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喜歡的人傳來的訊息,什麼樣的回覆頻率才能讓他對自己的好感度增加?這在心理學有解答,本篇與你分享。

文|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作者 fufu,KY 媒體部的錦鯉。

一個母胎 solo 的朋友最近終於有了心動對象。於是,我便眼睜睜看著他收到對方消息笑逐顏開了三秒鐘後,鎮定自若地將手機放到了一邊。

「咦,你不回消息嗎?」

「任何對方發來的消息,一分鐘之內不可以回覆——這是我脫單失敗那麼多次之後閨蜜教我的戀愛小妙招!如果我對他的興趣有 8 分,只能表露出 5 分,給多了怕他自滿。得讓他知道,他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作為一個向來心動就打直球的人,我不禁對這種說法產生了困惑:

秒不秒回,對於兩人關係的進展會有什麼改變呢?不秒回,會讓 crush 的對象更喜歡你嗎?究竟什麼樣的回覆頻率才是最佳頻率?

今天,我們來探究一下秒回背後的戀愛科學。 

秒回背後的理想與現實

我們之所以糾結回覆頻率,其實是在管理自己向對方釋放的可得性(availability)信號。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英文中,常常用 Play-Hard-to-Get 來形容我們這類關係前期的騷操作。

Play-Hard-to-Get 這一套路,並非來得毫無依據。

心理學家 Rowland S. Miller(2007)指出,關係中有這樣一條基礎原則——

最小興趣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

解析:關係中更不在意維繫關係的一方對於系統擁有更多的掌控權。他們投入的感情更少,或擁有關係以外的其他備選項,即便離開關係損失也沒那麼大,因此有多的權力來決定關係是否繼續。

在關係的前期,我們對彼此的心意,就好像裝在盲盒裡。由於尚未確定,我們很容易陷入關於掌控權的博弈。對關係的掌控全越少,意味著我們必須承擔越多的不確定性,以及越大的拒絕、被傷害的風險。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Play-Hard-to-Get 常常被當作這一時期掌控權的手段,本質是隱藏起自己對對方的興趣,以避免對方因察覺到我們對他的感情而獲得掌控權,並利用這種權力傷害我們。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簡單來說,在關係前期,我們對於掌控權的爭奪往往會演變為——

「認真你就輸了。」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Play-Hard-to-Get 有些時候確實是好用的。Birnbaum (2020)的研究發現,人們更想要那些更有挑戰性、需要耗費他們更多心思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降低自己的可得性時,我們在對方眼裡的吸引力會上升。

從經濟學的供需原理上來看,這個結論確實挺有道理——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供給方暗示對方「我很搶手哦,大家都想要,快來找我不然沒機會了」;而需求方發現供給方存在其他的備選項,會意識到對方的「稀缺性」,即經濟學上的供不應求,因而增強了對對方的渴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供給方的「不好得手」傳遞出了「想要得到我,你得多努力一些才行」的信息。這時候,需求方往往被迫投入了更多精力(時間/金錢/關注),此時如若放棄。需求方的「沉沒成本」也更高了。

不過,以上都是理論層面上對於 Play-Hard-to-Get 的分析,現實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研究發現,從難度上來講,人們雖然不喜歡唾手可得的對象,但如果對方過於有挑戰性,也會讓人失去興趣(Jonason & Li, 2013)。釋放出恰到好處的可得性信號,是 Play-Hard-to-Get 在實操當中得以成功的核心。

可是,要把握好分寸並不容易——要麼高冷著高冷著與對方沒了聯繫,要麼過於熱情從「單身狗」一步到位成了「舔狗」⋯⋯當你假裝對他沒興趣時,怎麼確定對方會因此更渴望你,而不是因此對你失去興趣呢?

