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有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能力會帶你去任何遠方」——讓自己成為理想中的工作者!

「Code for Gender, Code for Growth 性別駭客松」的開學典禮,邀請到 Google 台灣總經理 Tina Lin、Google 軟體工程經理 Joy Hsu、icook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Richard Lee 擔任 Panel 講師。

2021 年 4 月 18 日,台北藍天罩頂,空氣中漾著春末夏初的微熱,在這樣恬靜而蓄勢待發的午後,女人迷與 Google 策略合作舉辦的 2021「Code for Gender, Code for Growth 性別駭客松」開學典禮,於共同工作空間 Avenue 盛大舉行。

開學典禮,邀請到 Google 台灣總經理 Tina Lin、Google 軟體工程經理 Joy Hsu、icook 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 Richard Lee 共同響應開學典禮,擔任 Panel 講師。

在 Panel 環節一開始,主持人、同時也是吾思傳媒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以神清氣爽的嗓音跟在座學員打招呼,她提到,2021 Code for Gender 談的是如何共創更好的未來,以及如何在下一個十年,帶領職場文化進一步從 D&I(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元共融)往 D&L(Diversity & Leadership,多元領導)邁進,瑋軒提到,今天人之所以坐在台下,肯定也是過去的你做了某一關鍵決定,才有今天的相聚。

如何加入理想工作場域,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者?

愛料理技術長暨共同創辦人 Richard Lee:相信自己,從自問「對事情是否確實理解」開始

我十九歲的時候創業,到今年三十歲為止,共創立了兩間公司。回看十年前的我,當時的自己,常常會有覺得自己「代表性不足」的問題。

所謂「代表性不足」,是當你一個大學生,早上到學校上通識課,下午去做生意、見投資人,當時的我對自己存有困惑,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很多質疑便會跑出來,比如說,覺得自己不像大家印象中的老闆、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年紀太小、是不是有很多事情是我還不理解的,等等。

每當那種時候,我會覺得「相信自己」還滿重要的,無論外在聲音如何困擾你,好好地詢問自己:「我是不是對這些事情有確實的理解」比起自卑「缺乏代表性」更重要。

於是,我決定告訴自己,與其自卑,不如去想想,我寫的東西、產出的內容是不是大家想看的,不必拘泥於傳統價值觀上的「公司創業者」形象、或對自己不夠具有資格,感到懼怕。

Google 軟體工程經理 Joy Hsu :發現問題、快速決定、謹慎規劃、尋求支持

我大學唸的是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之後,就順利進到金融業工作。事實上,企業金融的活動就跟《半澤直樹》演的一樣,時常需要跟企業負責人對保、評估經營狀況、營運風險,給予適當額度和風險評估,那確實是很有趣的工作,也對我後續職涯帶來很大的幫助。

然而,我之所以會想離開金融業,主要有幾件事情,金融業有兩個特質很明顯:第一,制度和官僚體制非常僵硬。比如說,我不能坐著跟我的上司講話,人跟人之間相處非常嚴謹。當時的我深刻感受自己在那樣的環境不是很舒服,我更希望在開放的環境工作,彼此之間不會因為職級而有所芥蒂,可以更開放的討論。綜合評估下,覺得科技業比較合適。

第二個促使我想要離開金融業的因素,是我發現自己在這份工作中,變得愈來愈貪心。那段時間,無論上下班,我幾乎都在研究股票,但我並不喜歡那樣的自己。我更期待工作產生價值,身體力行地改善人類生活,而這件事情無法在金融產業實踐。於是我開始計劃找工程師相關的工作。

在做職涯轉換的時候,我發現以我的能力、學經歷,根本無法應徵工程師的工作之後,我很快做了風險評估,並做出轉職規劃:第一,我得重回大學和研究所;第二,我需要這段時間的財務規劃。

因為有完整規劃,獲得家人支持後,我重新考上成大電機系,並一路念完台大研究所,用最短的時間拿到學位,最後展開於 Google 的工作。

找到斜槓時的支點,再一步步聚焦成一個目標,你就有可能撐起另一個職涯。

Google 軟體工程經理 Joy Hsu

Joy 給轉職者的 Tips

當你發現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具有改變的勇氣是重要的,同時,你得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當你下定決心做轉職規劃,可以嘗試 Joy 提供的三種方法:

  1. 自我評估:第一階段,理解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想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2. 風險管理:包含財務、經驗、期待,在轉職前,請先做好各方面的風險評估,並為自己準備好所需的技能、經驗與履歷。

  3. 親密溝通:轉職肯定伴隨困難與不確定性,一旦做好規劃,請適度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尋求協助,無論是經濟支援、情感支持,這個階段,你需要與他人溝通,穩定核心關係。

Google 台灣總經理 Tina Lin:選擇公司,可以嘗試 50、50 法則!

