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幸福感,比父親的還低?有孩子是降低婚姻幸福,還是更幸福?親子天下做的問卷調查,透過數字,看到了三大現象⋯⋯

如果幸福也像氣溫可以測量,從二○一九年底開始,全世界應該是走入了「幸福冰河期」。

COVID-19 疫情、烏俄戰爭、通貨膨脹、美國眾議院院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引發台海情勢緊張,如果上述這些都算危機,台灣還有一個已經長達三十六年的危機——少子化。

自從一九八四年台灣婦女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開始低於人口替代率的二.一人(意即一對配偶生育子女數少於二.一人)、走向聯合國定義的低生育率,到二○二一年,一整年新生兒數跌破十六萬人,全年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台灣人口數第二年走向負成長。

人口負成長、未來的勞動力人口可預見也愈來愈少。未來養得起嗎?少子化的未來,怎麼迎接?大環境幸福感進入冰河期,還有機會追求幸福嗎?

這一連串問題,《親子天下》透過家長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專家,試圖探究答案。

國家少子化。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發現 1:維繫家庭幸福不容易,有孩子更幸福

《親子天下》「家長的理想教育、教養藍圖」調查,於二○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七月十五日,針對家中至少有一個孩子的家長以網路問卷調查,共回收一三三六份,其中家有學齡前幼兒的家長占了一半。

問卷中試圖探究家長對婚姻、育兒幸福的有感度,對現行育兒托育政策、職場友善育兒程度評分和許願,也調查家長對於教育制度的期待、什麼才是「擁有幸福的能力」?

「維繫家庭幸福困難嗎?」問卷中有六七%、約三分之二的家長認為「非常困難或有點困難」(見下圖 1-1)。

幸福,似乎不會自然湧現,而必須用心經營和栽培。

我們也好奇,若家長們能重新做一次選擇,是否還願意步入婚姻、生養孩子?結果顯示,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家長表示「不願意再步入婚姻」,但僅有不到四分之一家長表示「不願意再生小孩」;而問到「有了小孩是否感覺更幸福」,有高達八五%的家長表示同意(見下圖 1-2、1-3、1-4)。

這似乎顯示「生孩子」比「步入婚姻」更不讓人後悔。

同場加映:如何邀請伴侶一起參與婚姻諮商?四個邀請原則,跳脫「誰有問題」,做釋出善意的人

婚姻諮商心理師吳孔琪分析,在親子關係裡,照顧者很容易從孩子的一個擁抱、一個笑容,和孩子的成長發展,得到正向回饋,「足以讓我們繼續不斷付出。」

但是婚姻關係裡,為了生養孩子,雙方要掏空和壓縮許多自我。她看過很多婚姻諮商的案例,都是彼此不吵架、不溝通、忍耐和冷戰,壓抑到最後問題大爆發,「婚姻中要有足夠對話,」吳孔琪衷心建議。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124期
圖片|《親子天下》124 期

發現 2:孩子影響婚姻幸福感,母親婚育幸福感比父親低

我們想知道,家長生育子女數、家庭年收入與幸福感的關聯;也好奇父親和母親在相關答案的比率是否有差異,因此將幾個變項和「維繫家庭幸福困難嗎」、「若重來是否仍願意結婚」、「若重來是否還願意生小孩」、「有了小孩是否更幸福」交叉比對。

● 有孩子是否更幸福?與婚姻幸福感關聯高

分析後發現,認為「有小孩更幸福」的家長,認為維繫家庭幸福不困難、不後悔結婚和生孩子的比率,比起不認為「有小孩更幸福」的家長要高;而生育子女數愈多的家長,對婚姻、育兒的幸福感比率也愈高(見下圖 2-1、2-3)。

金錢非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年收入是否影響幸福感?答案是肯定的。

分析發現,家庭年收入愈高,回答「維繫家庭幸福不困難」比率也愈高;年收愈高的家長,若能重來,也更願意再選擇婚姻、願意再生小孩;而他們認為「有了小孩更幸福」的比率也愈高。

不過年收入級別最高的組別「兩百萬元及以上」,在上述各選項比率卻並非最高(見下圖 2-2)。

延伸閱讀:異國離婚訴訟之路|令人稱羨的移民婚姻之後:離婚攻防不是最佳解,但能帶來解脫

● 婚姻育兒中,媽媽比爸爸滿意度低

問卷填答者近九成是母親,我們分開比較父親、母親的答案,發現在婚育幸福感上,有十分明顯的差異。

問到「若重來,是否仍願意步入婚姻」、「若重來,是否還願意生小孩」、「有了小孩是否更幸福」等題目,母親「say yes」的比率都比父親來得低(見下圖 2-4)。

「對女性來說,結婚就像是個福袋、大禮包,裡面有很多東西,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要照單全收,例如:婚後要成為媳婦,到夫家過年等⋯⋯」長期推動友善托育政策的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王兆慶比喻。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124期
圖片|《親子天下》124 期

發現 3:社會育兒友善度,家長認為不及格

問卷中,也請家長就政府政策、職場、社會氛圍(如民眾會讓座、對幼兒在公共場合哭鬧容忍度)三個面向,對育兒家庭的支持、友善程度評分。

問卷請家長以○到五分來給分,若以百分制換算,三分以上才及格。

結果發現,政府的育兒催生政策對育兒家庭支持度,家長平均打了三・二八分、職場環境友善育兒平均為三・○七分,兩者皆「低空飛過」;而社會對育兒家庭的友善度,則只有二・六二分,為不及格,也是最低的一項(見圖 3)。

「帶小孩出門推推車等電梯等了三班都等不到」、「小孩在公共場合哭鬧,會被側目,甚至指責」。

兒童福利聯盟在「二○二二年育兒期待與實況焦點團體報告」中以焦點團體訪談約三十組夫妻,以上都是育兒家長的苦水。兒盟政策中心組長朱詩瑀轉述,甚至有家長激動落淚:「是不是現在人生得比較少,無法同理育兒辛苦?」

你會喜歡:「高學歷家庭主婦」在家育兒叫做可惜?賺多賺少,都該是一樣的話語權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124期)
圖片|《親子天下》124 期

未來:下一代如何擁有追幸福的能力?

