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限制像一堵看不到的牆,總在無形成為阻礙我的突破疆界的反作用力,當生活總在「有跡可循」的軌道上匍匐前進,有時我們便會忘卻了自己其實擁有站立行走甚至奔跑的可能性。

專訪軒言文創發行人帶你透過剖析自己的「慣性」,找到突破舒適圈的「方法」,透過抵禦心魔,來跳脫限制性思維的框架!

「限制」可以說是 2020 年至今最能代表人類社會的一個詞彙。

當我們在疫情肆虐下失去了移動的自由,生活圈開始因為恐懼與規範而限縮,與他人的連結性漸少,活動的空間開始向內壓縮;而在國門緊閉的同時,人們想像遠方、飛奔遠方的冒險精神也開始遭到限制。

滯留,有時帶著些許無奈和迫不得已;禁錮,常常就發生在不得已的狀況之內。

究竟在隔離的大時代、紊亂的世界局勢中,我們能如何透過改變自身的思維模式來突破思考的疆界,帶領自己在有限的空間、時間與機會裡頭,找到自己與理想生活的最大公約數呢?

女人迷專訪軒言文創發行人、同時也是心理學作家、DJ、音樂工作者的劉軒一同探討如何突破「限制性思維」框架,找回精彩人生,為自己認定的「疆界」找到突破口,找到新的刺激與道路,才能在後疫情時代,以寬廣的思維、無拘的視野,來回應因為封鎖所帶來的限制。


圖片|作者提供

心魔,往往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週二午後,與劉軒老師以視訊初面,隔著螢幕,仍能感覺他的聲音帶著穿透力與磁性,很像那些話語,是從比發聲位置還要更深、更深的心理信念,所發出來的,因而有著極巨穿透性的說服力。

談到「限制性思維」在生活中探出小角的時刻,劉軒笑說,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前幾天,和家人一起去度假,夜晚時分,兒子躺在旅店房間的床上,睡得很靠近床角,於是老婆便拍了拍劉軒,問到:「你要不要把他推進去一點,不然他睡一睡會翻下床來。」

劉軒想了想,說兒子都已經十歲了,他不會翻下床的。

果不其然,這十歲孩子一整晚睡得香甜舒適,一點兒翻下床的跡象都沒有,這事引發劉軒與老婆一連串的討論:「究竟,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都會翻下床,但長大後就漸漸不會了呢?」

劉軒提到:「要回答這個問題,與其去尋找一個科學的解答,我們更傾向去想:我們人好像都是這樣的,剛出生的時候世界是多麽的大、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想像,那種混沌的狀態同時也代表著無疆無界,到後來,當我們開始認識這是一張床、這是一張椅子、那是一張桌子時,我們其實也是在認識各種界線。」

人總在成長的過程中,愈發容易受限於我們自己的限制思維,當我們開始理解世界的規則,以及接收所謂的「習慣」、「應該」或者「必然」,就愈容易去忽略這個世界有很多風景,其實是來自於創造與偶然。

「那麼,我們又是怎麼樣學會生活界線的呢?」劉軒提出疑問,接著自答:

「其實這些界線,往往都來自於成長過程,包括原生家庭、學校,他們都告訴我們,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未來可能可以做些什麼,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的孩子童年並非純然正向的,他們容易在一次次被『更正』、被『標準化』的過程中,失去自己原有的想像力、自信與冒險精神,他們並沒有被告知,你其實可以做很多事,你的潛能比你自己想像得,還更有力量。」

延伸閱讀:劉軒專文|面對情緒你永遠有選擇權,別成為情緒俘虜

而在此之中,東方的學校教育幾乎扮演著殺手般的角色。

「我一直記得,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有一張數學考卷上畫著一個又一個的方格子,裡面有各式的水果和物件,來引導孩子算術,有一題裡頭,格子中什麼都沒有,於是我的女兒很寶貝的在裡頭畫了三條魚,並在答案欄中寫下『3』,結果被老師打了個大『叉叉』。」劉軒說,當老師說了那不是正確答案的時候,他覺得不對呀,孩子在空了的格裡畫下他想要的東西,這個答案並沒有錯。

