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以為同婚合法之後,台灣便可突變式的晉升成一個愛與理想的國度,所有惡意的挑釁、令人不安的言語,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慢慢消逝,每當我的開始這麼以為,這個世界就會以令人懼怕的醜惡,又再度現出原形。究竟該怎麼做,我們才能把污名從傷痕累累的人們身上移開;究竟該怎麼做,我們才能一次次地卯足勇氣,去跟他人搏鬥?

也許每一個現在,每一個明天,每一件小事裡,我們都能做些什麼:從理解開始,然後擁抱多元,用善意擁抱每一個你認為與你「不同」的樣子。

「⋯⋯長庚大學前學務長陳英淙、前總教官陳啟勝的言論,全然否定跨性別的存在,侵害小雯的性別認同法益且情節重大,判定小雯勝訴。」2021 年 06 月 25 日,根據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聲明,「長庚跨性別宿舍小雯案」的判決結果出爐。

2017 年,小雯(化名)進入長庚大學就讀,他是一位跨性別者,儘管擁有男性生理性徵,但打從心底認同自己是一位女性。經過臺北榮民總醫院的診斷,診斷小雯有「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的徵狀。

身為跨性別女性,小雯希望能在開學後入住女生宿舍,但並未被校方重視。另外,小雯在與校方交涉及談判的過程中,也屢次受前長庚大學學務長陳英淙、前總教官陳啟勝的性別歧視與言論攻擊。為維護自身權益,小雯提出民事訴訟,希望不要再有其他跨性別者經歷類似遭遇。

「雖然離開學校了,但我仍堅持走完法律程序,因為我希望未來不要再有其他跨性別學生被迫面對我所經歷的這些。我是多麼幸運,才能受到這麼多人的幫助,但未來其他的跨性別/多元性別者呢?每次都能這麼幸運嗎?」 --長庚跨性別宿舍小雯案:當事人小雯聲明(2021/07/02)

面對性少數:「瓦解」不是答案,「理解」才是

為什麼人們對於像跨性別等等「非我族類」,會產生莫名的害怕與擔憂?我們可以怎麼面對,甚至解決?

想了許久後,列出下述三點,邀請大家一起反思。

(一)恐懼,發生在理解之前

在「長庚跨性別宿舍小雯案」中,小雯除了面臨校內師長的言語攻擊,新聞一出,再度掀起關於跨性別宿舍的討論。近年,臺灣以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話的國家自居,在同志權益方面,確實已有很大進展,然而其他相對比較小眾的多元族群權益仍未明朗。

人們對認識尚淺的事物,常因理解不多,而存有偏見。有些人質疑,如果允許跨性別女性入住女宿、使用女廁或女更衣間,會造成其他女性的困擾甚至危險。殊不知,跨性別者也經常是性別暴力的倖存者。

「同理」不是容易的事。要能同理,必須先真正去認識與了解。

小雯曾這麼說過:「跨性別者和同性戀有本質上的不同。好比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喜歡的人,所以我們能理解喜歡一個人的感受;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想成為另一個性別,所以我們很難去同理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感受。」

延伸閱讀:專訪跨性別者小雯:我們不要死命拼口飯吃地生存,而是安心安全的活著

真正的怪物,不是跨性別,不是少數族群,不是任何弱勢的、邊緣的、小眾的誰,而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懼。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二)非主流,不是一種錯誤

因為不認識、不了解,有些人對跨性別者施以獵奇、厭惡或排斥的目光。

除了跨性別,還有許多非典型的人事物,長期受到外界污名,這些脈絡十分相似。例如:在主流的異性戀價值觀下,單身者、不婚者,或進行開放式關係、多重伴侶關係的情侶,往往也需要承受程度不一的壓力。

延伸閱讀:《冰雪奇緣 2》艾莎的非典型親密關係:妳不必嫁給誰,就可以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在一個異性戀支配的社會中,所有人自出生起,就被預設為異性戀,且將其強行推入婚姻體制中。」 --女性主義作家 Adrienne Rich

久而久之,這些族群被強行貼上標籤、給定印象,形成污名(Stigma),更加深了大眾對這些「非我族類」的忽視、輕視,甚至是敵視與仇視。

(三)非我族類,也與我有關

人們害怕被排擠、被隔離,而群眾壓力,更可能導致原本抱持中立立場的人,索性選邊站。而在不夠友善的社會眼光下,自願出櫃或主動捍衛自身權益的跨性別者,恐怕也少之又少。

種種原因,使得跨性別者陷入不斷輪迴的困境,勢單力薄,處境也愈來愈艱難。

從「長庚跨性別宿舍小雯案」事件經過、過程討論到最終判決,讓我們看見,目前臺灣社會及校園,對性少數族群的支持與承接,雖有進展但力有未逮,需要更多資源投入,也仰賴大眾的主動關注與重視。

「跨性別所面臨的困難,就是同雙性戀的事,也是社會上所有人的事。」 --徐志雲(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

如果,我們很幸運地,恰好是符合社會主流的順性別(Cisgender)或異性戀(Heterosexuality),更應該承認且正視自己所擁有的特權,提供協助,為他們發聲。

足夠友善,造就足夠多元

2020 年 12 月 02 日,美國影星 Elliot Page 公開自己是跨性別,並成為登上 TIME 雜誌封面的跨性別者第一人;2021 年 05 月 11 日,當選英國班戈市長的 Owen J. Hurcum ,是全世界第一位表明自己是「非二元性別」的市長。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出櫃算什麼新聞?」為什麼 TIME 要以封面故事,報導艾略特・佩吉?

這些在鎂光燈下、鏡頭前的明星或政治人物,善用他們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為跨性別發聲。這麼做,除了有助於觀眾認識、認知到相關議題,也能給因其身份而惴惴不安的跨性別者一些。

指稱與指認的重要性,既是為了 highlight 其存在與獨特性,更能時時刻刻提醒大眾,世界一向多元,即使許多人與你我不同,也應該受到尊重與保障。

性別平權(Gender Equality)、女性主義(Feminism)的意義,即是為了讓你我都不必被性別侷限,可以成為自由的自己。

最後,引用 Elliot Page 在宣言文末寫給跨性別者的一段話,勉勵你我。

“I see you, I love you and I will do everything I can to change this world for the better.” -- Ellio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