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秋天餐桌企劃,與桂冠攜手。我們知道有很多情感與沒說出口的話,都藏在吃食裡。每年中秋,是外地的家人陸續回家,一同在月下共起炭火,享受團聚時光。今年的你,也回家了嗎?

文|蔡若薇 Ronna

說到中秋節烤肉,你會想到什麼場景?是大學系上主辦的中秋烤肉狂歡、是三五好友圍著圈吃燒烤 BBQ、是和情人遠離聚會中熱鬧的烤肉區,乘著月光享受兩人時光?從小到大,中秋節烤肉的場景不勝枚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社會後回阿嬤家烤肉的那一次。

把不常掛在嘴邊的愛,藏進佳餚裡。東石的海風吹來,聞起來是鹹的;寂靜的海面映照著月色,潮汐仍規律湧動著;而人們在岸邊搭起火爐,為入秋的涼爽升起暖意。

這是浪漫的場景嗎?如果是和情人一起的話;可和一眾親戚呢?似乎是熱鬧卻煞了風景。

在岸邊烤肉,就像把餐桌移到爐邊岸上

原以為親戚聚會都是如此的,大家吃吃喝喝,彼此關係生疏卻硬是聊起近況,時而尷尬彆扭,時而八卦十足。直到阿嬤從屋裡搬出了一大「桶」鮮蛤(沒錯,是「桶」,東石人吃海鮮從不客氣的),畫風就此轉變。

「阿嬤,妳哪會家己捾?」大伯貼心地接過桶子。(台語,妳怎麼自己拿?)

「無要緊,恁呷卡歡喜阿嬤著歡喜。」(台語,你們吃得高興阿嬤就歡喜。)

大夥兒聞言,馬上熱烈地烤起蛤蜊,我連忙拿了矮竹椅,招呼阿嬤來吃。

阿嬤沒坐下,只是拍拍我的肩,示意我快吃烤肉串。

「緊呷,免等阿嬤。阿嬤閣去提好呷欸來。」(台語,快吃,不用等阿嬤。阿嬤再去拿
好吃的來。)

阿嬤總是這樣,把最好的留給我們,自己忙到最後才吃。

半晌,阿嬤又端出炸鮮蚵、冬瓜燉雞湯,引來歡呼連連,這時,蛤蜊也快烤熟了,張開了懷抱,在架上熱情地滋滋作響——大夥兒檢查烤熟的食物,只要發現「獵物」,總是先夾到隔壁的碗裡。

大伯夾給我,我夾給媽媽,爸爸夾給姑姑的小孩……接龍似的,畫面卻無比溫馨。

我扶著阿嬤過來坐下,把剛夾進她碗裡的食物端給她,阿嬤開心地笑了,拍了下我的肩。

「來,憨孫,家己呷卡濟勒。」她又夾了幾個蚵仔到我碗裡。(台語,自己多吃點。)

「好呷某?」她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笑彎了盈盈雙眼。(台語,好吃嗎?)

「阿嬤煮欸攏好呷。」看似油腔滑調的一句話,卻發自真心。(台語,阿嬤煮得都好吃。)

阿嬤聞言又笑了,摸了摸我的頭。「呷卡飽勒。」(台語,吃飽一點。)

阿嬤大半輩子都過著討海生活,身體因此硬朗,但自從一次車禍後,腿腳卻有些不便;但只要每逢佳節,她還是「跋山涉水」地採摘蔬果、捕撈生鮮,為的就是煮一頓豐盛的佳餚讓我們大快朵頤。

想到這,海風吹來的涼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心裡陣陣暖流。我摟著阿嬤的腰,輕聲說:「阿嬤妳看,今年中秋節的月娘真是又圓又大欸。」

阿嬤家的中秋烤肉趣,讓我明白,原來有一種關愛,它無聲無形,卻蘊藏於一舉一動間,即使不常掛在嘴邊,也能悄悄藏進一道道佳餚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