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江戶時代,人們相信,透過腹部的脈動,能夠診斷出人的身體狀況,這套理論也發展成「腹診」

試著撫摸你的腹部,你是否感受到了生命的訊息?

聽起來有些怪異。但在江戶時代(1603-1867)的日本,這樣的連結卻特別受到重視。當時人們真誠地相信,腹部脈動中,暗藏著攸關健康的訊息。至於訓練有素的醫生,則需要潛伏於腹部的徵狀裡,解讀出身體的密碼。

此即為「腹診」。


圖片|稻葉克文禮《腹證奇覽》

不少人把腹診的源流,追溯到傳統中國醫學經典。比如在《黃帝內經》或《傷寒論》 中,都或多或少提腹診的相關概念。這樣說或許不錯。日本所謂的「漢醫」,的確受到中國醫學深刻的影響。

但在中國醫學中,腹診不過是一套邊緣化的、很難說得上成熟的技術。在日本,它卻成為醫生們熱切討論的主題。江戶時代以降,日本醫生針對腹診一事所撰寫的專門書籍,據統計就有七十多種。

推薦閱讀:胃痛不要慌,四招搞定鬧脾氣的胃!

是在東瀛異鄉的土壤,腹診技術才開花結果。


圖片|稻葉克文禮《腹證奇覽》

從眾多的討論中,逐漸浮現了一本特別周密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即成書於十八世紀末葉的《腹證奇覽》。

翻閱《腹證奇覽》,我們會對這項獨特的診療技術,得到一些基本的印象。比如,腹診在實行的時候,是這樣子進行的:令病人仰臥,兩腿伸展,兩手置於股側,安定心神。醫者盤坐或立於患者一側,以右掌覆按病人心下,調息定神,稍待須臾,即專心診察。


圖片|稻葉克文禮《腹證奇覽》

複診的基本理念和診脈十分接近,講究醫者身體的感覺。根據《腹證奇覽》的說法,經典的中國醫學甚至還有「診臂」的傳統,和診脈、診腹同出一系,不過早已被人遺忘,技術也未能流傳下來。

施展腹診的醫者,最重要的是觀察腹中的「虛、實或虛實相間」,不同的徵候,反應了不同的身體狀況與病情程度。此外,如果腹中發現有凝滯塊狀,即所謂「癥」、「瘕」或是「癖」的問題,則意味著身體中的氣已經鬱積,必須趕緊治理。

推薦閱讀:真的是胃痛嗎?上腹痛的隱藏危機!

但為什麼是腹部呢?腹部的重要性何在?對此,《腹證奇覽》的解釋是這樣的:「蓋天,以一氣維持萬物者也。故生於天地之間而有氣息者,無不受命而活動。命者乃天一混元之氣,結於其腹內而為已有,運行周身,為活動之用也。其形氣相結處,名曰魄,其氣即魂,此魂魄乃神明之舍、生命之本也。」


圖片|稻葉克文禮《腹證奇覽》

今天多數的日本醫生,大概已經不再接受這套,帶著一絲玄理的診療理論。但腹診在日本歷史上的流行,早已成為難以跳過的重要往事,也象徵著日本傳統醫學,如何在承接中國醫學傳統的同時,發展出一條獨特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