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煩惱過去、擔憂未來,女人迷編輯邀請你透過書寫與閱讀,更有意識地整頓生活、享受當下。

最近的你過得都還好嗎?這兩年來因為疫情,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可能是移動上受到了限制,也可能是上班上課從實體轉為遠端。

某個層面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減少,有更多時間與自己相處。而這樣的時刻,對我來說,常常是慌張無力的,因為內在的情緒、未知的紊亂,沒有任何藉口可以逃避。

女人迷有個傳統,「如果要用三個關鍵字形容你自己,你會揀選哪些字句?」

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的腦袋一片空白,搜尋整個大腦資料庫,竟找不到任何詞彙形容自己,於是支支吾吾用了幾個外人對我的評價當作我的關鍵字,但有個直覺告訴我,那不是我。那⋯⋯我是誰?

寫到這,也想邀請正在閱讀的你,如果用三個關鍵字,你會怎麼說明你自己?

這個靈魂拷問,成為我今年最大的課題,當我成為視訊畫面的一小格時,我是誰?當整個空間只有我一個人的時候,我又是誰?

我嘗試了很多挖掘自己的方式,包含水晶療癒、馬雅曆、牌卡,然而工具的探索有極限,對我來說,還是閱讀與寫作最能幫助自己整理思緒,更有意識地面對內心。

今年的最後一個月,我給自己一個全新的目標,每天在〈Play with time 手帳〉寫下一件感謝自己的事,不論再小我都會紀錄,例如:謝謝自己完成工作、謝謝自己背了幾個英文單字、謝謝自己和他人說出真實的感受。


每日感恩日記實作。圖片|作者 提供

有些時候,可能會懷疑:「根本沒什麼事情好感謝的,寫這些有什麼用?」一度想要放棄計畫。但當我累積將近半個月的內容後,這些文字漸漸有了力量,一點一點讓我更有覺知地看見自己做的事、更願意多鼓勵自己一些。

偶爾沮喪時,回頭瞧一瞧這些內容,甚至可能被過去自己鼓舞,「過去的都堅持住了,現在的我怎麼可以放棄?」書寫感恩日記,成為我忙碌一天之後,最能保持穩定輸出、最貼近自己的時刻,也漸漸能掌握著自己生活的樣態。

最近我也閱讀了幾本「與自己相處」的書籍,過去的我總想,我就是我啊!還有哪裡不認識?直到無止盡的疲憊、憂鬱襲來,才驚覺這副天天相處的身體,竟然一點都不熟悉。永遠都是等到生病時,才「看見」它們的存在。

或許這就是我無法找到關鍵字形容自己的原因,因為我的意識從來不在當下、不在自己,常常都在煩惱過去、擔憂未來,很多時刻都是無意識的生活。

明年我給自己一個關鍵字是「重新定位」,決定好好認識自己、照顧自己,當我更貼近內心、知道內心最深渴望,我才有辦法陪伴能量低谷的自己。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尼采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無意識生活了好一陣子,除了書寫感恩日記外,我也想推薦五本好書,邀請你一起讀。

一、低潮期不要求自己馬上好起來

過去的我不了解自己,是因為我將大部分的「自我」封印住了。不允許負面、不允許悲觀,進入低潮狀態,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

安娜貝爾.岡薩雷茲的《壞情緒,變好事的 5 堂正向心理課》讓我開始覺察負面情緒,書裡提到我們可以觀察:當心情低落、沮喪或疲倦時,我如何對待自己?透過這樣的實作,抽絲剝繭自己的思考迴圈,改變對待自己的方式。

以前的我就是放任自己慌、咬手指,如果狀況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就會轉向責備自己。

然而,現在的我試著照顧自己的需求,心情低落代表現在的我狀態不好,不要求自己馬上好起來,給自己一點彈性休息,例如:去運動、聽音樂,短暫抽離充充電。等到身心都做好準備,再開始進行下一步。

延伸閱讀:低潮期怎麼辦?7 個問題,溫柔陪伴自己,做自己的啦啦隊

二、練習讓思緒停止回到當下

情緒是一種提醒,但不代表真正的自己,有時候我們可能被太多外在事物刺激,思緒不停地轉阿轉。因此,讓自己回到當下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先向內探索穩定思緒,接著可以試著把對自己的觀察寫下。

