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愛情,就啟動了內心的防衛機制?關係的探索過程有痛苦與快樂,我們如何能經營出真實且親密的人際關係呢?

這是一個到處可以看到歌頌親密關係美好,但是真實關係卻是十分疏離的時代。

女性時常會羨慕人群中的萬人迷,那種一眼看過去就非常搶眼的女性,身材婀娜多姿、舉手投足非常容易吸引到不論男女的目光。

時髦的妝容、優雅的衣著,搭配走路時盡顯曲線的體態,是男性夢寐以求的白雪公主,也是女性渴望成為的偶像範本。

我們也可以看到千萬網紅中,不乏這類型形象的女性,甚至傳授女性如何抓緊男性的心的戀愛課程導師,也多少具備這樣的形象,鼓勵女性都朝著這樣光鮮的形象發展。

因為這樣的形象明豔動人、不畏他人眼光地活出了無數女性想要被眾人關注的樣子,而令不少女性感到崇拜不已。

時尚女人。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這樣看起來外表亮麗,性格獨立且酷的新女性似乎可以掌控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在親密關係中,不再像傳統華人女性那樣在關係中備受打壓與控制,甚至認為如此就可以做到操縱男性的「馭夫術」。

但,這樣的新女性形象,真的可以帶來一段令人滿意、滋養的關係嗎?

似乎從八卦新聞中可以看到,那些光鮮亮麗的女明星、網紅、名媛的親密關係似乎都不是太令他們自己滿意,不禁讓人納悶,眾多女性在追求的光鮮外表結合獨立內在,成為眾人眼中的新女性,為什麼難以擁有一段真實親密的關係呢?

延伸閱讀:過氣女明星教我的事:最困難的不是走上舞台,而是如何優雅下台

適當的防禦機制避開孽緣,過度的防禦機制避開佳緣

確實,新女性理想中的男性條件中,確實可以避開一些情感地雷區。

在一些號稱「馭夫術」的教學影片裡,可以看到一些描述:

  • 愛情中明顯的地雷區:「避免接近花花公子、浪子、米蟲、沙豬、媽寶男、情緒化男,那些不獨立、缺乏尊重、不成熟的男性是不能託付的。」

  • 愛情中的賽局理論:「愛情中誰屈居下風,完全要看誰比較愛誰。」

  • 愛情中要保持神秘感:「男人越不了解一個女人,就越喜歡那個女人;男人越瞭解那個女人,就越喜歡另一個女人。十個謊言,不會讓你得到一個真理,卻會讓你得到一個情人,要懂得用謊言包裝自己,迷惑對方。」

  • 愛情中的不沾鍋理論:「成功的單身女性是永遠不需要男人,可是身邊卻永遠不缺男人。你可以去享受被愛,但是絕對不可以去相信它。」

然而,這些看起來很酷的擇偶準則,卻也避開了一些真心想要相愛的緣分。

可以從看似充滿自信的話語中,看出對愛情的不信任。比較、神秘、不在乎、謊言、不輕信,都呈現了部分新女性更像是以經營生意買賣來看待親密關係。

有時,確實需要短暫地脫離現實來保護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因為彼此距離很靠近,容易受到一些傷害,而那些傷害又來得令人難以招架,充滿不確定性。

因此,人們面對親密關係時,並不能總是維持既敞開又穩定。面對可能帶來的痛苦,我們或多或少,都需要在一些時刻與現實隔離開來保護自己。這種機制就叫做「自我防禦機制(ego-defense mechanisms)。

它確實有可能幫助我們減少痛苦。

然而,防禦機制也可能對我們造成阻礙。如果我們下意識地讓自我防禦機制運作得過大、過久,就會令我們失去與人連結的能力,讓與我們相遇的人感受到隔閡與疏離。

最終生活在看似光鮮亮麗堅硬的盔甲中,從而與他人過度疏離,建立起的關係也總是膚淺、不穩定,最終讓那些願意與自己真誠相愛的人敬而遠之,身邊剩下的也是那些習慣活在自我防衛盔甲中的人,彼此雖然看似靠近,卻呈現愛失能的狀態。

你會喜歡:害怕受傷,如何敞開心胸去愛?當關係裡只有「我以為」,就無法親密流動

自我防衛的背後不是不需要親密,而是害怕親密

在長期父權思維的壓迫下,女性為了顛覆男性主導的地位,卻也被部分「情感教主」鼓勵要以各種手段魅惑男人、將男人迷得暈頭轉向,將親密關係的主導權拿在手上。

但是,這些手段卻不見得是她們的真實本質,更多是為了達到目的而戴上的面具。⁡

我們帶著看不清本來面目的面具,自認演繹著時下最迷人的劇本,掩飾著內心的焦躁不安。

哪怕這個劇本能幫助我們吸引大量觀眾,但隨著相處時間變久,觀眾還是會發現我們僵硬的肢體、生硬的對白,察覺我們並不適合彼此,到底關係還是會變質的。

演員。
圖片|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我們掩藏不住集體焦慮、恐懼,想仿效看似有效的馭男術,尊崇「在愛情裏,認真就是輸了」的教條。

