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點「小事」卻情緒的反應很大,那不是因為當下受的傷,而是一個深深深深的傷口⋯⋯看清自己的依附需求,知道傷口的位置在哪裡後,就有機會找到處方,找到情緒的來源與出口。

文|杜珝萌 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小莉的父母為了穩定家中收入而忙於工作,因此常常疏漏小莉課堂需要使用的文具用品等,每當此時,小莉就得自己想辦法才能完成作業。

這些常被疏忽的經驗,令她感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父母好好重視,進而解讀父母不在乎自己,失落感也重重地壓在她心頭。

後來,小莉長大成人也結了婚,一邊在廚房忙進忙出準備晚餐,一邊傳訊息給丈夫請他下班買瓶醬油回家,隨著丈夫的腳步聲出現,小莉趕忙上前迎接並打開丈夫的手提袋翻找所需要的醬油,但東翻西找下都不見醬油的蹤影,丈夫驚覺自己忘了買連忙道歉,而小莉卻重重地將手提袋往地上放,一言不語地拿起車鑰匙走出家門,留下還站在原地的丈夫不知所措。

儘管只是買醬油這樣的日常小事,但類似的事件再發生時,小莉就很容易被過去的經驗拉進失落不安的漩渦中,那些內在需求沒有被看見的傷痕,牢牢地刻在小莉身上。

當不知情的丈夫碰觸到小莉傷口,小莉就痛得對他發脾氣,丈夫因此感到著急,不知道真正問題在哪裡?而小莉也感到無助及受傷。

有時我們就像小莉一樣,童年時受的傷會在類似情境下被引發,因此突然生起氣來指責對方,或覺得太難受而想辦法逃離現場,焦躁的情緒纏住自己,也因遷怒對方感到自責,小莉被囚禁在負面情緒的牢籠中難以逃脫。


圖片|Photo by Anna Hecker on Unsplash

以「依附需求」的視角看小莉的傷

近年書籍、報章雜誌或網路文章討論都會談到「依附關係」,依附關係被分為安全依附及不安全依附,而不安全依附又分為焦慮型、逃避型與混亂型態,不同的依附類型會影響人在關係中如何與他人互動,那麼依附需求又是什麼呢?

當我們還是嬰孩時,需要透過照顧者給予哺乳、保護、重視、愛、尊重、珍惜,才能在危害人類存活的環境中慢慢成長,因此這種被愛、被保護、被重視、陪伴等需求就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也被稱為「依附需求」。

一個安全穩定並且能給予關愛的關係,可以滿足依附需求,使我們在關係中得到滋養和安全感,產生往外面的世界探索及冒險的力量。

在小莉的經驗中,會覺得父母常常將工作擺在優先順序的第一位,才會疏漏自己,或是懷疑自己是否不夠重要,才導致父母的遺忘。

因此「被重視、被珍惜、被愛」就成為小莉沒有被滿足的依附需求。當先生忘記買醬油時,小莉的傷口就再次被掀開喚起,痛得她想逃離現場。

延伸閱讀:難以和他人交心?高度迴避依附者:不想擁有,是因為害怕失去

如何療癒童年的依附創傷?

如果你也像小莉一樣被小時候的傷口綁架,在目前的關係中感到困擾,以下有三個步驟提供給你參考:

一、辨識自己的情緒

有時傷心及失落的情緒會像一團毛線一樣糾結,讓人很難說清楚自己的感覺,每一個困擾情緒下面都隱藏著沒有滿足的依附需求,慢慢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包含了哪些,觀察哪些情緒最容易出現,而哪些卻被放在心底深處很難表達出來?

將複雜的情緒梳理開來,就更有機會看清楚你的依附需求是什麼?知道傷口的位置在哪裡後,就有機會為傷口找到處方。

二、觀察依附需求未被滿足時的反應

觀察一下當你在關係中覺得不安時,你會怎麼做?

是積極地拉著對方表達自己的不滿抗議?還是不表達內心感受,盡可能地把自己藏起來離開現場?

你表達需求的反應方式有讓你的伴侶或重要家人瞭解嗎?還是讓你們互動關係重複卡在一個僵局裡?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三、探索自己的依附需求

當情緒逐漸被梳理開,也理解依附需求未被滿足時,會出現的反應後,可以試著問自己在事件中的渴望是什麼,是希望被重視、被欣賞、被喜愛、被珍惜還是被保護呢?

記得,想滿足依附需求是正常的,因為依附需求是人類生存的本能,不是因為「我不好」才需要喔。

同場加映:你的渴望關注,源自匱乏的原生之愛:防衛機制的啟動,記得抽絲剝繭情緒來自何方

四、回到你覺得重要的關係中溝通

如果你找到自己的依附需求,也理解當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會出現的無效的習慣性反應方式,那就可以帶著照顧自己的心情,嘗試將這番整理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告訴目前關係中對你重要的人,讓他也能理解你的需要,並一起找方法療傷。

療癒的方式不一定是重新回到原生家庭,而是為自己創造安全穩定的關係。

小時候的傷會被放在心中陰暗的角落,當你重新看見自己過去的依附傷口,並且懂得在此時此刻好好照料它,就有機會讓陽光照進那陰暗的角落,傷口也會慢慢被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