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自己練過瑜伽,不過他們練的瑜伽,到底是在練習什麼呢?作者每年都會挑選一段時間,來到位於印度北方瑞施凱詩(Rishikesh)的瑜伽學院,展開「靜默練習」⋯⋯

文|張以昕 Phoebe Chang

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繪本中的女孩胡莉亞,原本很快樂地跟家人在一起生活,但有一天她的心破了一個超級大的洞,不僅得忍受冷風颼颼吹過,還長出許多可怕怪物,又不時吸進一堆垃圾。

這個洞愈來愈大,於是她找了許多「塞子」想把洞填滿,例如甜點、手機、電視、寵物、酒精、藥物、伴侶等等。她不停向外尋找,但卻徒勞無功,最後只好放棄,癱軟在地,痛哭失聲。

此時,女孩忽然聽到地底傳來一個聲音:「不要再往外找了,要從裡面找喔!」

她困惑地低頭望著心的大洞,慢慢進入深邃的洞中。洞裡湧現繽紛的色彩及悠揚的旋律,她見到一個從未想像過的奇妙世界,一步步帶著她返回熟悉的家園。

發現新大陸的女孩,開始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魔法世界,於是打開自己的心與人們連結,讓洞與洞串聯在一起,不再孤單。藉由這個過程大洞變成小洞,不斷地繼續縮小。然而這個洞並沒有完全消失,就是因為心裡有個洞,女孩方才能隨時回到內在這個充滿驚喜的世界。


圖片|Photo by Fa Barboza on Unsplash

今年的印度閉關再度來臨了。

瑜伽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冒險。從心的破洞處啟程,將我引領至全然的未知。而這意料之外的歷險,又將我帶往荒漠破敗之地,但在穿越苦澀、劇痛與困惑後,一覺醒來,卻置身於內在深處最富饒、寧靜的所在。

延伸閱讀:失戀後,感覺心裡像破一個洞?這和「自我價值感」失落有關

在這個年頭,任何人宣告自己正在練瑜伽,所練的究竟是什麼?

都可能南轅北轍,迥然不同。有些人要運動、減重、健身、強化核心肌群;有人要療癒、放鬆身心、解除失眠、痠痛、改善體態;有人則要尋找心靈的安頓,不再徬徨憂傷。

一般人最早接觸瑜伽時,大都以為瑜伽只是運動,畢竟現代人是如此包裝瑜伽。而再深入一點,可能知曉這些動作名為體位法,除此之外,還需要練習調息和靜坐。

雖然知道瑜伽不只是擺出姿勢而已,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但總是懵懂模糊,說不清楚究竟瑜伽是什麼。想到書本中瑜伽士的模樣,好像是一種修行,再翻了幾頁帕坦加利《瑜伽經》,對於裡頭講的修行方法有點似懂非懂,似是很有道理,卻跟課堂上老師教的瑜伽動作沒有太大關係,完全跟自身經驗連結不起來,猶如兩條實線有這麼一點交集,但卻始終是平行、岔開的。

算了,這似乎也不影響練習,不再追本溯源,就繼續把它當成運動好了。於是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走下去,一晃眼就過了許多年。即使只練體位法也能讓身心變得強健、穩定,但總覺得可以再更進一步,暗自摸索、跌跌撞撞,直到某個契機終於出現,才有機會更深入核心。

我每年都會挑選一段時間,來到位於印度北方瑞施凱詩(Rishikesh)的瑜伽學院,展開靜默練習。


圖片|Photo by Hristina Šatalova on Unsplash

究竟什麼是靜默呢?

平常一個人居住,或者獨自去旅行,有時整天都沒有說話的對象,但這並不是靜默,因為即使不開口,頭腦及感官依舊活躍。據說即使僅有說話的念頭而不開口,血壓也會瞬間升高。

真正的靜默是一種深刻的心靈寂靜,那是無法用語言傳達的境界,走在「內攝」的道路上,練習制伏所有的感官、知覺,使之達到靜默的狀態,最後就連說話的念頭都沒有了。心猶如大海,人若能真正突破低頻淺層的流域,潛入深沉靜默的層次,就會像先知聖人一般,任何人只要靠近你,哪怕是暴躁憤怒之人,都會立即安靜下來。

你會喜歡:溫柔的力量練習:在冥想中找到更棒的自己

當我們用到心念的時候,大腦及其中的交感神經就會活躍起來,除非是熟練靜默的瑜伽大師,能夠在從事創意活動、演講、書寫時,仍能讓心與腦保持在靜默的狀態,不受到外界及行動的干擾,這是很不容易達成的境界。因此一般練習者在靜默中,除了遵守不上網、不閱讀、不交談、不離開學院的原則之外,也需要藉由練習填滿一天的生活,因此只要承諾靜默,就得二十四小時遵循時間表作息。

每天四點即起,五點早禱(Prayers),接著練習哈達瑜伽,伸展後是調息法、靜坐,全部完成後八點用餐。九點做業瑜伽,大家分頭打掃環境,到了十點的沉思步行(Contemplative Walking),可以選一塊草地或走廊進行有覺知的走路,然後持誦梵咒(Japa)一小時,休息片刻後,練習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半小時後,才能用餐。

下午做完消化呼吸後,有一段午休時間,直到三點,可以繼續練習持咒,或者放鬆練習(Relaxation Practice),做完後可以喝點香料奶茶。然後又來到了哈達瑜伽時間,跟早晨一樣,練習完後做調息法與靜坐,接著七點是晚餐,用餐後可選擇寫靈性日記、持咒或靜坐,或休息一下。九點鐘是晚禱,之後就寢,或想再持咒、靜坐片刻也行,最後帶著覺知入眠。