然而,我們的教育在無形之中,強化了所謂「標準答案」的重要性,限縮了「思考」與「想像」的空間,我們在日復一日的課堂與應試中,透過 A、B、C、D 選項來認識世界,同時定義自己,而當你在這樣的體制裡頭不斷的犯錯,那種被畫「叉叉」的挫折感,將會恆久存在。

你總是期望在生命中令人茫然失措的選擇題中,看到打勾、一百分的可能性,然而所謂生命,自始自終,都不僅僅是選擇題。

有很多人自我侷限覺得「我的人生就這樣了」,一旦這樣想,它就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軒言文創發行人、心理學作家 劉軒


圖片|作者提供

你其實比自己以為的,更渴望突破疆界

人生往往是這樣的,它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然而我們卻容易在不同的情境、立場、年齡和主張上,去認為那些「必然」的存在有其道理。

例如,你幾歲差不多該結婚了,幾歲該擁有自己的家庭,幾歲該生孩子,幾歲該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生命在「界線」的限制下,多了很多應該與不應該,當這些「非必然的必然」成為我們意識中的一部分時,就容易將我們的生活收進框裡,而那框,便是所謂的「限制性思維」。

「限制性思維不只是那種,自卑式的,覺得我很笨、我年紀太小、我太嫩這類型的自我限制,而是我們認為自己的世界究竟有多大、資源有多少。」

劉軒提到,面對這樣限制性思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意識、共處、改變、突破四個步驟,慢慢地、慢慢地,為自己的大腦注入新的練習,為框架開一道一道新的、大的、小的、寬的、窄的門,漸漸的,你會發現你的生活以及你所做的選擇,將可以漸漸開始產生本質性的轉變。

大師課程: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專訪何則文:你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其實,你心底已經有關鍵字了

此次劉軒與女人迷攜手打造的《突破自我限制思維,找回精彩人生!》課程,便是期待透過一連串的實作與故事引導,帶領學員了解自我限制思維的心理特性,同時了解限制性思維如何影響行為與思考邏輯,接著,找出你的自我限制思維框架,最後帶領著大家一同學習突破限制性思維的方法。

而在這些看似生硬的教學方法裡頭,劉軒提到,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練習,來試著帶領自己離開既有的框架,這個練習就叫做——脫離舒適圈。

「說來簡單,但實際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劉軒笑說,在我們的生活周圍,有著舒適圈、恐慌圈、學習圈等幾個不同向度領域,分別會為我們帶來不同的進入感受、體驗和可能性,人們往往認為,人類本能上應會排斥「突破舒適圈」這種跳脫既有慣性的行為,然而正向心理學實驗透過訪談捷運上受陌生人搭話的路人結果,卻指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大部分的人以為,一旦有陌生人前來搭話,勢必是不好的、不喜歡的,甚至是尷尬的,但實際去運作之後,卻發現絕大部分與路人產生連結的受試者,都表示非常喜歡且享受與陌生人之間的互動。」

劉軒表示,排斥脫離既有框架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自我認知,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喜歡、享受、安逸於自己的泡泡裡頭,並認為別人碰到、侵犯到我的泡泡都是不好的。

同理,我也不會想像去挑戰、去接觸、去突破別人的泡泡,然而有相當多實際的研究數據則告訴我們:錯,其實人類是相當喜歡與人溝通、創造連結的。


圖片|作者提供

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能閒聊:嘿,我其實很討厭唐詩

談到所謂突破「限制性思維」的第一步,意識則相當重要。

「我以前在哈佛的時候,常常去參加教授們辦的聚會,」劉軒說到哈佛往事,仍帶有當時年少那份好奇心和雀躍,他提到:「就像雞尾酒聚會一樣,所有人拿著一杯酒,身邊聚集著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你永遠不會曉得自己會碰到誰。我永遠記得,自己去參加過一場聚會,到了現場我認識了一位白頭髮的老先生,他人非常的 Nice,和我聊流行、聊嘻哈,一面又和我分享他非常喜歡中國的唐詩。」