全球呼籲重視幸福感(well-being),早已超越追求 GDP 和經濟統計數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從二○一一年開始編製幸福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除了所得財富、就業收入外,更納入教育技能、工作與生活平衡等指標。

如果說,政府、職場和社會環境的育兒友善度,是支持家長們幸福育兒的基礎,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我們期盼他們也能夠擁有自己追求幸福的能力。

什麼樣的教育,能夠滋養他們追求幸福的能力?

問卷中問家長:「哪些做法,符合您理想中的教育制度?」在八個可複選的選項中,排名最高的是「能真正有效淘汰不適任教師,有合理的退場機制」,接近七成;二、三名分別是「學校能做到個人化學習、差異化教學」、「培養技職人才」(見下圖左)。

選擇「其他」的家長,也寫下他們對教育制度的許願:消除城鄉差距、延後上課時間、取消填鴨式教育、升學制度不要一直改變、從小能探索志趣等。

面對未來,孩子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條件,才能夠擁有幸福?

在我們提供的十一個選項中讓家長複選三項,排名最後一名的是「高學歷」,僅有一%家長認為重要。

第一名是「遇到問題能主動蒐集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近七成;第二和第三名分別是「覺察、調節情緒的能力」占四六%、「認識自己、自我省思的能力」占四一%(見下圖右)。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124期)
圖片|《親子天下》124 期

改變:家庭、學校、老師攜手,為幸福而教

台灣少子化已經三十多年,探討少子化成因的論述也很多。

經濟學家認為,生育是出於選擇,《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書中提到,近兩百年來世界上所得與生育率呈現負相關:人們愈富有,生愈少;養育孩子成本增加、經濟誘因減少,使得父母對於生育子女從「量」的投資,轉變成「質」。

現代家庭生育小孩的情感價值遠高於經濟價值,「過去多生小孩,家裡可以多一個人種田,但現在不是,」長期研究家庭社會學的輔仁大學社會系系主任石易平分析。

如果薪水普通、要付房貸、經常加班,就算想生也不可能生得多,「你們會想要再生一個嗎?」石易平笑問。

編輯專文:爸爸沒時間育兒?專訪吳鳳&Rynee:大家都愛孩子,但重點是你要讓他們感覺到

石易平也發現,中產階級家庭對孩子的投資不斷疊加,「以前比成績,後來加入才藝,再開始比誰比較國際化⋯⋯競爭領域愈來愈多。」最後只有在資本、時間上有資源能付出更多的家庭,才能脫穎而出。

「少子化造成勞動力減少,台灣產業要從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高附加價值產業。台灣的人才都非常優秀,其實不用擔心,」政治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王信實樂觀認為。但他認為高教擴張之下,台灣的技職體系人才「斷鏈」,是比較可惜的。

我們走訪專家、大學校長,對於台灣在未來人才的藍圖描繪,重視的特質都很接近:有問題解決能力、跨領域專長、能與人合作溝通等。

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就認為,少子化下,台灣不再是要培養製造業人力,而是將全班三十人都帶到成功,一○八課綱某種程度上,有這樣的企圖。

家長問卷的結果也發現,愈來愈多家長從重視成績,轉變為注重孩子的興趣和探索。但在台灣各個角落,還是存在重視升學的壓力。

升學的孩子。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暖心分享:育兒插畫集|一歲的寶寶,已經知道媽媽在傷心,會替你擦眼淚

根據財政部最近發布的綜所稅統計專冊,二○二○年全台灣綜合所得總額平均數,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生活圈所在的新竹市、新竹縣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三名。

不只一位新竹的教育工作者受訪提到觀察,許多在竹科工作家長的「成功路徑」是:努力拚上明星高中、台清交成,然後進入園區大廠工作,因此也期待孩子走相同的道路,摘取一樣的成功果實。

石易平曾經以十年追蹤研究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成長歷程,其中兩個極端的個案令她印象深刻:

一個是從小幫孩子請家教補課業、才藝,孩子不想但被壓著讀私校,最後終於考上不錯的大學,但是親子都去看身心科,孩子甚至透露「我恨媽媽」;

另一個是爸爸對孩子採取放養,孩子曾說「想當律師」,爸爸只回「很好」,也沒有多做什麼,最後孩子考上科大,但眼神發亮、很清楚自己的志向和所選科系,規劃以後想去國外歷練、打工度假。

「他們是同一屆的小孩,如果你是父母,你希望孩子是哪個樣貌?」同具家長身分的石易平很感慨:「我的追蹤研究發現,如果有健康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慢慢的長出自己。」

王信實的兩個孩子,一個升大二、一個升國二,自己也參與大學選才。他衷心建議家長:「很多憂慮是多餘的,需要掌握的是,是否有足夠開放的環境,讓孩子去學習、探索自己的興趣。家長可以關心,但不要變成直升機家長。」

迎向少子化的未來,我們需要國家、社會、家長和教育體制共同改變思維和轉舵,為幸福而教,讓每個孩子擁有追求幸福、共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