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相遇讓兩人難以忘懷,第二次的重逢讓彼此互訂終身,然而想要維持關係,就要不停的感受對方的心,並且時時在相處中找到讓彼此保持趣味的模式,難免遇到爭吵時就把留窩蛋拿出來找回熱戀的溫度。愛情不是單向的,小嫻艾莉絲都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愛情要互相。

「我做了這麼多,就只是為了逗妳笑而已……」

在接近片尾的地方,在近乎絕望的當下,傑西他這麼說了。只是想讓你笑,這多麼微不足道的願望、和付出哪?——但是等一下。在一段長久的關係中,或甚至是九年的婚姻之後,還在乎、還惦記著要讓對方笑的,又有幾人?那曾經是能夠融化我的視線、壓倒一切黑暗的武器,那是你的笑容。而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

這個難得的小細節,也許就註解了一段在你我心中長跑了十八年的「最理想的愛情」。

這個夏天,我們終於等到 1995 年《愛在黎明破曉時》、2004 年《愛在日落巴黎時》的後續,前兩部作品於我的份量有多重,讓我浸入和受影響有多深,我想就不必多說了。在《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開場的第二幕,當傑西走出機場大廳,那個緩緩帶到靠在車邊講手機的席琳的鏡頭,和甜甜響起的配樂聲,是導演和我們一樣清楚:大家都等那班飛機錯過後的「結果呢?」等好久了。他還故意定定地看向車後座,那甜甜睡著的雙胞胎。只這麼一帶,我已經明白我最掛念的摯友們在跟我打招呼,我也知道他們過得如何。

他們回來了。這不只是老友重聚,這更是對我而言,人生新階段的指引被續寫了下去。《愛在午夜希臘時》是我 2013 年最愛的電影,毫無疑問。這是影史上無人能匹敵的一段愛情關係,和對愛情/對關係的見解;這是我們等了這麼久,終於等到的絕對值得的後續;這也是讓我再次從讚嘆、細細思索到理解,最後了然於心的觀看過程。

從《黎明破曉時》的相遇,到《日落巴黎時》的重逢,這一次《午夜希臘時》要說的是「維繫」,是關係變成長久後,那理想中真正契合的兩人要面對的維持的煩惱。這是童話和真實世界的接軌,和時間長河的角力,這是「happily ever after」要怎麼變成「everlasting light」。

而這,也才是真實人生中佔最大比例的段落吧!

在《日落巴黎》之後,終於丟下一切選擇彼此的兩人,如今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整部《午夜希臘時》的形式便是從一天下午到晚上,兩個人(當然又是)一系列的對話,閒談和打鬧和溝通和交鋒。不同的是,這次聊的內容不再是星座、宇宙、對世界的認知和藝術等等形而上的東西,而是他們的生活,這個家庭,和彼此間的種種。這當中處處是九年來的生命痕跡。這些卻也如線索一般,一步步累積纏繞,最後推往了午夜前的一場爭吵,一次爆發。

九年後,生活大幅地不同的當然是當媽媽的席琳了。兩人擁有世界上最甜美的女兒,但再甜美的孩子背後,仍然是沒日沒夜的瑣碎和煩悶和慌亂帶起來的。即使獨立如席琳,照顧孩子事必躬親的她還是會沒自信,而她一方面抱怨這些「居家女性」的責任佔據著、限縮了她的生命,一方面又不乏甜蜜地說:我發現這些年來,對時間的記憶都是以女孩們發生了什麼事為標記的。這是仙女成長的紮紮實實的新階段。而她依然聰明,依然有著滿滿想法,依然非常非常迷人。但也多了點脆弱,多了點不安,多了點疲憊。你知道這是多少辛勤磨洗的結果。

接著當你發現:傑西也以同樣的方式記憶著這七年,席琳比我們更驚訝。可是你知道的,他一直都是那個投入了一切的人。在《午夜希臘時》的各處細節,都沒有忘記強調傑西仍是那個更浪漫的、更純情的大男孩,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妳是我第一個愛上的女孩」,他說「現在的妳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漂亮」,他說:

「我愛妳的一切,我也明白妳是個複雜的人,那些讓人難以忍受的瘋狂、讓人讚嘆的美麗,我通通都接受,而且不想要妳改變。因為這就是妳,一個完整的妳。」

面對一則近乎完美的愛情,《愛在午夜希臘時》對兩人信心滿滿,這從他們對話中的笑容、依舊閃現的靈光,和最後的「結局」都可以明白。但另一方面,這劇本花了更多的力氣去闡述:所謂真正的契合不等於兩個人完全心靈同步,因為世界上沒有誰跟誰是一模一樣的。一定有差異存在。而最美好的關係,不在於這樣的差異最少,而是在這些差異面前,對於溝通、克服、彼此妥協和理解,兩人有多麼地「心甘情願」。這是「we're one, but we're not the same」。真正難得的是意願,是跨越歧見的意願。

對於為了出書常常要在外宣傳的傑西,孤軍照顧孩子的席琳不乏怨嘆;而對於席琳的新工作,傑西不贊成卻又不敢明說,其實透露出他心中另有一個更理想化、更不願妥協的席琳,即使過了這麼久,那個幻影和真人仍沒有完全重合。

此同時,就像描寫最美麗的重逢的《日落巴黎時》的另一面,是對「錯過」的深刻惋惜,《午夜希臘時》在真情的維繫之餘,還想處理當初已經結婚有個兒子的傑西,在做出了選擇之後,必須承擔的痛。包括和前妻的冰點關係,包括想當個父親卻無法「在場」的懊惱(這也成為整場吵架的衝突點),包括想和兒子更親近些,但孩子已經長得比他想像中成熟,那最重要的時機已經過了。那隔閡已經生成了。

為了愛,和一個自己真正甘願的未來,得要背負多少過去、和收拾他人破碎的傷口?活著從來就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彼此;但是道別更難,所以每一次的選擇都只能更膽顫心驚。而這一路走來,不斷傷痛又癒合的自己,是更強壯、還是更蒼老了?

還好,在這些瑣碎和日常的對話裡,在這終於不再「只有當下」的漫談中,在這次接近常溫的交會沿途,依然處處是讓我微笑的甜蜜點。我喜歡兩個人各自的夢,我喜歡傑西對兒子說:「音樂是你未來的人生裡,一定會用得上的東西」;我喜歡故事安排這孩子和席琳反而更親近(即使這是後續的導火線之一),既預告她會是個好媽媽,又藉她的口安慰傑西「你已經是個好爸爸了,放心吧!」我還喜歡席琳說「你聽!我們已經多久沒有像這樣,沒聽到女孩們的聲音了?」(而傑西補充「沒錯,沒有小腳ㄚ跑步和撞破東西的聲音!」)我更喜歡她脫口而出「我此生的摯愛竟然找不到他的刮鬍刀……」那是情人變家人的好溫暖的相處。

不同於《破曉》和《日落》,《午夜希臘》還有另一項特色是配角的戲份加重了。至少有三場戲,包括一段精采的餐桌對話是多人參與的,而其中他們聊著記憶和感知、愛情與性別、依賴和自我,甚至連科技與社群網路都多次被指涉——從在車上拿出手機來拍的席琳,到他們說到 facebook,再到餐桌上關於 Skype 和甚至「電腦會不會取代人腦」的話題……

這些,其實我更相信是三位創作者(導演理查林克萊特和共同編劇的伊森霍克、茱莉蝶兒)把他們對這世代的好奇和擔憂都反映在劇本裡了。沒有意外的話,這系列會每九年一部這樣一直拍下去,既捕捉不同階段的愛情課題,也紀錄著編/導/演當下的創作心境。而對於科技是如何影響愛情,影響了人與人的溝通方式和關係,這是 2012 年的他們所在乎的。

也很有趣的是,片中席琳對於傑西把他們的故事寫進書裡,從當年的無比浪漫漸漸變成不耐煩、覺得隱私被侵犯了。這對照茱莉自己一家都是演員,她本身的導演事業近年來逐漸加溫,甚至剛在《那一年的夏日午後(Le Skylab)》把幼時的家庭回憶搬上銀幕(並在片中飾演自己的母親),這些創作者的虛實分際之辯,真是意在言外的自省。

