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批評 #OscarSoWhite,到 2021 年推出的「2025 光圈計畫」(Aperture 2025)被認為不合時宜,再到 2022 年的「光頭」玩笑,奧斯卡雖努力地以政策和制度確保入圍影片是多元的呈現,但為何還是爭議不斷?

第 94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頒獎人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對著台下的潔達・蘋姬・史密斯(Jada Pinkett-Smith)開「光頭」玩笑,引發丈夫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不滿,上台對克里斯・洛克賞巴掌表示抗議。事實上,這不是克里斯洛克第一次在奧斯卡上,因為玩笑引發爭議了。

2015 年,奧斯卡因提名獲獎名單皆為白人,被批評「太白」(#OscarSoWhite)。為了回應爭議,2016 年奧斯卡特地找來「非裔」的克里斯・洛克擔任主持人,但是他卻反過來開「亞裔」玩笑。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他找來三位亞裔孩童扮演會計師,揶揄亞裔數學很好的刻板印象,又嘲諷童工問題。此舉立刻引來球員林書豪抗議,他在貼文中回擊:「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才能改變?我厭倦了美國人歧視亞洲人,卻覺得很酷、OK 的心態。」

李安等影藝學院的亞裔成員也去信表示不滿,影藝學院隨後道歉,並在 51 人組成的主管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增加 3 名成員,任命 6 名少數族裔人士擔任主管職,承諾組織將朝更多元的方向發展。

同場加映:疫情、弗洛伊德之死如何影響奧斯卡?2021 奧斯卡看點:非白人、女性影人增加一倍

奧斯卡「光圈計畫」定義「最佳」需包含多元,否則無法取得入圍最佳影片資格

2016 年到 2020 年,影藝學院開啟五年計劃,致力拓展組織多元性,在 2020 年公開的報告裡,影藝學院表示該年有 45% 的新成員皆為女性,增加了三倍「代表性不足群體」(包括有色人種、LGBTQ+、障礙者群體等)的會員數量,並將全球會員從 724 名擴增到 2,107 名。

2020 年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在奧斯卡大放異彩,一舉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等獎項。影藝學院認為這是首次有非英語片,獲得最佳影片,標誌了五年計劃的成功,它們成功藉由多元化組織成員,拓展了「最佳」的定義。

2021 年,奧斯卡展開新一波五年計劃「2025 光圈計畫」(Aperture 2025),明確定義出:「一部電影若在演員、劇組人員,或是主題上不夠『多元』,就無法取得入圍最佳影片的資格。」

意味著這個「最佳」裡頭,必須包含著「多元」。

「2025 光圈計畫」(Aperture 2025)在演員角色與故事主題、管理團隊與劇組人員、培訓與實習機會,以及後續的行銷發行部門方面,皆要求須有一定比例的「女性、少數族裔、LGBTQ+ 族群及身心障礙者」,劇組需提交完整名單,確保其多元性組成,才能獲得入圍最佳影片的資格。

這項規定將在 2024 年正式啟動,然而當「2025 光圈計畫」(Aperture 2025)公告後,《浮華世界》雖認同這是一個里程碑,卻認為這些準則不合時宜,多數影片皆已「達標」,無法真正反映產業內部的失衡狀態,或進一步促使電影團隊往更積極的多元組成發展。

「如果影藝學院的意圖是加強共融,他們就必須提高標準,而不只是維持現狀。」

你會喜歡:「見樹不見林的批評,我看都不看」專訪奧斯卡影后《遠漂》希拉蕊史旺

拒絕奧斯卡不當玩笑腳本有前例:希斯・萊傑拒開「同志情」玩笑

影藝學院的改革行動風風火火,但為何還是爭議不斷?

特別是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講稿,都是經過「腳本」設計的,也會有提詞機提醒來賓該說什麼,若非來賓當場脫稿演出,可以說這些玩笑,都有經過影藝學院認可。

2007 年希斯・萊傑就曾拒絕奧斯卡以斷背山「同志情」作為玩笑的劇本,如果此次克里斯洛克並非脫稿演出,是否反應影藝學院內部的歧視未真正改善,而是哪裡出問題就去修補哪裡,並未全面性地檢視,組織整體的多元意識?

即使只是克里斯洛克個人脫稿演出,我們也要去問,調侃他人,甚至是在傷口上灑鹽的玩笑,可以在一個有千萬人口收看的國際性獎項上,大喇喇地被說出來嗎?

多元、公平與共融(DEI)在近幾年成為職場新興文化,電影產業也不例外,而奧斯卡獎項的地位與影響力,每年頒獎典禮都是萬眾矚目的時刻,絕對能夠反過來帶動產業變革,為電影產業注入多元共融意識。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就像 2018 年,法蘭西絲麥・多曼(Frances McDormand)以《意外》(Three Billboards Ostside Ebbing, Missouri)贏得最佳女主角獎,她在致詞的最後告訴大家:

「看看四周,女士與先生們,我們全都有故事要說,都有計劃需要融資。今晚我要留下兩個字給你們:『Inclusion Rider』。」

Inclusion Rider 就是「多元附加條款」,後來法蘭西絲麥・多曼在奧斯卡後台解釋:「當各位在對一部影片進行談判時,附加一條多元包容條款,意味著你可以在角色中要求至少百分之 50 的多樣性,不只在選角上,劇組中也行。這件事我從事電影產業 35 年了才知道,我們不會再走回頭路了!」

法蘭西絲麥・多曼的登高一呼,引發大家對多元附加條款的關注,每個有發言權與影響力的人,都可以用自身的力量,將世界導向希望的方向。

延伸閱讀:「最黑暗的一件事,就是對他人漠不關心」第 93 屆奧斯卡多元共融金句盤點

多元共融不是考卷,而是一份提醒:世上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與生命

政策只是開頭, 多元、公平與共融(DEI) 不應該只是一張考試卷,照表填完就完事。

它應該是一種「意識」與「提醒」,讓我們時時記得:有很多不同的生命形態與背景,都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他們都有自己的經歷與聲音,都是故事的一部分。

在開發劇本、刻畫角色、尋找演員、組建團隊,乃至定義卓越時,越多元的角度,才讓作品更貼近真實世界,引發我們的深刻共鳴。

就像本屆奧斯卡上,我們看見聽障者演員特洛伊・科特蘇爾(Troy Kotsur),以《樂動心旋律》(CODA)獲得最佳男配角,他以手語發表感言:「我要將這座獎項,獻給失聰人士、《樂動心旋律》的工作夥伴,以及所有身障人士,這是屬於我們的時刻。」那一幕,眾人為之觸動。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或是亞莉安娜・黛博賽(Ariana DeBose)以《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獲得最佳女配角,身為好萊塢少數公開出櫃的同志演員,她告訴所有人:「如果你們懷疑自己,或是覺得正遊走在灰色地帶,我要向你們保證:『世上一定會有一個屬於你們的位置!』」

期待電影產業、好萊塢、影藝學院、奧斯卡獎的多元共融之路,能帶領我們打開新視野,就像影藝學院在《光圈計畫》裡說的:「藉由重新定義卓越,來拓寬我們的鏡頭。」(Broadening the lens through which we recognize excellence.)

當一面大螢幕上,出現越來越豐富的故事、臉孔、聲音、文化,過往沒能被發現的故事,也開始被看見,那會是一個多麼美麗的世界。這也正是電影存在的美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