劉軒說著,彷彿將自己再一次置身回那個對話的場景,分享道:「我那時想也沒有想,就和那位老先生分享了,其實唐詩對於絕大部分的華人小孩來說,就像是夢魘一般的存在啊,因為我們總是被迫得去背誦那些詩詞內容,老先生聽完我講,笑著說那麼你應該多去想想那美麗的語言和結構呀,我們就這麼閒話家常了一陣。」

直到對話結束,有朋友上前與劉軒攀談,才知道方才那位與劉軒侃侃閒談的人竟是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我朋友幾乎不敢置信,我竟然可以跟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聊得這麼起勁。」劉軒笑說,自己事後回想,如果當時他早在踏入那場聚會之前,就知道謝默斯的頭銜、身份,那他是否還能如此一派輕鬆地和他暢聊自己小時候究竟有多痛恨唐詩,「我想,應該是很難吧。」劉軒給自己丟了答案,也為我們的限制性思維丟出了警訊。

你會喜歡:劉軒專文|正念冥想練習:與情緒共處,接納每一刻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想像限制,我們想像對方是什麼樣社經地位的人,於是我們可以、不可以說什麼,或者我們應該、不應該說什麼,在哈佛讀書的那幾年給我最大的啟發是,身邊真的不乏臥虎藏龍,但我們仍可以有一個基本的態度,讓自己對待每一個人都可以保持一樣的心態、一樣的尊重,才不至於被自己僵固的思維所影響,錯失了拓展眼界、廣泛交流的機會。」

回到此刻、當下,過去 2 到 3 年,疫情限制了我們的行動,造成人與人之間物理上的疏離;台灣面臨鎖國,空間變小了,世界也變小了,我們生活實際的邊界和行動的範圍,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

然而特別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的思維更不能跟著移動的疆界一起被限制住。

「套一句老話,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同理,我們與世界接觸的貧乏,也不應該去限制自己的想像力,要讓自己準備更開放的心裡狀態,去面對現在的生活;一旦世界恢復到正常軌道,屆時,我們再度回到外面的世界走跳,也才更能有開放的眼界和心胸,去接受人生給予的各種機會與挑戰。」


圖片|作者提供

關於女人迷課程

為你打造本質思考力,告別迷惘、成為自己的領航者,開創自我領導新格局!

課程 Q&A

Q:劉軒老師在女人迷開《突破自我限制思維,找回精彩人生!》課程,預計會用什麼方法帶領大家學習?

我自己是學心理的,不免會拿出一些理論讓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限制性思維」,也不乏會有一些故事,可以運用故事讓大家理解是什麼樣的情境、狀態下,我們更容易被自己的限制性思維所影響,因為理解、能夠意識,是突破的第一步。

Q:劉軒老師在女人迷開課會有什麼獨家內容或合作嗎 ?

這是我第一次以這麼長的時間來探討「突破限制性思維」這個議題,因此在女人迷開課的內容,全部都會是客製、專門且獨家的課程內容,我會把過去我在心理學的專業,結合過去帶領工作坊的經驗,加上故事的引導,帶領大家了解、探究、試圖破解自己的「限制性思維」。

Q:為什麼這次劉軒老師會選擇在女人迷開設這堂課呢?

先前在與女人迷接觸時,就已經瞭解了「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的課綱,一方面覺得自我成長、個人品牌相關的內容,其實有不少老師可以提供很好的教學及素材,另一方面,從「迷人俱樂部」一系列的課程看下來,我總覺得可以來補上這一塊,這堂課相當適合放在『迷人俱樂部』的規劃裡頭,同時也可以提供參與系列課程的同學,有一個上下更好的銜接,可以更完整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活出本質的迷人樣貌,我想這是我可以在這邊提供的價值。

劉軒親自設計的「早安晚安筆記本」,用正向心理學開啟你的早晨與晚上。連結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