跟其他人相比,學生時代的我並沒有那麼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但我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

我大學唸的是工商管理系,當時系上的同學畢業後不是進入 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快銷品產業),就是投入管理顧問公司,這兩個選項都不是我想做的。所以當有同學問我要不要一起創業的時候,我直覺認為這件事情非常有趣,也沒有多想就投入了。

在我的職涯前期,薪水不是我首要考慮的,當你的學習力、彈性還很大的時候,我想要盡可能地在各種機會中,去拓展視角和視野,我是一個很喜歡到處「見世面」的人,即便到現在也是如此,搜集新經驗的過程,對我而言是非常興奮的事情。

因此選擇公司,我會有一個原則,不一定看職位,而是透過所謂 50、50 法則。

前 50,是這份工作必須包含我具有信心和安全感的部分、讓我能做安心新經驗的累積;後 50,是我留給自己想要重新填答的部分,可以藉由這個機會去累積新的經驗。對我而言,每一次經驗的累積,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怪,只要克服,就會累積新的自信。

順心而為,是最重要的。沒有必要去想「別人覺得怎麼樣」,信心和自尊,不需要別人給你,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自尊、自愛從何而來,累積之後,信心會自己長出來。順心而為,心裡有什麼聲音就要好好的回應它。

信心不需要別人給你,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自尊、自愛從何而來,累積之後,信心會自己長出來。

Google 台灣總經理 Tina Lin

面對轉職或轉調,如何備戰?

Google 軟體工程經理 Joy Hsu:最重要的是做好自我評估、自我傾聽。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做好「自我評估」。自我評估不代表其他意見不重要,他人的意見也是自我評估的重要資訊來源。

當年決定轉職時,雖然我已經立志要成為一名工程師,但其實科技業種類很多,當時我的研究室等於是台積電直升班,幾乎所有的同學在畢業後都選擇進入台積電就業。

當時的我重新回頭思考,究竟我為什麼想當工程師,不就是想要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好嗎?我很享受與使用者互動的過程,因此即便當時台積電是首選中的首選,我還是決定進 Google 做智慧型手機。我是實驗室裡頭,唯一一個放棄台積電工作,去做智慧型手機的人。

除了「自我評估」之外,重要的還有「自我傾聽」:什麼地方對你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來源?進行選擇的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不只用在轉職,也可以運用在職位轉換上。

在我進入 Google 五年之後,有一天我的主管跟我說:「我發現『相機』部門好像越來越需要人了,你可不可以改做相機?」事實上,我進入 Google 的前五年一直是在開發螢幕的部門,當我接到這個任務時,我同樣做了一系列的自我評估。

第一是聆聽他人意見,也就是換位思考,我想主管肯定是比我先看到了什麼,才會建議我轉調去相機的部門;再來是釐清自己的優勢,你需要知道,自己是否有一定的能力基礎可以承接另一項任務。

Google 台灣總經理 Tina Lin:把所有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能力會帶你去任何遠方

轉職、公司內部轉調肯定都會碰到相同的問題,是與你過去背景完全不懂,你必須花很長時間去補足專業知識的落差。

這時候很多人會問,這件事情為什麼是我自己得花額外時間補齊,而不是公司提供更完善的教育訓練?協助員工更好的上手。這邊我可以給一個個人的建議與想法。

我選擇相信,我的事業和職涯是我的,不是公司的。公司給我薪水、給我任務,但我希望自己的能力是可轉移,因此我不一定在意公司有沒有提供我培訓。當然,若是有看到其他有助於員工成長的好制度,我會努力爭取,但是有一個前提非常重要,就是沒有一間公司會永遠存在,你的職涯是你自己的。

事業和職涯是你的,不是公司的。不必等教育訓練,主動學習,沒有一間公司會永遠存在,你的職涯在你手上。

Google 台灣總經理 Tina Lin

如果未來人類的壽命持續延長,說不定我們都要工作到七、八十歲,你怎麼能把自己的人生仰賴於一間公司,我會覺得,我所有的時間都要投資在自己身上,而這些能力與經驗,我可以帶著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