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被「減肥」、「減重」等詞語弄得很焦慮過?拒絕一味聽信他人,練習「飲食獨立思考」,這將帶給你更身心平衡、健康快樂的人生!

文|營養師 張菀芩


圖片|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減肥」這個概念,是否也讓你又愛又恨?

它聽起來老套,但過了幾十年人氣仍然不墜,甚至有如 COVID-19 病毒般不斷突變、擅長以各種新穎文字包裝,搭配越來越低的執行門檻,讓男女老少都能輕鬆上手。

比如前陣子火紅的「生酮飲食」、近期受到更多關注的「168 間歇性斷食」,甚至是由醫師和營養師主張的「800 大卡斷食法」、「442 減肥法」,都因為宣稱能以更有效的方式燃脂瘦身,在短時間內獲得理想的身材曲線,而受到許多人的支持。

每一天的飲食選擇,都出自於我們獨立的思考嗎?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葷食者,而此刻的你很在意體重,午餐有提供炸雞便當和舒肥雞胸肉便當,你會選擇哪個?我猜,即便不是怕胖,而只是想吃得「更健康一點」,可能都會優先選擇後者。

但為什麼我們總是渴望「更健康」?

或許,從我們花時間關注的地方,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從主流媒體網站到醫療權威,自律而定期傳遞出關於追求健康、遠離疾病的訊息;那些以「X 個好習慣養成易瘦體質」、「早餐瘦身法的 X 個關鍵」為標題的文章,再到女明星公開的減肥菜單,都讓「更健康」這個信念一點一滴深植內心,甚至深信不疑:他們做得到,我也可以。


圖片|Photo by Jannis Brandt on Unsplash

別誤會,我期待人們都能夠活得「健康」(只是定義可能有些不一樣);這邊提到的「健康追求」,是想探討我們對健康飲食的想像,大都是怎麼來的?

除了權威加持,網路社交平台上,也可經常看到素人分享透過飲食減重的前後對比貼文;明星網紅為保健食品和健身房代言的廣告,更是如影隨行出現在各大社群貼文牆和捷運燈廂上,牢牢地影響了我們每一天做出的飲食選擇,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決定權其實並不完全在我們手裡。

延伸閱讀:Instagram 世代的焦慮恐慌:大家從 IG 認識我,我「看起來」能過得不好嗎?

體態不只是體態,更是權力象徵

從原始採獵時代、農耕文明時代到早期的工業時代,歷史上,確實有很長一段時間,食物處於匱乏稀缺的狀態。因此,擁有比基本所需更豐沛的食物資源,是當時許多人視為財富和權力地位的象徵。

但到了我們身處的知識經濟與科技文明時代,食物資源相對豐富,權力結構也因此有了調整。豐厚無缺的食物來源,讓人們不再刻意囤積食物。

取而代之的,我們希望展現抵抗過多精緻、加工食物的意志力,因為纖細勻稱、精實肌肉的體態已成為新一代權力與地位的象徵,而節食或追求主流健康體態(進而鞏固單一審美價值),正是達成此一理想藍圖的方式。


圖片|Photo by Dainis Graveris on Unsplash

擅長創造煤氣燈效應的,正是節食文化本身

還記得前陣子受到許多人關注的心理學名詞「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透過「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實」來控制對方的心理操縱手法嗎?

除了在不平衡的情感關係中,有可能遭受伴侶或親人以煤氣燈效應對待,時下流行的節食文化(Diet Culture),其實早已默默以相似的心理操作在控制著人們,而我們卻幾乎無意識地,被動接受被這樣對待。

但比起恐怖情人,節食文化心思更加縝密,他們會透過令人信服的權威、少有負面新聞的名人直接或間接背書,或創造瘦身後將擁有更正向、美好生活的嚮往,讓大家自然地對自己產生懷疑或自卑,不再相信擁有此刻身體的自己有獨一無二的美。


圖片|Photo by Roman Kraft on Unsplash

同時間,我們開始把健身名人經過包裝後的體態作為目標、將瘦身果汁和健康餐納入飲食首選,甚至在潛意識中,迫使你持續處於微焦慮狀態,擔憂自己是否「夠好」、「夠健康」、「夠愛自己」,也因此更容易看似理智的,被意見領袖所用心推薦的產品給收服。

花 3 分鐘逛一逛各大網路書店吧!你可以立刻看到排行榜上,總是被提倡瘦身排毒、抗病抗癌類的書籍給佔據,因為節食文化已建構一個堅固、且單一的信仰系統,而纖細、有凹凸線條、無贅肉就是信仰者的終極依歸。

同場加映:5 位超人氣大碼女性:渡邊直美、怪奇比莉⋯⋯重塑世人對「美」的定義!

你相信的健康生活,可能只是商業產物

近幾十年開始盛行的健康飲食與生活文化(Wellness Culture),或許改以「健康」及「不健康」的字眼來取代「纖細」和「肥胖」,但兩者傳遞的訊息和目的,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所謂的「健康」,仍暗指著身材維持苗條勻稱,肥胖就等於疾病,或離疾病不遠;越是「乾淨」的食物就是對身體越好的食物,速食或加工食品,則理所當然被歸為是不好、甚至被無情貼上垃圾食物的標籤。


圖片|Photo by Niklas Rhöse on Unsplash

當然,也有許多生活風格品牌,或健康類書籍提倡不節食飲食法,但到最後,有很大的機率,還是要你遵循一套看似更理想、符合生理機制的健康飲食菜單。

再來,可能還會推出一系列瘦身或保健食品、生理數據追蹤服務,希望讓你的生產力、創造力,甚至是復原力都可以持續保持良好平衡。做到這些的你會很亮眼,甚至讓其他人羨慕,而商人知道,人們喜歡這種被關注的感覺。

為你選書:你的渴望關注,源自匱乏的原生之愛:防衛機制的啟動,記得抽絲剝繭情緒來自何方

目的性進食,讓人忘了享用食物本身就是幸福

當一切聽起來都像是在「為你好」,即使有營養專業知識,甚至對於快速瘦身、有效減重的宣稱也有一定警覺,有好幾年的時間,我仍然不斷深受在這樣的甜蜜誘惑之中。

天然的食物本身就是來自大自然的祝福,而我卻只貪心想得到它的好處和療效,甚至帶著讓自己更漂亮健康、有吸引力、容易維持身材的目的,與食物建立起利益關係。

長期下來,和食物的相處也變得不再自然,就像如果哪天發現你的好朋友,接近你其實另有目的,會很傷心吧⋯⋯

對於進食,不再只是單純享受並感謝食物本身、覺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好奇食物的口感與來源,或只是靜下來誠實地問自己:我是真心喜歡這個食物/食品,還是只因為大家都說很健康、對皮膚很好所以才吃?

而無意識地重複「怎麼吃對身體才好/怎麼吃是在傷害身體」的二元對立循環,也(順利的)再度強化了健康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