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男性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常因父母的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堵住情緒的出口,但是勉強把眼淚吞回肚子裡,久了真的會讓人變勇敢嗎?

文|妮可媽媽

同時育有兒子和女兒,當女兒不小心跌倒受傷而哭泣時,我們會緊張地察看傷勢,輕聲撫慰眼前淚眼婆娑的小公主。

但,此時此刻,一樣的場景若換成是兒子,則通常會跟孩子說:「有流血嗎?沒有受傷的話,站起來就好,別哭!」

雖然,夜深人靜時我也會自我檢討——是否面對兩個性別不同的孩子時,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也會有不同面貌?

對於男孩的包容,是否真的較低?

包容較低的本質,是否來自於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從古至今必須背負的責任及壓力好似理所當然,因為要有肩膀能成為一家之主。

只是,我們似乎也忘了反思,一家之主也是一個人,而人皆會有情緒,正常的情緒抒發,才是合理的回歸人性。

兒子、女兒、對待、哭泣
圖片|Photo by Benjamin Manley on Unsplash

男兒有淚不輕彈,是勇敢還是壓抑?

當我們要求兒子「不要哭!」的同時,孩子確實把眼淚擦乾、逼著自己把想哭的情緒吞回內心。

哭的動作停止了,但內心的匱乏與難過,並沒有因此而被理解、得到正常的抒發。

孩子選擇將眼淚收回時,轉而變成一種不敢發聲的啜泣,一種想發洩卻無法正常宣洩的委屈,壓下去的不只是眼淚,更是一種沉重的匱乏感,無可名狀。

因感受委屈或難過而不能表現的情緒,累積久了,真的就會因此變勇敢嗎?

延伸閱讀:「藏著並不等於遺忘」專訪魏如萱:沒有哭的人,悲傷反而拖的比較長

或許,人的潛意識會告訴自己:「我要勇敢堅強不可以哭」,隨著時間過去,受到潛意識的暗示,有可能會因此而變勇敢,但也有可能隱藏了另一層除了勇敢之外的「壓抑」。

壓抑久了,會漸漸連想表達的話語,都失去說出來的勇氣,所以,為何有時我們會發現男孩們「不擅表達或溝通」?

不是因為男孩們天生不擅於溝通,而是沒有一個讓他們能順利發聲的管道。

男孩、哭泣
圖片|Photo by yuu on PIXTA

Mary.Polce Lynch(瑪麗・寶絲林區)在著作《男孩情緒教養》中提到:「我們雖無法看見男生的內在感受,卻可以觀察他們形諸於外的表現。」

這也同時探討著男孩們壓抑情緒的模式,以及透過學習體會自我感受與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才能藉由同理心去處理情緒的問題。

她也在此書中提及,若這些情緒並沒有被正視或教導下,藉由正常口語表達的宣洩和妥善處理,這些感受非但沒有因此而消失,反倒變成壓抑後的「拐彎行為」。

所謂「拐彎行為」包含著:侵略、憂鬱、身理上各種疼痛、恐慌、焦慮、自殘,甚至自殺等偏差行為。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但如何表達,以及適當的處理情緒,才是讓自己能得到抒發的正常宣洩方式。

唯有正視情緒的存在,不帶有否定及刻意武裝,承認自己也有哀傷、憤怒、不佳的情緒時,才能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正向心理學」:快樂的秘訣不是壓抑,而是接納並轉換情緒

男孩也須正常宣洩情緒

心理諮商中所提到的處理(Processing)是指:「談論與某種強烈情緒相關的事件;事件大至恐怖創傷,小至日常一切。」

而這樣的情緒處理往往不只有一次,需要歷經一段時間,但男孩透過這樣的口語訴說的過程,會讓情緒好很多。

書寫、表達、紀錄
圖片|Photo by lilartsy on Unsplash

鼓勵男孩們勇敢說出自身感受,並且允許哭泣、哀傷等脆弱情緒的發洩,透過正確的練習,讓自身的感受能用正確方式表達:

  1. 表達感受:正面鼓勵男孩們可向信任的親友表達自身感受。
  2. 自我對話:練習與自己內心的聲音對話。
  3. 記錄感受:透過書寫或日記去記載當下感受。
  4. 交織練習:承認壞情緒,並且將當下的壞情緒與另一種正向情緒融合,將壞情緒引導至正向思考。

藉由與可靠的親人談話、自我對話的練習,或是進行書寫的當下,將想法與感受正確的訴說出來,才會進一步開啟男孩們願意暢談想法的渠道。

延伸閱讀:藝術繪畫治療:用「情緒四格」與自我對話

承認自身的脆弱之處,才是勇敢的開始

人類是需要相互支持的群體動物,沒有人是永遠堅強無脆弱的時刻,而不斷追求堅強和優越的過程,其實反面的倒影是孤獨與無助。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皆有脆弱、恐懼或害怕的時刻,若勉強自己不斷藉由強迫勇敢的信念,掩蓋脆弱的存在,那份無助感反而會在內心深處不斷綿延。

母親、教育、陪伴
圖片|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心理學家 Tara Well 曾說:「過去認為自我同情是心理韌性不足的表現,會削弱人們對負面行為承擔責任的意願,然而事實是,心理素質真正強大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同情。」

能「自我同情」是一種同理心共感的體現,而在這個機制中是由「自我揭露」、「坦承失敗」為起點,願意承認自身的錯誤、不堪、痛苦等情緒,才能得到自我同理的安撫,而不陷在自怨自艾的泥淖中無可自拔。

尊重與多元共融,才能造就健康人格

尊重男孩們也跟女孩們一樣有脆弱的一面,並且丟掉傳統窠臼的觀念所賦予男孩的包袱,才能還給男孩們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成長空間。

我們需要讓多元共融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們尚在成長階段就被建立,以及教導孩子們尊重不同的聲音、想法以及建構多元思考的空間。

唯有尊重、鼓勵以及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才能讓下一代在正向環境中,擁有健康正面的人格發展,長大後也能成為溫暖的人,帶給社會正能量,讓多元共融精神,成為促進大家一同共好的良善環境之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