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命中的魔法師,我們需要的是擦亮雙眼,回顧一切,然後發現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自從社群網站和新媒體的時代來到,「注意力」成為競相爭奪的資產,大家都在研究怎樣讓人在網站多停留一秒,如何讓人多看你一秒、多按一個讚、多一次播放⋯⋯

這世界有一票人正在鑽研讓你成癮的機制,要你開機就開機、要你讚就讚、要你不睡就不睡,大口吞食你的光陰。

有一門表演藝術是專門靠操控觀眾的注意力來吃飯的,此即魔術。

構成魔術的機制很多,但引導觀眾的主意力是最為關鍵的。

你是否曾被魔術師搞得一頭霧水而在夜裡還在輾轉反側思考著,到底魔術師何時幹走了觀眾的手錶?一張牌何時被塞到老遠的玻璃杯下底下的?什麼時候鐵杯裡又跑進一顆球了?魔術師什麼時候把胡椒罐打穿實心桌面的?

其實,很多關鍵的細節都是大辣辣地發生在你面前,卻因為你著眼於其他地方,而眼睜睜地被你錯過了。

理性但不服輸的人喜歡歸因於道具手法,浪漫的人認為是魔法,但最讓人不願相信的真相是,有些人就是能夠控制你,他們能操弄你的注意力於無形,讓你注意那些他們要你注意的。

換個角度,魔術師可以操弄觀眾的「無法注意」於無形,於是,那小小的一個暫且被你忽視的空間(甚至包含時間),就是「髒活」發生的地方。英文稱之此專業技能為“Misdirection”,來使觀眾注意力被「引導」到錯誤的地方。

只是在魔術中,你錯過的是真相,且能換來了一場奇蹟的體驗;但在人生中,那些佔據與剝奪了我們眼光的物事,讓我們錯過的卻是時間與生命。


圖片|Photo by Johnson Wang on Unsplash

我想談一部前陣子的迪士尼動畫《1/2 的奇蹟》,裡頭的主角有著心心念念的眼光,而片中主角從執迷已久的眼光中跳脫與頓悟的那段書寫非常漂亮。

主角是個和哥哥相依為命成長的孤兒,而從未謀面的父親成為主角最大的缺憾,他多想當個有爸爸的孩子,哪怕一個晚上也好,他對父愛充滿美好的想像於是嚮往;

而他的哥哥,在父親病逝的那一刻因為缺少了勇氣而選擇不和爸爸說再見,則從此帶著懊悔遺憾;兄弟倆在父親缺席中種下了各自的靈魂陰影,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奇蹟發生了,父親如夢般回來了,但只有下半身,為了得到父親的全身,他們要去找一顆寶石。為了得到父親的全身,他們帶著半個父親踏上尋寶之路。

兩人因為個性迥異而在路上打打鬧鬧、吵來吵去,只為了獲得魔法寶石。越靠近寶石,主角越近「父」情怯,他列下一張他想要父親能陪伴他一起度過的「待辦事項」清單,那是一個人對圓滿家庭與美好父愛的想像。

只是,當他越接近寶石的那一刻,越發現需要與父親共度一晚以彌補遺憾的人是哥哥,畢竟哥哥和父親真實地相處過,他的靈魂深處更一路被沒有勇氣說再見的缺憾所折磨至今。他質疑了,這關鍵的魔法降臨之夜,是否要讓給哥哥?

當主角的眼光跳出執迷的那一刻,魔法發生了。

主角在迷惘中看著想和父親一起做的「待辦清單」,赫然發現清單中每一項,哥哥都在長大的路上陪伴他做過了!

原來,當他滿懷期待地追求生命中注定缺席的父親時,卻忘了這一路真實陪伴他長大的家人——哥哥。

有時候,我們埋怨的那個空的房間並不真的是空的,只是我們把身邊的陪伴當成理所當然了。

原來,真正的寶石並不是一顆神秘石頭,而是一路相伴的哥哥。原來魔法不是偶然稀有如煙花般的奇蹟,而是那些始終存在卻被排拒於眼光之外的天地山水。

魔法發生於我們調轉目光的那一瞬頓悟,而我們就是魔法師。

同場加映:家的魔法《阿拉丁》:不再是王子救了公主,而是我們能一起成長

當社群網站為了背後龐大的利益使我們的注意力成為爭相取得的商品時,當我們的注意力被魔術師證明是如此脆弱時,我們還能在這股爭奪中,全身而退、重整眼光、找到幸福嗎?

更遑論,除了這些人為的操作外,有隻更大的隱形的手在牽引著我們前往的方向甚至信仰,那可能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體制化的、潛意識的各種制約,讓你產生特定的價值觀與著眼點,甚至在當今,演算法已幫你匡限了你可見的框框。

我們都想看向大海,卻以為大海就是演算法為我們篩選出的那一隅之地。

為何一輩子追求要贏的人們,要等到喪失生命那一刻才發現一無所有?為何在認識了所有的人之後,才發現丟失了朋友?

為何每五分鐘都要上網確認一次又被世界多少人喜歡的時候,卻犧牲了當下與身旁?為何總在鞠躬盡瘁時,才想起愛的人早就說過的那一句「你已經很棒啦」?

為何總得在找到寶藏時,才驚覺錯過了真正的寶藏?為何要在氣力放盡時倒下,才看到原來今夜有星光、為何總在山窮水盡之日,才發現漫漫長路上最美的片刻是離家時的擁抱⋯⋯

你會喜歡:【女人迷兒說工作】不要窮忙一輩子,錯過了自己

但願,我們都不用在丟失了珍寶後才發現真正的寶藏在哪,更不要陷在遺憾的懊悔太深太久之後才發現,其實走錯過路也真的還好。

通往幸福的路上,誰沒失去過導航?

在路上了就好,眼光對了就好。

共勉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