚至速寫,都可以讓你學習到古典建築的黃金比例與古典元素的搭配組合,有助於在設計古典形式建築時,可以有較好的表現。

你會喜歡:驚豔德國!壽命最短的全水建築

歷史名人的長眠之所

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安葬著許多名人,包括音樂家蕭邦與羅西尼,劇作家王爾德等人,這些歷史名人的墳墓,每天都會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前來獻花悼念。蕭邦的墓雖然只是衣冠塚,但是還是不減樂迷們的熱情,天天有觀光客來憑弔,並且獻上鮮花致敬,連我學音樂的母親,即使已經八十多歲,卻仍然在幾年前來到此地悼念蕭邦。我曾經瘋狂地想像,如果藉著影音互動裝置,讓人們來到蕭邦墓園前,就有蕭邦的鋼琴曲演奏,那種情境恐怕更叫人催淚吧!

王爾德的墳墓,因為太多人在墳墓有翼天使雕像上留下紅色脣印,以祈求愛情的完美結局,當局今年特別在清洗雕像之後,在墳墓旁加裝透明壓克力圍欄,結果還是有人想辦法進到圍欄內,在墳墓雕像上留下紅色脣印。

人生最後的靜止狀態

漫步在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之內,並不會感受到傳統墓園的恐怖與哀戚,只有溫暖的陽光與清新的空氣,反倒是像一座觀光勝地般,觀光客穿梭其間,尋找他們崇拜人物的安眠之所。

對於躺臥在此地的人們,生命到達終點,他們的旅行已經結束,他們的旅行速度是零;對於我們這些墓園的沉思者而言,我們內心中那狂奔的欲望,也被降低速度,最後達到靜止的狀態。

 

圖片、文字來源:【旅行的速度】(大塊文化出版

http://locuspublishing.com/Produck.aspx?bokId=1111CA205

 

旅行教會我的事
〉〉旅行可以讓妳得到什麼?
〉〉散心也是旅行的意義 日本京都
〉〉旅行碰見的孩子,他們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