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編按:
社會的規範、禮教的壓迫、父母同儕的期待,將我們崇尚自由的奔放之心,壓模塑型,與芸芸大眾標準化統一。就連我們對愛情的選擇與想像,也受到社會習俗的規範,變的狹隘、僵化、窒息。但親愛的,請你記得,愛是比禮教更強大、更有包容性的力量。讓我們忠於自己,勇敢去愛,自由去愛,世界終將感動於這份愛的美麗與純粹。

推薦閱讀:自由,是安心做自己



上圖為展覽中其中一幅攝影創作,表達的是近代中國奔向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在台灣的社會長大,我比別人更清楚華人社會中的群體壓力造就的折磨。西方文化,處處重視人權與個人主義,華人社會的群體壓力是這群自由的人們無法想像的。在哥德堡的世界文化博物館,我看到了東西方的文化衝擊。

同場加映:那些小團體教我的事:不是我不好,是他們不懂得欣賞

這場藝術展的名稱為秘愛,瑞典館方以禁忌之愛向參展者解釋主題內容。一走入映入眼簾的作品不外乎是同志議題,還有群體壓力展現的作品。 每張圖每張畫,都代表他們多想要擺脫過去的成規,迎向一個自由的生活方式。 同行的兩位荷蘭與德國學生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同志之愛也能被看成“禁忌之愛”。在西歐國家擁有太多自由,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以及等等的開放,他們以為理所當然的自由,卻是在亞洲社會裡面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推薦閱讀:為愛發聲!世界各地不分性別的深情攝影集

德國女孩問我:為什麼男同志議題在亞洲社會甚至比女同志更沒辦法被接受呢? (因為在亞洲國家的世俗禮教就是,男女一定要結婚跟傳宗接代,尤其是男生一定要傳承血統,傳成家裡的文化命脈。所以很多父母親,都會抱持著很大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跟個好女孩結婚,自己的女兒一定要嫁個好人家。)她聽完了可愛的笑著說:我還是不懂,是不是結婚在亞洲社會裡面已經變成了長大唯一的目標? (我告訴他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一樣的,當然有一些爸爸媽媽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有所成就,但是年邁不婚對很多人來說甚至已經變成了一種不幸)

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結婚不應該是建立在滿足社會期待上面的。結婚應該要出自於愛,並且婚後要和伴侶互相尊重,互相照顧,互相支持,一起解決很多人生上面會遇到的挑戰,然後一起成長,一起變老。而找到那樣的人的條件是什麼?是那個人對你好不好,夠不夠真心,有沒有才華跟勇氣足夠面對未來的困難,而那絕對不是外表,或是名氣,或是金錢。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迷失在社會的價值觀與期待當中。在追逐金錢與名聲的過程中,我們忘記涵養自己的內心。但是人生,死亡之後沒有人能帶得走什麼,最美麗的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瞭解到你的一生過得多麼精彩,還有你的成長。(推薦你看:在末日之前,我想對你說

適時的跳脫世俗的眼光,用不一樣的方式思考。

愛,不只有一種
〉〉「家,是用愛打造的」同志養育的孩子告訴你什麼叫愛
 〉〉為愛發聲!世界各地不分性別的深情攝影集
〉〉跨性別模特兒,傾聽身體的聲音
〉〉你不知道的台灣史:台灣史上第一次變性手術,由男變女的謝尖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