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美的調查研究,我們會發現多元共融得以讓 LGBT+ 族群生活得更舒展,同時也是企業努力的目標。但是,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可能是那個不夠包容、太過堅持的人,我們可以如何培養多元共融的心態呢?聽聽渣打銀行 PRIDE Month 講座主講人——鄧惠文醫師怎麼說。

上一篇文章:梳理自己的心,是多元共融的第一步|渣打 PRIDE Month 活動直擊(上),我們談到如何從內在剖析自己、接受多元,接著,讓我們來談多元心態的養成。

鄧醫師從心理分析角度分享「多元共融」的基礎。想要理解別人和自己的差異,首先需要「深度自我悅納」,因為自己內在的穩定及安全感是理解差異的能力基礎。有的時候,我們無法包容他人跟自己的不同,其實是來自於自我壓抑和內在衝突。

在臨床上,鄧醫師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由於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滿足感,所以人生中許多概念都需要確認別人跟我是否一致,如果沒有,就感到焦慮不安。「比較容易受外界干擾的人,都有許多沒有完全紓解的心結。」鄧醫師體諒地說,如果一個人無法做到多元共融,可以先試著梳理自己內心是不是有需要照顧的地方。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努力拼搏上來的人說:『我為什麼要支持別人,誰支持過我』。這顯示的是他內心的創傷和糾結,但同時『共感』也是支援認同的基礎,正是因為沒有人支持過你,你理解那樣的痛苦,才更有機會去同理、支持他人。」


圖片來源|Unsplash

溝通是為了理解,不是為了說服

鄧醫師精采且扼要的演講之後,在 Q&A 環節中,許多渣打同仁最關心的是如何幫助下一代。比方說家長如何幫助小孩建立多元價值觀?

鄧醫師依然建議擔憂子女的家長們,將眼光先回到自己身上。「你自己對於多元的體驗和態度是什麼?家長自己有沒有多元的人生觀?」

鄧醫師以現階段國中課本如何介紹性別光譜為例,說明自我認同其實是多元而充滿可能性的:「比如說,你認同自己是女性,但你心目中的女生和外界想像的女生是一樣的嗎?我自己就常常聽到別人說『很少見到這麼敢講的女生』,顯然他想像的女生和我們是不同的。」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把事情想的太「一元」了,父母和小孩一起的探索和學習,其實是很好的自我挑戰。

在一元和多元產生碰撞時,如何「溝通」成為許多人的難關。鄧醫師提醒大家,當家人和自己的看法產生衝突時,可以先問自己「溝通的期望」是什麼?如果你不是尋求彼此理解而是希望對方同意自己,那就是「說服」而不是溝通了。


圖片來源|渣打銀行

尋求共融之前,先照顧好自己的心

現場也有人提問,「如果發現兒女非異性戀,該主動關心或者被動等候?」

鄧醫師建議先問問自己對子女是同志的感受是什麼?或許「非異性戀」這個用詞,顯示對於直接說同性戀仍有所不安,試想,如果有人說我是『非男性』,會是什麼感覺呢?建議與孩子溝通之前,先確認自己沒有疑慮的心態,再開啟溝通,以免造成傷害。

也許家長可以先克服自己「說出同性戀會不自在的感覺」,接下來才是尋找合適的溝通時機。而在調適自己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包括同志諮詢熱線在內的資源可以尋求協助。

「無論如何,先照顧好自己,再跟孩子談。」鄧醫師溫暖的說明。

另外也有人提出,如果職場上遇到跟自己出櫃的同事,該如何回應?

鄧醫師認為,會有這種顧慮的人是特別細膩體貼、不想讓對方受傷的人。鄧醫師於是分享了自己的做法:你的朋友跟你分享了一件私人的事,你會對這件事怎麼回應、就如常回應,因為性向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特別設定一套回應方式,就歡喜開心地承接對方的友誼吧。

除了關懷子女,也有人提出如何說服父母接受多元性別。鄧醫師認為,這件事情之所以複雜,原因在於溝通的雙方除了性傾向、性別認同之外,和父母也有其他的心結。

我們需要了解的也許是「父母作為典型異性戀的需求是什麼?」

「會不會是父母對自己的人生也有壓抑和不快樂?不熟悉的路會讓他們壓力很大?」在理解父母之後,我們可以明確讓對方知道你需要什麼、希望他絕對不要做什麼。

在多元共融的這條路上,有時我們反而走在父母前面。也許,就讓我們為父母做一位細膩體諒的引路人,引導他們看見更豐富而多采多姿的世界。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只共融,更要共榮

正如鄧醫師總結時的期許:多元不只是為了共融、更是為了共榮。渣打銀行長期推動及支持 D&I理念,更在六月同志驕傲月舉辦講座,讓同仁進一步了解 LGBT+ 平權及接納多元的重要性。

不僅讓每個人都能保持自我又能彼此交融,也讓團體、讓企業、讓世界都在彼此開放心胸、互相支持的過程中越來越繁榮、越來越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