彭樹君的《相信今天會有好事發生:書寫中的心想事成》是他的靜心書寫實作紀錄,與朵朵小語的風格不同,更多的是與心靈深層的對話。

我喜歡他寫:「靜心是讓身體放鬆,讓心情平靜,讓思緒止息,在無念之中觀照內外世界,沒有頭腦的運作,沒有情緒的介入,沒有過去與未來,只有當下純然的覺知。所以,靜心就是覺知。」

仔細觀察,許多人一整天都是聳著肩,處在備戰狀態,身體放鬆就能讓心情改善泰半。

同場加映:彭樹君專文|靜心是靠近自己的過程,看見內在那朵最美的花

三、就算失敗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Audrey 是我心中的 role model 之一,第一次認識他是因為女人迷專訪,Audrey 談他的脆弱、害怕、恐懼。以前的我,看著閃閃發光的人們,總會升起微微的自卑感,尤其對方的年齡與自己相仿時。

但是 Audrey 真實地揭露,讓我看見他是如何變成今日的 Audrey,過程並非一蹴可及,而是一點一點的累積。

《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紀錄著他對小事的觀察,正是這些可愛成就他的日子。他練習在兵荒馬亂的生活裡,養出一顆悠哉的心,享受吃、享受生活,不只有意識地觀照自己,也從他的毛孩虎吉身上,學習到生活處世的智慧。

Audrey 說:「我要做的,不過也是學虎吉,踏著貓式步伐,往前穩穩地行進。真的不行,沒有關係,就再來一次。」是呀,再來一次有何不可?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你會喜歡:專訪女人迷總編 Audrey:你有能力帶自己去任何遠方

四、換個角度,看見不同面向的自己

我對自己的認識,很多時候是來自別人的評價。社會規範、他人期望,往往是我們定義自己的標準,因此有時候「成為自己」可能會和「成為別人眼中優秀的自己」搞混。一直以來,我就是這樣的人。

當我做一件事情時,我時常想的是:「他們會不會覺得⋯⋯」、「OO可能不會喜歡這樣,或許我應該⋯⋯」

閱讀賴佩霞的《轉念的力量》,才意識到我從來沒問過我自己:「親愛的,你怎麼想?」舊有的慣性思考侷限了我視野。有時候第一直覺的反應,可能不是最真實的自己,裡頭有許多框架。

書裡透過賴佩霞與學員的真實故事,實際演練如何在生活中「轉念」,下次在行動之前,試著先問問自己,你真的這麼想嗎?

推薦閱讀:賴佩霞專文|《轉念的力量》:覺得自己不完美,是真的嗎?

五、傷口可以是裂痕,也可以是美麗的印記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馬修麥康納的自傳小說《綠燈》。這是一本他回顧過去五十年的人生,寫給自己的生命情書。

我欣賞他面對生活的態度,即使受過傷,卻未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我敬佩他梳理自己的人生,與每個階段的自己對話。或許人生裡有痛苦、有悲傷,都成為他美麗的印記。

很訝異他是那樣看待自己的人生,那表示他對自己有充足的認識,坦然地接受不同樣貌的自己。而這樣的他,在字裡行間中呈現給人的感覺是豐盛與飽滿。

他在書裡寫下一段詩句:「由於無路可逃,也被迫面對自己,我們醜陋的每日壓抑感則大肆作亂,我們發現自我與壓抑感共處一室,並決定『夠了』或『讓它崩壞吧』」接著他又寫下:「無論判斷結果為何,我們都會成長。世上只有我們與我們,自我永遠是我們唯一的同伴。我們照料自己,並再度與自我交好。」與不同的自己交好,我看見馬修麥康納是如此更好地成為自己。

延伸閱讀:馬修麥康納自白:在這段人生中,我得到了幾道傷疤,但我從未自覺像受害者

來自編輯的邀請

親愛的,你喜歡這個月推薦的書籍嗎?希望透過這五本好書,能讓你找到和自己相處最自在的方法。

有任何想看、想了解的主題,歡迎至女人迷 IG 私訊我們。如果這個月的編輯選書,在你閱讀後有任何共鳴、想法,歡迎於自己社群分享閱讀心得,並 hashtag #迷人共讀,你的內容將有機會被轉發到女人迷 IG,或收錄至女人迷網站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