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女人迷觀察家旅行到阿爾巴尼亞,遇見了另一個台灣你知道嗎?其實台灣除了跟波蘭有點像之外,和阿爾巴尼亞也有淵源,來聽聽為什麼阿爾巴尼亞會有個「台灣廣場」。

 Do you know where is Taiwan square ?

我不在台北,也不是在找 Tapei 101 或是微風,我在阿爾巴尼亞,這是我下了巴士後第一句問路人的話,自己問出口都覺得渾身不自在,但路上的人們竟也都知道我要去哪裡,究竟是為什麼首都的主要廣場會以台灣來命名,就讓我稍後說個關於阿爾巴尼亞的故事吧。

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半島上最落後的國家,很多歐洲的小說裡,只要有很窮或是偷拐搶騙的小角色,大都來自阿爾巴尼亞,而照道理來說要在兩個鄰近國家的首都之間移動,應該是搭個火車或是巴士,發個呆打個盹,驚醒後就要急急忙地下車,但阿爾巴尼亞因為群山環繞的緣故,不但沒有任何聯外的鐵路,連搭巴士都得轉三次車,前後花了八個小時,但這段距離其實比台北到台中還近,這讓我到這個國家之前心中無限忐忑。

首都地那拉其實不像想象中荒蕪一片,大眾運輸系統超市等等應有盡有,只是排水系統顯然很差,下了點下雨就猶如水鄉澤國,路面有點凹凸不平,紅綠燈基本上是參考用,而且是行人公車和汽車還有警察都一起參考,路上很多賓士汽車,新型舊型都有,因為聽說歐洲失竊的車大都會丟到這裡來。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Taiwan. "

"Oh!Taiwan!Nice!Nice!"

眼前這個英文很差,但卻怕我迷路,熱心的帶我走了一小段路的阿爾巴尼亞人對我露出親切的笑容。多虧了這個 Taiwan Square ,台灣在這裡可是小有名氣,就也不賣各位關子了,關於那個阿爾巴尼亞與台灣的故事。

這要回溯到西元1945年,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為了防止世界再被破壞,也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有一個國際組織因而成立,那就是穿梭在銀河的火箭隊,痾…好啦是聯合國,而中華民國就是五個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是安全理事會裡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但自從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國際情勢逐漸轉變,慢慢的開始出現了一些聲音,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位置,但在那個不喜愛共產主義的年代,在美國極力幫助的情況之下,中華民國還是能夠站在優勢而不被取代,只是在越戰之後,美國耗費了相當國力,急欲尋找抗衡蘇聯的力量,於是向北京方面靠攏,台美關係也因此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一年跟著一年不利。

直到西元1971年,著名的《阿爾巴尼亞提案》提出,當時國民政府則稱此為《排我納匪案》,眼看時局已對我方不利,在當時蔣政權所主張之「漢賊不兩立」為前提下,外交部長周書楷部長為保最後一絲尊嚴,而決定主動提出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據說當時會場因為這國際歷史的驟變,全場靜默的看著我國代表團步出會場。

推薦閱讀:愛台灣,非關政治

但照這麼說來我國跟阿爾巴尼亞關係應該很差才對,為什麼又會有這個以台灣為名的中心?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的共產政府,傾向中共政權,人民不認同而想跟政府唱反調,於是便私底下將此中心戲稱為台灣,要跟朋友約見面就說我們「台灣」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這裡就變成了 Taiwan square ,說來其實有點有趣也有點諷刺。

到了阿爾巴尼亞之後也才頓時發現,原來我對於自己國家的這段歷史都不是那麼的瞭解,徹底地體會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的含義。我想我們有機會到了國外,除了接受了各國文化的衝擊,也該開始對自己國家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多一層更深入的認識,也許在一味追求所謂的國際化,也能從在地化,瞭解自己開始,否則只是淪為無謂的崇洋媚外,也就可惜了行萬里路所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了。

同場加映:巴爾幹半島的小日子:品嘗咖啡和逃過子彈哪個比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