守靜期間要做一整天的瑜伽練習,依循《瑜伽經》的教導,一項接著一項,完整而深刻,同時又保持靜默,持續數日、數週,甚或數月,因此練習的效果得以維持和累積,這跟在台灣只做一小時的體位法及短暫調息、靜坐的感受是相當不同的。

抵達印度後,在學院休養幾天,才正式開始靜默。戴上寫著 silence 的牌子,默默宣告這段時間將不再言語。


圖片|Photo by S Migaj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運動小姐】冥想是讓情緒經過,不讓它們傷害你

結束靜默後的隔天,在餐廳午餐時,遇到一位來自雲南的女孩穎,綁著兩根粗辮子,身穿花花綠綠的長裙,配上素色白衫,腕上套著銀製手環,說話時一雙靈動的大眼睛骨碌碌地轉著,令人印象深刻。

穎是第一次來印度,她學習瑜伽大約一年,一直嚮往前來瑜伽聖城瑞施凱詩朝聖,於是在大學剛畢業這年,訂了機票圓夢。

午後,我跟她相約一起前往恆河畔散步,穎帶著單眼相機,很興奮地到處拍照,因為沒在看路,還差點踩到地上的牛糞,好在千鈞一髮之際被我拉住。

「印度真是個奇妙的地方,外頭這麼骯髒吵鬧,可卻又是心靈的家鄉,反差很大!」穎邊說邊拍了幾張牛兒啃草的照片,嘴巴跟手指都停不下來。

還想繼續往前走,但陽光實在太過燒灼,十分鐘後,我們決定退到一旁的樹蔭下休息。並肩坐在幽靜的河畔,穎似乎也靜了下來,沉思半晌才開口問:「這是妳第幾次來印度?」

我用手指頭數算了一下:「第六次,除了第一次是到印度其他城市,其餘五次都是來學院,有時上研習課程,有時自己做靜默練習。」

「原來妳來這裡這麼多次了,印度這麼大,不會想要到其他地方看看嗎?」穎是個喜歡旅行的人,雖然年紀輕輕,卻已是相當資深的背包客了,只要有假期必定遠走高飛。

我笑著模仿印度人,先搖搖頭,又再點點頭,惹得她哈哈大笑。

「有機會多看看這個世界固然很好,但我更有興趣的是探索內在風景,比起外在世界,心靈的景色更是萬化多端,如果妳曾深入探尋,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我喜歡練瑜伽的原因,就是做完會感覺平靜,像是飛到很遠的地方旅行,一個人獨坐在海邊的沙灘上看夕陽,或是在山頂上吹風一樣,很安靜、很舒服。」穎露出甜美的笑容,滔滔不絕地分享旅行的趣事。


圖片|Photo by Ryan Gagnon on Unsplash

乘涼一陣子後,我們又繼續沿著河岸步行。她說昨晚在學院聽了一場關於靜默的演講,覺得很有興趣,問我這是第幾次靜默了?

「第十次。」穎聽了「啊」一聲,露出驚訝的表情。我也是被她一問,算了算,才驚覺原來已經十次了,於是接著解釋:「旁人看我好像一直來同樣的地方,做相同的練習,但其實每次閉關都很不一樣,一定要真正進入,才會知道此次的功課是什麼。生命不斷往前推進,生活也會遇到各種狀況,身心狀態也一直在變化。因此每次回到靜默之中,都會因應當下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功課,有時也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但如能順利穿越了,就會很有收穫。」

穎想了一下,搔搔頭說:「我做瑜伽時,最困難的就是身體僵硬,一直彎不下去,怎麼拉都還是很緊,那妳在靜默時最困難的是什麼?」

「最難的是跟自己的情緒和念頭相處。平常覺得煩躁和難過時,多半是找得到出口的,譬如找人訴苦,或者以看書、聽音樂、吃東西等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可是靜默時,只能安靜地看著這些念頭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除了瑜伽練習之外,什麼也不能做,也沒人幫得了妳,因此靜默能讓心靈變得獨立而堅強,也更能接納、了解自己。」我想起這次的經歷,有感而發地說。

穎皺了一下眉頭:「聽起來真的不太容易,把自己關起來面對情緒,應該不太好受,我還是先練體位法就好。」

「瑜伽練習有不同階段跟層次,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選擇。不過在靜默時,也有機會感受那份深入寧靜的甜美,只要不小心嘗到一次,就再也離不開了。這是一般單純只練體位法的人所難以想像的美好。」我說。

穎似懂非懂地點了頭,兩人又靜靜走了一段路,各自梳理腦中思緒。

推薦閱讀:我參加了 10 分鐘冥想運動,21 天後擁有更多的自由

當她再度開口時,問我是怎麼開始練習瑜伽的?

「因為睡不著覺。」我笑了,接著反問她:「妳呢?」

「我太愛吃了,尤其喜歡麵包和炸雞,每天吃個不停,所以想要減肥。」她大笑。瑜伽就這麼把我們帶來了瑞施凱詩,剛開始只為解決身心的困擾,不料卻走向靈性的追尋,真是當初所意想不到的。

「人生真是出乎意料,我以前也從未想過會變成瑜伽老師。」雖跟穎認識不久,但我後天就要離開印度了,又剛從靜默中出關,也放下了一些事,忍不住跟她說起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