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屬於你,你值得恆久的喜悅。」佛教的達賴喇嘛與基督教的屠圖大主教,他們的對談為世界帶來什麼影響?願我們常保慈悲與同理。

2015 年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印度相聚五天,解答一個永恆的問題「在充滿各種苦難的世界,真的可能活在喜悅中嗎?」

達賴喇嘛二十四歲就被迫流亡失去國家,超過六十年無法回西藏,屠圖大主教推翻南非種族隔離暴行。兩人經歷過種族的撕裂、目睹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卻堅定帶領世人走向寬恕之路。

健康狀態和國際政治雙雙妨礙兩人相見,南非大主教因為生病外地旅行的能力受到醫生嚴格限制,而南非始終不肯發簽證給達賴喇嘛,兩人已年過八十高齡,這趟難能可貴的會談大概是此生最後一次見面。

之後大主教爾後於 2021 年辭世,世紀會面成為絕響,真的是《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故感謝天下雜誌於今年達賴喇嘛生日重新出版這樣經典之作。

雖然只見過六次面,但心有靈犀的程度遠超越幾次短暫的會面,都把對方視為自己「心靈的頑皮兄弟」!

即便一個是基督教一個是佛教,一個出身於貧民窟一個出身於布達拉宮,他們的教義始終有個共同主題:就是超越自身狹隘的定見,發掘全人類的愛和慈悲。

本書是他們這一生最後一次相見,他們共同解答來自全球上千人問題——如何穿越苦痛,重啟喜悅的智慧。

西藏。
圖片|Photo by David Vilches on Unsplash

那些慈悲的故事,教我們超脫憤怒

為什麼他們面對這麼多憂傷,卻依然能滿懷喜悅擁抱人生?因為「對生命的看法,是人到頭來最大的自由。」關於什麼是「慈悲」我透過兩位智者的對話深受啟發,這邊分享書中提及的兩則小故事。

達賴喇嘛說:「在我離開不久中國軍隊就開始轟炸,他們逮捕了很多人,我的朋友待了 18 年的勞改營,他們日日夜夜折磨囚犯,歷經殘酷至極的酷刑。

等到他終於能離開勞改營,只有 20 個人活下來。他告訴我說,在那 18 年他遭遇真正的危機。我心想,他說的一定是生命受到威脅。可是他卻說,他的危機,是差一點失去對中國衛兵的慈悲心。」 

原諒並非縱容,一直希望與西藏人民共進退,流亡超過一甲子無法回家的達賴喇嘛,卻對這段經歷沒有怨懟,持續以其慈悲之道阻止暴行。

「不要怨恨那些造成傷害的人,基於同理心,盡力阻止他們就夠了。因為他們的行為不僅使人受傷,同樣也在傷害他們自己。」

推薦閱讀: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創造喜悅,再困苦也不冷酷,再心碎也免於崩潰

宇宙。
圖片|Photo by Raimond Klavins on Unsplash

《我知道光在哪裡》作者安東尼.雷.辛頓,當年只因為他是黑人,未審先判坐了 30 年的冤獄。30 年後當正義終於還他公道,採訪他的主持人問他氣不氣當初那些害他入獄的人,他說他自己早已原諒所有與這件事有關的人。

主持人不可置信的又問:「但他們奪走你 30 年的人生!你怎麼能不生氣?」

辛頓回答:「我繼續生氣,不肯原諒的話,剩下的人生也會讓他們奪走。」

其實一開始辛頓也是憤怒的,這樣孤寂的憤怒持續了四年,直到他意識到他有愛的力量。

「沒有人相信你說的話,到最後一個字都不想說了,我不說早安、不說晚安、不向任何人問好,我很憤怒。但到了第四年,我聽見隔壁牢房有人在哭,那刻我出於慈悲的本能問他怎麼了,他說他剛才得知他的母親過世,我告訴他『這樣想吧!現在天堂就有人替你向上帝申冤啦!』

那一瞬間,我的愛與幽默感全部回來了,足足 26 年的歲月,我盡可能關注別人的問題,每天都這麼做,常常一整天過去才意識到我完全沒想起自己。」

辛頓把愛和慈悲帶到了一個沒有愛的地方,他因此得以在全世界最不快樂的地方,保有他的喜悅。

你會喜歡:達賴喇嘛《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受的苦,愈能感受喜悅

西藏。
圖片|Photo by Shinji on PIXTA

慈悲與同理,才能帶來恆久喜悅

看完本書我衷心希望可以成為那樣慈悲的人,想法太過自我中心,才是痛苦的起因。

我希望可以提醒自己在我餘生遇見的每一個人,他同樣渴望擁有快樂的一天、一個月乃至一生,與我並無分別。

人類最大的考驗在於「人對自我和他人」有雙重認知,除非我們把別人視為自己所屬群體一員,不然控制同理心的神經迴路不會啟動。

那麼多戰爭、那麼多不正義之事,不外乎都是把他人排除在我族之外,因此對對方的遭遇無動於衷。種種的悲劇全都再再提醒我們,人類是需要彼此的。

同場加映:做個有同理心的人,身心都要付出代價?避免「去人性化」,保持對人的關心

西藏。
圖片|Photo by Kalle Kortelainen on Unsplash

世界上有 70 億人,沒有人希望受苦受難,但苦難卻從沒少過,絕大多數還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一定是少了什麼?

是慈悲心與同理心。

「沒有哪個人不具備寬恕的能力,也沒有哪個人真的不可饒恕。」在非洲鄉村烏班圖精神大家打招呼的是「我們好嗎?」假如能養成「我們」的意識,一體的觀念,自然而然也會希望他人也能離苦得樂,為他人幸福著想的心態,人皆有之。

本書除了節錄兩位智者時而幽默逗趣,時而深刻感動的對談,也探討喜悅的本質、結合科學實證分享穿越負面情緒的方法——包含嫉妒、恐懼、孤獨、焦慮、失去的苦痛等,非常適合這個我執過重、心靈匱乏的世代。

如同書封所寫到:「這本書不屬於任何宗教、任何族群,這本書屬於你,你值得恆久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