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願意開始去相信「原本的」自己就很好,那些來自他人的稱讚,就再也不是讓自己過意不去的檻,而是幫助我們持續成長的動力!

文|莊明翰

對於別人的稱讚,你會說謝謝,還是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收到別人的稱讚,你會毫不猶豫地謝謝對方?還是內心發顫地向對方推卻,表達自己根本沒這麼好?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懷疑到了極致。那份懷疑,就如同無底洞般,讓我接不住任何稱讚。

我會覺得那是別人的客氣話。真正的我,根本不值得被看見,也不想被看見。我只想低調、黯淡地過好生活就好。

「醫學系」填補了我的自卑

那是我最後一次的諮商,而我進到諮商室的原因,是因為我意識到自己會不斷地想找醫學系學生為戀愛對象。

我不清楚這樣的傾向,是我真的喜歡對方,還是我在填補自己的匱乏?填補那個自我價值的大黑洞。

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心理師與我之前遇到的不太一樣。她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她沒那麼溫柔婉轉,相反地,她滿直言不諱,但卻也厲害地像射中紅心般,聽出我真正的問題。

我問起心理師我當時的困擾。我想知道自己為什麼對於醫學系的對象情有獨鍾。

如果我是單純對醫學有興趣,那麼護理系、醫檢系和物治系等,我應該也都會想接觸看看。

但其實,我當時心中也約莫有了答案:是「醫學系」這個詞填補了我的自卑,但這樣好像表示我或許不愛這個人,而是愛他的頭銜。

這個理解,對於我來說,實在太赤裸、衝擊,因此我找心理師進一步討論。

延伸閱讀:自卑是生命的日常: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的過去,而是你想追求的未來

憂鬱症
圖片|Photo by Kat Smith on Pexels

我在乎所有的評價,活得辛苦又矛盾

心理師問我:「你覺得自己為什麼會在意對方的學歷?而且是要醫學系呢?」

「我會想像自己跟朋友說的時候,他們露出佩服、讚嘆的眼神。」我回應。

後來我逐漸發現,我其實好在意任何的評價。

我在意朋友的,因此我會希望伴侶學歷比我優秀,而受到旁人的肯定;我在意社會的,高學歷似乎代表著人生的勝利;我在意自己的,我好像抱持「麻雀變鳳凰」的心態在覬覦別人。

我真的好糟糕。

「評價是中性的,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但聽起來無論好壞,你都好在意所有的聲音。這沒有不好,只是你會活得很辛苦,也很矛盾。」

心理師說完後,我內心有種被深刻了解的感受。

因為我真的好在意別人如何看我,但我也真的好累、好辛苦,有種無法由內而外肯定自己的無力感。

猜你想看:職場生存指南|對工作充滿無力感?10 項徵兆檢視,你是不是已經能量耗竭

doctor
圖片|Photo by Thirdman on Pexels

原生家庭的創傷

「那麼,既然評價會使我很辛苦,我為什麼還會緊抓不放?裡面應該有些好處,或對我來說是重要的東西吧?」我好奇地反問心理師。

憑藉著對於心理學的一點認識,我知道一件單純只有痛的事,我們必定會像燙手山芋一樣丟棄它;

唯獨當它有我們想要的,我們也才會放不下,繼續允許它存在我們的身旁,不管是一個習慣、一段關係或一件小事,皆然。

後來心理師引導我從親密關係談回原生家庭,我才驚覺小時候與父母的幾次爭執,使我漸漸不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那是由一次次的否定與驚嚇所累積而成,對我而言,是內心的某種創傷。

於是,我不再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換來的,可能是被大聲斥責一番,也很可能換來種種的無助。

我也不再覺得說話是安全的,這也表現在往後我的壓抑性格、自卑心態與焦慮依附。

同場加映:給焦慮依附型人格的「三級警戒」 的教戰守則:關注自己,取得生活的掌控權

原生家庭
圖片|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on Pexels

我開始相信「原本的」自己,就很好

「這樣我該怎麼辦?畢竟我已經長大,無法再改變過去已成的現實了。」我以接近快哭的情緒,無奈地說出這句話。

心理師與我分享她輔導育幼院孩子的經驗。

育幼院的孩子從小無親無故或面臨家庭的劇變,他們沒有來自父母的安全基石,但現實是,日子一天一天地來,他們終究還是要面對自己內心的那一塊不安。

「小時候內心的基底能打好是運氣,但不是每個人,甚至是為數不多的人,才能真正在安穩的情況下一路成長。但缺少這塊基石,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找別塊呀。」心理師對我說。

「可是找父母已經來不及了,找朋友或伴侶又像是不斷地在外求,其實很不穩定,因為沒有人能真正陪自己一輩子。」我還是沒有想通心理師的話。

「對呀,所以那一塊基石正是自己。當你的基石建立起來,別人給你的好,你也才能真正收進心裡。

像是以前的你認為自己只有二十分,別人只要一稱讚你超過二十分,你便會覺得對方是客套或過譽;

今天如果你認為自己有五十分,別人給你的,你也能收進五十分,這樣加起來就一百分了,

更別說你認為自己有五十分以上,加上別人的,很容易就超過一百分。

你會變得更有自信,安全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心理師當天生動的比喻,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我牢記著這樣的道理。

我開始願意去相信「原本的」自己就很好,而確實當我如此認為時,別人對我的稱讚,我不再在口頭上表示謝意,但心中卻過意不去。

因為我相信自己「確實」值得這些好,一點也不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