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導演陳潔瑤直到 30 歲才知道自己的原住民名字,拍攝《哈勇家》時向素人演員學習族語,從不設限自己的路,反轉大眾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我是一個泰雅族導演,在我們以前文化裡成年女生要會織布,我不會織布,但我會用電影代替編織,我想跟泰雅族小孩說,當代有不同方式,可以延續我們的精神跟價值!」

陳潔瑤導演在 2022 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時,在台上說了這段感言,感動無數觀眾。這趟透過拍電影尋根的旅程,讓她更認識「自己」是誰,以及確定她想說的故事。

陳潔瑤過去兩部作品《不一樣的月光》、《只要我長大》也是講述原住民的故事,但這次《哈勇家》包含了更多元的課題,包含選舉文化、異國戀、未婚母親,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等等,讓觀眾透過電影了解原住民的生活與當代面對的困境。

哈勇家
圖片|《哈勇家》

用自己擅長的事,說出多元的故事

儘管陳潔瑤導演拍攝了不少原住民議題相關的影像作品,但其實她原本沒想過自己會深耕這個題材。

每當自我介紹是原住民時,別人都會對這個身分充滿好奇,但當時她對原住民文化並沒有深入的了解。

「對於想了解家族文化的念頭,我藏在心裡,不曉得怎麼去接近。」

大學時就讀世新電影系的她,在因緣際會下開始進入劇組實習,之後更曾在在蔡明亮導演、瞿友寧導演身邊工作。拍了七、八年的電影,得知原住民電視台成立,她心想「時機到了」,於是決定進入原住民電影台工作,以此為契機開始了解原住民文化。

開始拍攝原住民相關的作品後,她發現自己與這個題材有很深的連結,並決定要透過影像尋根,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原住民文化。

她笑說,「我到了 30 歲時問了我媽才知道我有族名,就是 Laha Mebow,我一直以為我沒有」。

同場加映:落實轉型正義!陪原住民族,劃回家的路

陳潔瑤導演
圖片|陳潔瑤導演 提供

陳潔瑤導演回想起 2008 年時,她曾與幾位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的年輕人發起尋根活動,翻山越嶺找出奶奶的老家。

「泰雅族是高山民族,但在民國 47 年被迫遷下山,我們是全台唯一在山腳下的泰雅族。」

回想起這趟尋根之旅,陳潔瑤導演透露,雖然過程很累、很痛苦,但登上山後,看見奶奶與父親曾經居住過地方,心裡有很大的震撼,看見自己的根,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

陳潔瑤導演從此將過去斷裂的連結起來,找到了想傳遞給大眾的重要訊息,於是她透過影像,把文化與生命經驗轉譯出來,連結已經斷裂的社會共感。

我想說的,就是台灣家庭的故事

「我希望大眾把原住民當一般族群來看待。」

談起台灣對原住民議題的討論,陳潔瑤導演無奈地說,大眾對原住民會有既定想像,但她並不希望強化這些「不同」,反而希望製造「共感」。

尤其在拍電影這一塊,原住民主題的電影仍然很難吸引一般觀眾,他們覺得原住民的故事和自己沒關係,因此不想看。

儘管《哈勇家》的主角是原住民,但其實它就是個「家庭故事」。電影裡孫子「以諾」照顧爺爺的片段、「尤莉」因家裡財務狀況和丈夫爭執的對話、紐西蘭打工回家的「阿莉」未婚先孕的掙扎⋯⋯,這些都是我們身邊常聽見的故事,甚至是曾親身經歷過的現實。

「我覺得台灣人對於原住民的了解不是很清楚,大部分人還是帶有一種想像吧,譬如說到原住民電影,大家可能很希望我拍一個原住民勵志片,想看原住民奮鬥的過程、原住民很可憐的故事。」

猜你喜歡:專訪歌手阿爆:希望大家的歌單裡,都有一首原住民語流行歌

陳潔瑤導演
圖片|陳潔瑤導演 提供

陳潔瑤導演不想落入這些的刻板想像之中,於是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原住民家庭的生活,試圖讓一般觀眾也能對原住民產生興趣。

「像這次《哈勇家》的英文片名是『GAGA』,很多人不懂是什麼含義,懵懵懂懂地跟我說他們認為的意思,不管他們說的對不對,我覺得這件事有被討論,就是個好現象。」

《哈勇家》的英文片名「GAGA」是泰雅族語,意思是生活觀、價值,用現代語彙可解讀為規範、習俗、禁忌等。

向素人演員學習族語,我們打開彼此視野

「我從演員身上學習族語,他們從我身上觀摩如何跟別人相處,這就是互相學習的過程。」

陳潔瑤導演從離開都市、上山拍片的過程中,重新深刻體會原住民的生活,幾乎不諳族語的她,跟著一些年輕的素人演員學習,這個過程不僅是重新認識家族語言,還達到了兩代交流的珍貴經驗。

以在《哈勇家》中飾演「以諾」的張祖鈞為例,在拍攝電影之前,她已經拍攝了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

「祖鈞曾經感到很徬徨,之前去念書時,他不太懂得怎麼和其他人相處,對身邊的聲音很敏感,很難適應那個環境,於是就休學了。」

但透過拍戲,陳潔瑤導演讓他接觸了很多人,也因此打開了視野,「他的生命中多了很多選擇,接下來他就能去選擇自己要做什麼事」。跑影展的時候,她觀察到張祖鈞都會在旁學習,自己提升能力,包括發言時的台風、如何贏得別人的尊重等等。

延伸閱讀:原住民考試加分,是特權還是歧視?

張祖鈞
圖片|《哈勇家》劇照

說故事與自我發展,都不需要設限

陳潔瑤導演笑著說,自己從小就是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小孩。

「我不是一個特別活潑的人,但我小三的時候,異想天開決定和同學一起演戲,從編劇、排戲都一手包辦,老師們都很意外我會做這件事。」

透過這場表演,老師們發現了她在演戲方面的天份,同時也看見了她的行動力與勇氣。但在她看來,相對自由的成長過程,讓她學會了絕不自我設限,不管是什麼領域,她都有去挑戰的勇氣。

她還補充了另一件童年往事,「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國小開始就很常被推派做班長,但我明明很少講話,我也不覺得自己有領導風範、懂得去下指令」。停頓了幾秒鐘後,她恍然大悟地說,「可能是我沈穩的台風吧,我從小就被訓練台風,有一種『領導人氣質』」。

直到現在,陳潔瑤導演仍不認為自己適合當個領導者,但每每有任務交給她,她心中的熱忱與責任感,往往為工作夥伴帶來新的能量,拍電影,也能在有限的資源內,透過不同的說故事方法,不設限地創造出能傳遞重要訊息的故事。

陳潔瑤導演
圖片|陳潔瑤導演 提供

連續拍了三部原住民主題的電影後,陳潔瑤導演透露接下來會拍不同世代女性的故事,以及另一部三、四年前就和紐西蘭一起開發的超自然、懸疑故事。

熱衷於挑戰新事物的她,接下來也放眼到國外發展,並且期待能與不同產業結合,與不同的人交流,讓她累積全新的經驗與視野,繼續往「擁抱差異,破框而創」的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