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爆出食品添加劑問題,我們或許會懷念起過去,至少食物天然許多,但過去的食物就真的不存在隱憂嗎?


圖片|來源

最近食品添加劑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一時之間,連我們這些外行的人,都能對諸如起雲劑、塑化劑等專有名詞朗朗上口——一如不久前,那彷彿只有在高階化學課本中,才會出現的詞彙「三聚氰胺」。

延伸閱讀:起雲劑:健康食品的重新定位

這時代,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讓人安心食用的東西。別說是起雲劑和塑化劑,想想狂牛症、禽流感、口蹄疫,再想想鉻污染的稻米、輻射污染的魚,還有飽受爭議的基因改造食品。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一個我們認為科學昌明、醫學發達的年代。

也許社會學家說得對,這個年代才是真正的「風險年代」,而且,不少風險還是我們親手製造出來的。


日本地震過後的福島核電廠。圖片|來源

對於食物之「毒」的擔憂,當然不會是今天才開始的。但每個時代,對於毒的認知,可是大異其趣。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各種有毒的水,琳瑯滿目。在這名為「諸水有毒」的段落中,李時珍一開頭寫著:「水府龍宮、不可觸犯;水中有赤脈、不可斷之。」

推薦閱讀:珍惜你的口水

在這個今天看來,有點玄妙的開頭底之下,李時珍方才細數,諸如各種井水不可任意飲用,否則可能讓人「盲聾」;「陰地流泉」也不亂喝,尤其在二月或八月,喝了之後會得到瘴瘧。李時珍又說,花瓶的水可也不能喝,尤其如果插過臘梅,喝了就沒命。

有些含有毒性的水,不只不能飲用,甚至不能觸碰。比如水若放了一晚,「面上有五色者」,就是有毒,千萬別拿來洗手。


1955 年中國發行的李時珍郵票。圖片|來源

《本草綱目》的這些想法,並非憑空而來。在傳統中國的飲食傳統中,一直有著「食忌」的概念。換言之,有些東西可以吃,有些東西不能吃。有些東西單獨吃可以,有些東西湊在一起吃就不行。

同場加映:健康飲食新趨勢,自製美味又好看的罐裝沙拉

什麼東西不能吃呢?和《本草綱目》同一個時代,約莫十六世紀的中國養生書籍就說,棗子、梨子和西瓜,最好都少吃,「多食作瀉」,也就是會拉肚子的。蝦蟹也得少吃,尤其是秋蟹,甚有人主張其中的毒性是「無藥可療」。

這些看似平凡的東西不能吃,但另一方面,有些我們怎麼想也不敢吞進肚子的東西,《本草綱目》卻是詳細記載了他們的藥效。比方說,玻璃。按照李時珍的記載,玻璃主治「驚悸心熱,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熱腫。」又或者是,金、銀、銅、鉛、錫、鐵⋯⋯凡此種種。李時珍開闢了一個專門的「金石部」,將這些礦物都收納入他的本草世界中。


當廚師遇上化學家。圖片|來源

這些金屬真的能吃嗎?想來實在有些讓人驚訝。不過李時珍如果活到二十一世紀,看到我們吃的這些,由神奇奧妙的化學物質組成的食品,不知道會有什麼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