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有煮竹筍排骨湯,你要回來吃飯嗎?」冰箱代表的回憶,是那些舊舊的,有點嘮叨的,卻又讓人無止盡地思念的點點滴滴。

這幾年在這座城市求學中,亞洲餐館吃來吃去都那幾間,嚐了幾次這裡亞洲食物的口味,胃口早在台灣被養刁的我,寧可自己去超市採買原物料回來自己煮比較快,此外,不像在台灣手搖飲或走沒幾步路就可到超商買飲料,只好自己每天泡幾瓶無糖茶類再放涼後進冰箱當飲品。

冰箱,在這些年裡逐漸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這裡氣候不像台灣那麼濕熱,若食物在台灣不放進冰箱內容易餿掉。在大學以前還與家人同住時,我有個壞習慣,三不五時會去打開家裡的冰箱,看看今天冰箱放了什麼好料的。

「不要浪費電了,快點把冰箱關上!」老媽看到我開冰箱總是會叨念著,而在夏天,我最期待打開冰箱的那一刻看到竹筍排骨湯在裡面冰著。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我愛吃竹筍,深知這點的老媽,在每年夏季綠竹筍產季時,都會請市場內熟稔的攤販幫忙準備排骨跟新鮮的竹筍送到家裡:從剝皮、預備排骨,到慢燉成湯品,好讓晚餐時能有一鍋竹筍排骨湯在桌上。

又當我盛湯時,我自己那碗竹筍排骨湯,雖說是湯,但鍋內都是滿滿的竹筍塊跟些許燉湯的排骨。湯,就只有一點點。

每次她跟老爸看到我盛好的碗都會取笑說著:「你是在吃竹筍排骨配湯,還是在喝竹筍排骨湯啊?」

「只吃竹筍也沒有不好吧?」說完後我就低頭把那碗的綠竹筍跟其他配料吃完。

「對啦,你屬牛,就牛脾氣。」其他人早就在看電視或離開飯桌,老媽準備要把那鍋湯給收入冰箱時,隨口叨唸了幾句,順便問我:「啊,是還有沒有還要再撈竹筍,不然我要冰起來了。」


圖片|Photo by haruka on PIXTA

叛逆期

對啊,牛脾氣,還多少遺傳了父親的草根、母親的硬頸,升大學時刻意選了離台北有一段距離的中部學校唸書,這段間內的叛逆發生一樁又一樁的事件,差點讓自己畢不了業,老爸直接了當的表達他的怒氣,但老媽,沒有說出「我不放棄你」這種話。等自我沈澱與處理事情後,準備回到台北的路上,她只在電話那頭說了一句:

「晚上我有煮竹筍排骨湯,你要回來吃飯嗎?」

還記得那時回去吃飯,喝湯時我一樣只盛了滿滿的竹筍,因這些事氣憤不已的老爸早就吃完晚餐碎念離開,只剩下我默默坐在飯桌前吃著一塊塊的竹筍。

「你啊,要多注意自己啦。」老媽邊看著電視邊說著:「你爸雖然跟你這樣生氣,但私下還是說希望你能更沈穩些。」

「還要不要再撈竹筍,不然我要冰起來了。」講完上面那段話後,她一如往昔地問我還要不要再用湯。

我沒有多說什麼,飯後就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間,思考怎麼重新收拾自己的人生,最後是咬著牙而完成了大學學位,又意外地考上離家不遠的北部碩班。在回北部後,已經習慣一個人的空間的我,向家裡提出想要一個人的空間。之後的那些年在課業、戀愛,還有許多外來事物的交雜下,漸漸的,就更少回家吃飯。

有時還是會收到老媽傳來的訊息:「我今晚有煮竹筍排骨湯,你要回來吃飯嗎?」而我就真的被收服回家用晚餐,應該是說用了好幾碗的竹筍排骨配湯。

延伸閱讀:孩子叛逆,其實是痛苦求救的訊號

成長的稜角

但是時間不等人,幾年後,因為健康狀況,母親就更沒辦法煮飯,更不用說還要從處理竹筍開始來燉竹筍排骨湯了。

碩班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在三十歲時完成出國唸書的目標,向家人告知決定的那天,難得回家用了晚膳,在喝完竹筍排骨湯後,跟家裡告知我自己對於未來五到十年內的思考與決定。深知這個牛脾氣兒子個性的他們,最後只說了句:

「這是最後一次幫你了。

接下來,就是你自己的路了。」

在外的這幾年,待人處事下牛脾氣與稜角都因親力親為而逐漸的被磨去——唯有食物,像開頭所說的被家裡給養刁胃口,於是能煮就盡量自己煮,現在回想,這多少也是母親安排下的必然,畢竟她從小就堅持要我進廚房幫忙:「這樣以後才會幫到你的另一半!」。

於是,那些在台灣嘗過的家鄉味:滷肉、三杯雞,或是麻油雞,就一一出現在自己的飯桌上。

2020 年因疫情讓墨爾本封了城,外食有諸多限制,在家煮菜的機率更頻繁了,有次買了不少原物料放在冰箱裡,室友有點生氣的說著:「我有想過再買一台大一點的冰箱,但如果你這囤積原物料的壞習慣不改的話,就算換再大的冰箱也沒有用!」

雖然冰箱內也有他醃漬的醬菜之類的,因為被關在家裡許久而我的心情也很浮躁——但我還是選擇收起自己的情緒說著:「好,我會快點消耗這些原物料,把冰箱維持整齊。」

2021 年年初時,網路上有人引進台灣竹筍到這裡販售,訂了兩包,盤算燉起竹筍排骨湯。其實,會煮菜後就知道從備料到燉好一鍋讓嘴刁的我滿意的筍湯,至少需要半天的功夫。

所以,每當母親不經意的說:「我燉好了筍湯,你要不要回來吃飯。」我其實心裡知道,那不是真正隨口問問,那是他們換句話說的問句:

「你要不要回來看看我們?」

像是滅火器《長途夜車》MV 內一樣:

台灣人打電話, 最後厝內人總會說一句:好啦,沒代誌;其實這句話是在說:放心,走你自己的路吧。

等這波疫情漸緩,我一定回台灣看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