但回到故事裡,席琳更在意的或許是:當年散發著藝術光芒的傑西,如今繼續走在那條路上,而且越發耀眼,她自己卻一點一點妥協掉了好多東西。她說:「我以前喜歡寫歌唱歌,但現在根本沒有時間!」她幾乎快忘記那個同樣星光燦爛的自己了。

然你我都沒有忘記。傑西就更不用說了。他嘆道:「我賠上了所有,就是為了妳唱歌的樣子(I fucked up my whole life because of the way you sing)」。即使在片子後半,在最激烈的爭吵中,在兩人翻舊帳尖酸刻薄的攻防裡,當他們辯解,當他們明志,當他們示弱,你都感覺到這是真心的。這些都是溝通,不是手段;他們的目的是抵達、而非傷害彼此。

這真的太重要了。我相信,真正理想的情人關係,是你要能在對方面前示弱。你不擔心自尊,你不思考姿態,你不怕位階和權力關係和其他什麼,你就是袒露自己。關於《愛在午夜希臘時》,我繞了一大圈終於回頭要說的是:這終究還是那兩個「有說不完的話」的男孩和女孩。從一開始在車上的超長鏡頭(兩段加起來共十三分鐘),到中段在草原上的笑鬧,到最後在吵架中、在怒氣雲頂,他們都沒有封閉自己,沒有拒絕溝通。他們真的能一直說下去。也因此,時時刻刻都在尋找著接回彼此對話的頻率,而新的共識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著。

他們還是在對方面前裝可愛。傑西愛演,席琳也不遑多讓;她還是在意自己有沒有吸引力,即使這次的茱莉蝶兒刻意不掩飾歲月的痕跡,但那舉手投足和笑容和眼神的魅力,仍然無敵;即使在一起這麼久了,她還是有「我是不是沒說過」的童年往事可以突然想起來、迫不及待跟他說;即使只是一個單字「FUCK!」她都可以喊得那麼可愛,讓我笑倒好久……

她說:「你鬍子裡的紅色光澤消失了,那曾經是最讓我迷戀的東西。不過現在,我只要在女兒們的眉眼間發現它,就會想起我們相識的那一天。」

他說:「我把我的全部生命都給了妳們,我沒有更大的東西可以給了。」

你真的愛我嗎?你後悔過嗎?若再有一次機會選擇,你會不會不一樣?「是否、為什麼、曾經、如果……」那些過去期待的,閃耀過的,握在手心的光芒,如今真的還存在嗎?

在《愛在午夜希臘時》的最後,一度是很痛的。因為它以時間的磨損,和對選擇的承受,加上人與人之間終會越來越放大的差異,生成怨懟,瀕臨一個夢的幻滅。當席琳說出那句幾乎無可挽回的氣話,說不定那根本不是氣話;說不定那才是最終的真實。因為在經過時光的淬鍊、日常的磨洗後,仍然能濃烈炙熱如新的愛,是不存在的。能夠完全平衡平穩自在獨立又親密的關係,是不存在的。

但,就算那樣的愛戀會消褪,那樣的激情會消失,它仍然可以轉化成更巨大的,更深層的,更柔韌的東西。你可能稱它作親情,你也可以稱它作安全感。你更可以稱它作意圖(the attempt),互相溝通連結、了解懂得的意圖。那是當初席琳說過的,世界上唯一稱得上魔法的東西。

來到最末,在日落之後、午夜之前,還能帶來黎明破曉的曙光的,是對這一切的理解,和願意再試試的意圖。在整部片的扭轉點,傑西說了一句近乎自信到武斷的話,但你願意相信他。他說:「我做了這麼多,就只是為了要逗妳笑而已。你想要真愛,這就是了。它並不完美,但這就是了。」

而她明白了。於是願意再繼續下去。不是情急之下的浪漫期待,不是感動之餘的熱血澎湃,而是在平靜中、在沮喪裡,在心底千頭萬緒複雜的繩結之中,依然願意再試一試。這就是愛情最美麗的樣子。

看完《愛在午夜希臘時》,我想我知道未來九年要靠什麼撐起自己了。你呢?

本文獲原作者張硯拓授權刊登
作者部落格【時光之硯】

劇照:采昌國際多媒體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