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 日前發行的 LifeWear magazine 中,專訪作家村上春樹,以 26 個問題帶領讀者深入村上的生活與工作場景。此次女人迷取得 LifeWear magazine 轉載機會,精選 6 大與自我領導相關提問,帶領讀者一起用微觀的角度,重新認識這位日本當代著名小說家。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29 歲開始小說創作,至今已逾 40 年。

從事文學創作至今,村上以小說家為畢生志業,忠於自己的創作,忠於自己的職業與生活方式,四十年如一日,專注之餘又充滿驚奇和變化。

從創作、職業、生活談到風格與品味;再從「世界上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到「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村上春樹的奇光幻影,以及身為個人工作者的自在大氣,都收在本期 LifeWear magazine 專訪裡頭。他不僅僅是小說家,也是翻譯家、爵士樂迷、愛好跑步,更在廣播節目「MURAKAMI RADIO」的擔任 DJ。

若說起自我領導的典範,村上春樹堪稱其中的佼佼者,一生之長,只有自己明白,應該行往何方。

文|LifeWear magazine

小說家村上春樹,以他獨一無二的世界觀,從日本到全世界的讀者都為他著迷。村上先生其實有著多重角色,他既是翻譯家、跑步愛好者,同時還是廣播節目「村上 RADIO」的 DJ。我們有幸拜訪了節目的播音室,與村上先生暢談從小說到人生的各種話題。


圖片|UNIQLO《LifeWear magazine》 提供

Q1:您作為小說家 30 歲出道以來,持續書寫的理由是什麼呢?

因為總是有想寫的東西源源不斷地湧現,所以就一直寫了。

我是不會接到訂單再來寫東西的。都是自己想寫的時候就寫,寫完就交給編輯,不想寫的話就不寫了。

其實從 20 多年前開始,我就計畫等哪天寫不出東西了,就去青山開個爵士俱樂部。連店名和菜單我都定好了,可是想寫的東西還是不斷湧出來,所以遲遲未能實現。

我想請個專屬的鋼琴師,然後試試坐在吧台旁一邊喝著威士忌,一邊說:「我不是跟你說別彈那首曲子嗎?」的滋味(笑)。

Q2:村上先生您會每天跑步,還會定期去跑全馬。您覺得跑步這件事對小說有產生影響嗎?

雖然證明不了,但我覺得是有影響的。

而且如果我沒有開始跑步,大概寫的東西會跟一直以來寫的不一樣吧。

我是過了 30 歲後開始跑步,是關了之前經營的爵士酒吧,當上了職業作家後開始的。開酒吧的時候體力勞動比較多,基本上沒什麼長肉的機會,但是坐著工作的話就不一樣了,體重自然而然就會增加。我想再這樣下去可不妙,於是開始跑步,之後慢慢就覺得不跑步以後身體可能會撐不下去。

作家這種職業到 40 歲左右都算年輕,怎麼寫都沒問題。但是一過了那個年紀,體力就會漸漸衰減,很多人連寫的東西看起來也會無精打采。一般而言,坐在桌子前一直書寫是需要體力的。

要提升才華不容易,但是提升體力是比較容易能做到的。

Q3:您有憧憬過別的職業嗎?

二手唱片行好像滿有趣的。

以前在巴黎遇到過一家日本人經營的二手唱片店,我一進去就聽見他問我:「客人您是日本人嗎?來這裡也沒意思呀,這裡只有日本的唱片。」

像是 King Records 發售的 Blue Note,法國人似乎很喜愛這類日本版的爵士唱片。那店裡都是這種類型的粉絲喜歡的作品。因為很有趣於是就一邊喝茶一邊聊起天來了。

店主在開這家店之前,是一個周遊列國搜集中古爵士唱片的買家。日本不是有很多醫生或律師,不缺錢,又喜歡爵士樂,想收集二手唱片但是又沒時間去買的人嗎?這些人想要什麼就跟他說,然後他去跑世界各地的二手唱片店,一旦發現就會打電話過去說:「您在找的唱片在這邊賣多少多少錢,要不要買?」

對方要買的話會付給他代購的佣金,這就是他的工作,挺有趣的。

Q4:您的小說靈感,通常在什麼瞬間湧現出來呢?

與其說是突然湧現,不如說是肚子裡一直就有的東西隨著水位慢慢漲上來的感覺。

漲到差不多胸口位置,就知道具體要寫什麼東西了。等待水位上漲的期間,就像農閒時用稻桿做點手工藝一樣,做做其他事情,例如做做翻譯或寫寫散文。

對於小說家來說,等待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村上春樹

Q5:以前您曾經說過基本上不會去翻看自己寫的作品,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旦出版成書,我就會對它失去興趣了。

寫的時候是用盡全力,讀了又讀。可能這比喻不太恰當,但就像脫下來的內衣一樣,穿著的時候覺得滿好的,一旦脫下來就不喜歡了。

但是被翻譯的作品是會讀的。可能是到翻譯成外語為止大概要花兩年時間,內容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通常讀起來會覺得有趣(笑)。

之前有次開車的時候聽廣播,有個朗讀的節目十分有趣。正想這是誰寫的文章呢,卻發現就是我自己寫的。那是一篇隨筆,應該是《遙遠的太鼓》吧。

Q6:您認為才能是什麼呢?

這個我也不知道。

老是去想才能這件事的話,就什麼事也做不成了,只能去看結果。有很多人有才能但是漸漸不行了,也有人是反過來。

為什麼會這樣?我不知道。

圖片|UNIQLO《LifeWear magazine》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