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柯林法洛、布蘭登葛里森主演的《伊尼舍林的女妖》可說是今年橫掃獎項的強片,入圍奧斯卡、金球獎多個獎項。以下將揭露片中的 4 個隱藏彩蛋。

金球獎奪下三大獎、奧斯卡入圍 11 項的《伊尼舍林的女妖》可說是今年橫掃獎項的強片,由柯林法洛、布蘭登葛里森繼《殺手沒有假期》後再度與金獎大導馬丁麥多納合作,看似兩個中年男子絕交的無聊瑣事,背後卻隱藏著深遠的隱喻。

你可以將其解讀為愛爾蘭人對於國家與民族歷史的創傷,也可以看作是每個人在生命中可能都會遇到孤寂狀態與感情糾葛。雖然劇情是荒謬喜劇,看完卻感到有些惆悵。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1.「伊尼舍林」在哪裡?

看到「伊尼舍林的女妖」這樣的片名,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奇幻鬼怪的題材,但其實布蘭登葛里森不是。

其中「伊尼舍林」不是真實存在的地名,而是導演虛構的島嶼,但這可不是瞎掰,在導演馬丁麥多納的愛爾蘭家鄉附近戈爾韋灣中阿蘭群島,「紀錄片之父」羅伯特佛拉哈迪曾經在此拍攝紀錄片《阿蘭人》記敘當地風土民情,也是這個地方文化的重要印記。

馬丁麥多納不但以此背景創作舞台劇,還以群島中的三座島嶼為題寫成系列的三部曲,包括舞台劇《伊尼什曼島的瘸子》(The Cripple of Inishmaan)、伊尼什莫島的上尉(The Lieutenant of Inishmore),最後就是這部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其實原本應該要以阿蘭群島第三座島嶼伊尼希爾島(Inisheer)為名,但最後並沒有在這座小島上拍攝,便以虛構呈現,同時也象徵整個愛爾蘭的命運。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2. 女妖的隱喻

片名中的「女妖」(Banshees)則是愛爾蘭民俗文化中的「報喪女妖」,傳說中會在某人將要死去時現身哭嚎,是死亡的象徵。而劇中麥考密克夫人也剛好以類似巫婆的造型出現,成為「女妖」的代表。

她的出現不僅是康姆(布蘭登葛里森飾)和派瑞(柯林法洛)友情的消逝,也影射主角派瑞的生活從安穩走向好有決裂、親人離別、愛寵逝世的毀滅性打擊,更直接預言著兩條生命即將面臨死亡,她不討喜,卻又像不得不面對的命運使然,逃也逃不掉。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3. 兩個中年男子「分手的決心」

有趣的是,《伊尼舍林的女妖》故事圍繞在兩個中年男子的無聊日常,卻不會讓人覺得不耐,反而像看熱鬧的鄉民,隨著劇情一路吃瓜直到血流成河。故事衝突起源於康姆一覺醒來突然覺得時間寶貴,想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比如小提琴樂曲),因此決定和遊手好閒又只會講幹話的朋友派瑞絕交,沒想到卻是悲劇的開始。

錯愕又一頭霧水的派瑞,拼命想要挽回這個朋友,開始對他死纏爛打,不料康姆卻走上極端,嗆狠話:「你再來煩我,就不只要跟你切八段,還要把手指都切斷!」原本以為只是打打嘴砲,沒想到康姆真的切下自己的手指以示決心。

而派瑞在數度挽回無果,愛寵驢子又因誤食康姆的手指噎死,讓他的孤寂與悲憤徹底化作一團怒火,帶著一桶汽油跟一堆柴火把康姆家燒得精光,兩人的衝突也從此沒完沒了。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4.暗藏愛爾蘭民族情結

派瑞與康姆的故事,看似兩個中年男子荒謬的分手鬧劇,卻暗藏著愛爾蘭人百年來的敏感的民族情結。一如片中所設定的 1923 年,正值愛爾蘭內戰的晚期,這座與世無爭的離島時不時聽到本島上傳來的槍響砲聲,這裡沒有人在乎自由邦(條約派)和共和軍(反條約派)誰勝利了,反而靈敏地嗅著派瑞與康姆之間的瀰漫的硝煙。

而兩人之間的關係,也隱喻著愛爾蘭島上至今仍有衝突的民族情結,也就是敏感的「北愛爾蘭問題」,一派人根據「英愛條約」接受北愛劃歸英國統治的現實,另一派人則否認英國在北愛統治的合法性。

至於兩人各代表哪個陣營,儂編認為沒有絕對,你可以說寧願切掉手指(領土)也要獨立的康姆是條約派,也可以説努力阻止感情(民族)分裂的派瑞是反條約派,反之亦然,每個人都能有不同的解讀。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
圖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