我們忘記了,親密關係不是一場你輸我贏的博弈,一旦專注於伎倆,註定是沒有真心的。

當你抱著「爭輸贏」的心態去經營親密關係,我們背後的恐懼,就會使我們迷失自己。⁡

然而,從再怎麼獨立的女性依舊會受到感人的戀愛故事感動、依舊會想要受人寵愛之中,可以看到那些很酷的言論背後,不是沒有親密關係的需求,而是對於投入親密關係的恐懼。

愛的形狀:不再愛成孤島!與自己保持聯絡的方法:試著訴說、給予聆聽,建自己的療癒場

接納失望,帶我們走向更深刻的親密關係

在尋覓對象時,我們難免試圖把自己扮演出的美好面向呈現出來,希望戴著迷人的面具,掩蓋不被自己接受的那一面,呈現越神秘越帶給我們掌握感。

在怦然心動的那些時刻裡,彼此都想要展示出對方認為自己最迷人的一面,彼此眼中也只充斥著對方的優點,也因為與對方的相遇而感到自己變得更有價值。

這種激情,不可否認的是推動人們進入親密關係的一大動力,但它還處於一種被稱為「浪漫期」的關係初期,是充滿迷戀的階段,而不是真實、深刻的。

而這樣迷戀的階段,也絕不是親密關係的常態,要能進入更加親密的階段,是需要經歷痛苦的失望階段,穿越充滿浪滿破滅的關係倦怠期的。

也就因為這個時期是充滿痛苦,也考驗彼此經營關係的意願與耐心。

破碎的愛情。
圖片|Photo by Marcus Cramer on Unsplash

而我們的自我防衛機制的產生原因,就是避免經歷關係的痛苦階段,但也因此失去了走向更深刻階段的機會。

我們可能會承受不了磨合過程中被消磨的活力與激情;也可能輕易轉移到另一個人帶來的嶄新激情裡,而在一段段短促膚淺的關係間跳來跳去。

要能夠超越這份失望和倦怠,進而從彼此身上汲取更多生命力,而不是停留在彼此損耗,關鍵是需要有對對方真誠的興趣,在關係中挖掘出源源不絕的新鮮感,而不是沉迷於在不同關係間尋求激情,轉移浪漫期破滅的失望。

真實的親密關係往往發生在防禦機制被放下、感到失望之後對關係的經營意願,否則,關係往往都只能結束在短暫的激情時期結束後。

同場加映:《換乘戀愛2》從最虐到最甜!空姐海恩的告白:謝謝你的愛,讓我成為這麼寶貴的人

認識自我防衛機制,進而選擇成熟、放鬆的自我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伴隨我們一生,我們可以更加認識它們,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敵人,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與之相處的合適平衡,否則,我們只會成為防禦機制的囚徒。

我們需要學會有意識地覺察自己使用防禦機制的過程,帶給你什麼困擾以及幫助,進而有機會成為防禦機制的好朋友。

首先,要瞭解,我們的防禦機制長期而言,是使我們的情緒模式更加流動還是阻礙呢?

有時候,我們需要防衛機制就是因為過去的創傷讓我們不敢再次碰觸某些情境,那些情境可能會觸發我們承受不了的情緒。

但足夠健康的防禦機制,會讓我們有勇氣漸漸疏導那些被逃避的情緒,而不是持續呈現封鎖的狀態。

如果我們持續回避那些情緒,那些情緒只會被自己積壓埋沒,而不是真的療癒昇華。那些被逃避的情緒還會因為不同情境而捲土重來,奴役並耗損我們。

適切的防禦機制,長期來看,會提供情緒流動跟療癒的空間的。

親密關係。
圖片|Photo by Tanya Trofymchuk on Unsplash

再者,我們習慣的防禦機制是幫助我們還是阻止我們和他人產生連結呢?

有些相對成熟的防禦機制,不會把自己拋入恐懼中,但又可以與他人漸進連結。

例如,存在主義哲學家弗蘭克爾(V.E. Frankl)所創立的的意義治療學派(Logotherapy)常使用的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是藉由幽默這個相對成熟的防衛機制,把恐懼直接用幽默的手法表達出來。

當恐懼被直接表達出來,能量就會得到釋放,能量釋放了,恐懼也就不會再「蠢蠢欲動」了。

其他的方式還有,增加對事物的預期、積極面對事情的各種可能性則可以降低焦慮與不安;通過藝術創作、書寫日記,可以處理並瞭解自己的負面情緒與情境。

這些都可以協助我們維持與他人真實連結的防衛機制,又可以有效減低痛苦帶來的不適,同時又有長期的可持續性。

當我們更加理解我們的防衛機制時,我們將可以更有覺知地找到同時兼顧與人連結與保護自己的平衡,不再過度反應,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或缺乏界線。

最後,我們需要理解,親密關係探索的過程必然充滿痛苦與快樂,可能有遇見激情快樂,也可能會發現彼此不適合的地方,最終也可能分手。

然而,只有當我們逐漸鬆動防衛機制,也去接納親密關係是苦樂參半的,展現自己內心深層對親密關係的真誠以及重視,我們才有可能經營出真實、親密的人際關係。

緊緊交叉雙臂的我們,該如何親密擁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