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快樂的命運,只能複製嗎?透析自己曾受過的傷害,有意識地瞭解我們與父母的侷限,然後把幸福的關鍵,透過 3 項療癒修煉,拿回自己的手中!

許多人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父母離異的「不幸」家庭的孩子。雖然,原生家庭的苦痛、創傷是一座難以穿越的大山,父母婚姻不幸,很多孩子或多或少潛移默化,連自己都認為自己沒有信心、沒有能力過好幸福的人生。

為什麼父母婚姻「不幸」,身為孩子,逆轉父母的命運,活出自己的幸福如此艱難?

父母關係不佳的影響,不僅限在單親家庭

當孩子在一個父母關係不佳的家庭環境中生長時,是不容易接受到健康充足的父愛與母愛,將無法使人足夠成熟。

當人格不夠成熟時,就會顯現在人生中的各種關係中,親密關係、職場關係、朋友關係、親子關係,便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在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名的書《愛的藝術》提到,一個人缺乏成熟的母愛,將會過於嚴厲且沒有人性,難以培養與人親密連結的能力;一個人缺乏成熟的父愛,將會缺乏明晰的判斷能力,將會阻礙自己與他人的發展,難以建立足夠清晰的人際界線。

然而,父母關係不佳的家庭不單只有離異的家庭,還包括持續衝突不斷、瀰漫冷暴力,甚至家暴不止的未離婚家庭中,父愛母愛的缺位也是常見的。

因此僅用是否單親來判斷孩子是否能有健康人格的發展,是不夠客觀的。一個離異的家庭可以有健全的孩子,一個看似沒破裂的家庭可能會有心理議題的孩子,孩子能否有健康的人格與心理的影響因素是非常複雜的。

就像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有些不願離婚的父母經常使用的理論就是為了使孩子不失去一個共同的家,所以不願離婚。

但深入的調查結果表明:在這樣的「共同的家」中籠罩著的那種緊張和不幸的氣氛,往往比公開的決裂對孩子的損害更大。


圖片|Photo by Ainur Iman on Unsplash

孩子對父母不快樂的愧疚感,讓他下意識地複製原生家庭命運

加拿大研究家庭創傷的精神科醫師嘎博.馬得(Gabor Maté)在其紀錄片《創傷的智慧》中說過,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中,當孩子面對整個家庭氛圍的不快樂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離開家庭,另覓適合自己成長的環境,另一個選擇是認為自己不好,所以造成父母不快樂、家庭氛圍緊張。

但離開家是孩子沒有能力做出的選擇,孩子沒有生存能力,沒有選擇家庭的可能性。

因此,在孩子心中,下意識就被烙印著信念:「我不夠好,所以家中才不溫暖、父母才不快樂。」這個信念就像程序碼一樣深植在孩子心中,直到長大成人。

這個信念,使孩子扛起了家庭快樂的責任,甚至父母人生的責任,認為只有父母快樂起來、家庭幸福起來,自己才足夠好,才值得被人愛著。

若放下父母繼續不快樂,去活出自己的人生,代表自己沒有做好自己的責任,將會帶著許多與父母緊緊羈絆著的愧疚感,充滿恐懼與懊悔。

孩子長大成人後,也沒有辦法放下父母於不顧,心中升起了很多內在的衝突,一邊感到愧疚於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使父母快樂,另一邊怨恨著父母為什麼都不能快樂起來,讓自己能自由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這層連環鎖鏈到最後,孩子內心下意識對無法活出幸福人生的根源是責怪著父母的。

時事分享:暖心法官千字文,寫給 8 歲孩子的判決書:父母離婚不是你的錯,無論如何,你都被愛著

成年後,活出自己的生命的責任,還是在自己身上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有意識地拿回我們生命的自主權,而不囚溺在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對我們的影響中而無可自拔。

因此,我們可以適度地瞭解原生家庭造成自己的傷害,但也有意識地瞭解我們無法翻轉家庭命運,一味責怪家庭只會使我們困在原生家庭的困境中無法前進。

然而,道理知道了,那麼我們可以過好這一生了嗎?我們還需要方法和行動去實踐,有意識地去療癒創傷,不重複父母的命運。

3 項療癒意識修煉

1. 理解父母的侷限

試著去看見父母的生長歷程,他們其實是很多恐懼與焦慮的,他們成長於過去較為艱苦的年代,生存的壓力使他們也缺乏足夠的父愛與母愛,競爭是他們活下去的生存法則,然而,讓他們活下來的生存法則卻也困住了他們。

理解父母的侷限,瞭解父母不如自己幸運可以有機會探索自己、療癒自己,並藉由各種心理學知識來成熟自己的人際關係經營能力、愛的能力。

使用健康的愛去反哺父母,而不是匱乏的愚孝去滿足父母不健康的需求,最後使得自己匱乏而也得不到認同。


圖片|Photo by Leo Rivas on Unsplash

2. 重新改寫信念,交還父母的命運責任,活出獨立的成熟情感

前面提到,加拿大研究家庭創傷的精神科醫師嘎博.馬得的理論,認為孩子心中渴望父母快樂才能證明自己足夠好的信念,是孩子過度承擔父母命運責任的主因。

我們需要修改我們的內在信念,有意識地重新找到彼此生命責任的平衡點,交還不屬於自己的生命責任給父母。

我們的好與不好,是與父母的快樂不快樂、原生家庭幸福不幸福無關的。

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屬於他們的情緒與命運留給他們,把屬於我們的生命命運拿回手上。

學習人際界線觀,理解雖然父母雖然養育我們成人,父母以及自己依然需要承擔自己的人生責任,且不侵犯彼此界線,並試著開口與父母探討各自的界線,但依舊維持互相關心的平衡。

達到這樣清晰有彈性的界線平衡不容易,但對比活出自己人生,這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呀!

延伸閱讀:「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心理師看童年創傷:三句父母不應該對孩子說的話


圖片|Photo by 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3. 整合失衡多年的關係,看見彼此都想活出自己,並有意識地使用各種方法培養內在的力量

去整合自己內在的母愛與父愛,自己給自己補足曾經缺席的父愛或母愛,意識到要活出自己的人生,需要在自己的人格中,同時具備有母愛的溫柔慈愛與父愛的堅韌明理。

當整合、修改信念完成,我們便可能不再向不成熟的父母索求未竟的父愛與母愛,以及試圖用他們快不快樂來代表自己的價值。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盡相同,依據自己的狀況去找尋療癒、成長與支持的渠道,可以從閱讀、參加課程、找尋志同道合的同行夥伴開始,甚至請求專業的協助,找尋身心專科或是心理諮商師協助,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整合內在父母之道。

當我們改寫了自己的信念後,我們便可能為自己家族中代際傳遞的家庭創傷按下了停止鍵,成為一個縱使有個不甚圓滿的原生家庭,但依舊可以給出充足父愛母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