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想根據最小興趣原則來展開掌控權博弈,在關係前期並沒有那麼簡單。想要在掌控權博弈中勝出,必須達成兩個標準:

  • 我們比對方的感情投入更少
  • 對方沒有除了我們以外的可選項

可是,在雙方都尚未完全確定是否進入關係的情況下,你有自信自己就是他最好的選項麼?(別罵了別罵了⋯⋯)

延伸閱讀:「記得嫌她醜」把妹教程 PUA:教你獵捕女人的厭女教程

Play-Hard-to-Get 可能幫你找到了對象,但它並不是進入親密關係的最佳姿勢

現實中,套路學很難把握好尺度。好在,心理學家們用研究證明,對於想要進入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的朋友們來說,會不會套路其實根本不重要:

心理學家 Lawrence Josephs 和他的團隊(2019)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在考慮長期關係時,並不喜歡那些很懂套路的對象;從長期來看,Play-Hard-to-Get 不僅不能維持關係,反而會讓關係更不穩定。

也就是說,即便 Play-Hard-to-Get 真的起到效果,也只對那些短期的、不那麼認真的關係有用。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Dai 等研究者(2014)發現,採取 Play-Hard-to-Get 手段雖然能夠讓對方更強烈地渴望我們,但同時也損害了他對我們的喜歡程度。

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對方對我們的渴望只是出於「越得不到越想要」的不服輸心理,而這份心情不僅不包括對我們的感情,還阻礙了對方在心中對我們產生愛意。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對於想要進入認真的親密關係而不是把感情當成遊戲的人來說,Play-Hard-to-Get 只會是一種得不償失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

Play-Hard-to-Get 只是在激起對方的征服慾,而並沒有讓對方真的渴求建立親密關係。在他的眼裡,採取此種手段的我們,不過是值得挑戰的「戰利品」,而不一定是要深入了解、平等尊重的人。

作為「戰利品」,我們總有一天要被「征服」。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在這之後,又要如何維繫關係呢?

在關係的前期琢磨套路,看似是通過經濟學原理科學地抬高自己的「價格」並追求心上人,實際上卻是主動把自己當成了可被定價的商品,從而關上了和對方真誠了解的通道。

研究還指出,在關係中沉迷於若即若離的套路,可能是不懂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的體現。同時,關係中感到焦慮和不安,也可能使我們傾向於選擇 Play-Hard-to-Get,或是受到「套路高手」的吸引(Bowen &Gillath, 2020)。

因此,如果在開始一段關係前,你發現自己常常琢磨如何套路對方/試圖揣測對方的套路,這反而可能是雙方並不適合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信號。

同場加映:《想見你》我喜歡你,不是因為你的追求,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追求喜歡的人,什麼手段安全有效,沒有副作用?

很簡單,be yourself。

當我告訴朋友在追求對方的時候可以大膽做自己時,我朋友是這樣反駁的:

「你說的那些真實做自己很有魅力的人,是因為他們真實的自我本來就很有趣。可是我太了解我自己了,真實的我無聊死了,就想睡覺刷劇打遊戲⋯⋯」

錯啦!Joseph 和同事們(2019)在對比了擅長套路和展現真實自我這二者對於人們的吸引力後,發現——

展現真實自我的人比擅長套路的人更有吸引力,也會讓別人更願意與他進入親密關係。

同時,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排除了個人性格與外表對於吸引力的影響。也就是說,「做自己」所帶來的吸引力,無關乎我們是否足夠美貌/帥氣、個性是否足夠有趣。展現真實自我之所以更有魅力,是因為真實本身就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圖片|Photo by GrandJete on PIXTA

當然了,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夠保證讓我們喜歡的對像也喜歡上我們——這也是在關係前期必然存在的不確定性。

對於一些人來說,Hard-to-Get 的意義可能並不在於如何得到對方,而是「即便失敗了,也不至於太尷尬。我就假裝自己沒有喜歡過他」——

但真誠的戀愛本來就是一次探險,在探險開始前,沒有人知道我們會到達怎樣的終點。

可是,比起終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過程中獲得的自我成長。

每一次的真誠面對,都在慢慢積攢我們面對未知的勇氣,以及對於那個真實自我的接納。這份成長,不來自於他們是否因此喜歡上我們,而來自於我們更喜歡自己了。

去享受探險吧!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