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同志們常常也會有性傾向或是身分認同的困擾。性別小故事裡的阿冬從小就自己討厭穿裙子,也知道自己喜歡女生。一開始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小五開始追班上那個漂亮班長的時候,事情開始變了樣 ⋯。

阿冬從小就覺得自己討厭穿裙子,也知道自己喜歡女生。

小五開始追班上那個漂亮班長的時候,她的情書被其他也喜歡班長的男同學看到,這男生烙了一堆人把阿冬拖去學校垃圾場打了一頓。

「妳這個變態男人婆,離班長遠一 點!」。她已經忘記那個帶頭的男同學的臉和名字了,但她永遠都記得他們把她的制服裙掀起來內褲脫掉,檢查她到底是男是女,之後把她揍了一頓留在垃圾場的那個傍晚,夕陽血紅色的光輝,映照在她流著血的額頭上。她開始害怕獨行在校園裡、夜間的巷弄裡,但她不敢說,她怕被那些人報復。 從此,她功課一落千丈,在學校也不講話,然後就被送去輔導室,輔導老師請爸媽帶她去看精神科。阿冬於是被送到精神科去就診。


圖片來源|PIXTA

阿冬只好在爸媽面前告訴醫師:「她覺得自己是個女同性戀」,醫師仔細地聽完,沒有對阿冬說太多。

爸媽不停的詢問醫師,醫師倒是回答爸媽說:「阿冬還小,她喜歡女生可能只是暫時的,情境式的」、「青少年的探索」,還開了一些藥讓阿冬昏昏欲睡,直到吃完了阿冬也不太瞭解這些藥的功用。在看診過程中,爸爸媽媽一直堅持,想要讓醫生把阿冬給「治好」,讓她可以「變回正常人」。從此,爸媽就有事沒事在她耳邊唸,要她「正常」一點,不然就要再帶她去看醫生,她因此抗拒再跟家人多說些自己的事情,家裡也開始了好幾年的冷戰⋯。

打開性別小視窗

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不需治療,也不存在具有實證療效的治療方式

早在 197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精 神疾病診斷手冊中,就經過嚴謹論證證實同性戀不會影響任何社會功能,而被排除於精神疾病之外。然而在許多宗教脈絡當中,仍將同性戀視為異常,許多矯治團體並試圖進行各種藥物及非藥物方法矯正性傾向。但是,事後證實了這些療法沒有實證療效,缺乏人道,且充滿了教會對同志的仇恨以及醜聞。

美國精神醫學會也為此,於 1998 及 2000 年公開發言,表示同性戀不需治療,亦沒有證據支持這些療法的療效。(請參考美國精神醫學會網頁 http://www.psych.org/ ) 然而,許多家長還是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改變,或是內心存著一絲改變的希望。 這樣錯誤的期待,往往會造成後續的家庭衝突。

因此,精神科醫師在回應家屬的焦慮時,應該用充分的衛教來緩解家屬對於多元性傾向的不瞭解。同時,在會談及解釋的過程中,也應避免迎合家屬的期待,使用「暫時性的」、「情境造成」、「還在探索」等等較為模糊的回答,反而造成家屬對於同志的誤解。就算沒有辦法馬上改變他們的看法,如果您可以正確地給予性傾向的教育以及適時地轉介,就是一顆友善的種子,能夠在他們的心中慢慢發芽,給予同志以及他們的家屬無比的幫助。

同志的性傾向認同,需要您的友善協助

同志們常會有性傾向或是身分認同的困擾。尤其是青少年同志,年齡較輕,容易因為性別氣質、性傾向、或是性別認同的問題而有適應障礙,甚至在學校遭受不同程度的霸凌。在這樣的情境中,如果看診的過程家長在旁邊,青少年同志通常沒有辦法向醫生出櫃。

或者,醫生將其性傾向告知父母,卻可能使得青少年同志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在家中曝光現身,成為新的壓力源,因此醫師應充分評估其中的必要性,以及完整配套的正確性傾向知識教育。 另外,許多多重弱勢的同志(例如:身障同志、同志合併情緒障礙、或是同志合併感染 症或其他慢性疾病)在生活中長期遭受挫折,也會產生否定自身同性或雙性性傾向的狀況,造成這些朋友們對於他 (她) 的性傾向認同的困難。

這時候,您可以運用這本手冊背後的資源,提供他 (她) 友善的同志資源與訊息,讓他 (她) 除了在診間外,也有機會練習正向看待自己的性傾向。而且,不只是同志本身,同志的父母、朋友、家人、 伴侶常常也都需要這些友善同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