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工作所面臨到的問題,真的是換個工作就能解決嗎?是不是還有一線轉機,讓你有繼續待下去的意願?

這個禮拜我跟我的狗 (胖胖)在台南旅行,兩個人在台南街頭晃來晃去,遇見的店家老闆總會問我從哪裡來、來玩幾天。當我回答五天的時候,他們大多驚訝地問:「怎麼會有那麼多假?」

我笑笑回答:「阿,因為我剛好要換工作了。」

是阿,我要換工作了。上一份工作我做了一年又一個多月,剛進去的時候負責品牌與行銷,後來轉而擔任人事與募款相關工作的管理職。

其實,我並沒有想過自己會那麼快離開,「大概待個三年吧。」剛進去的時候我這樣推測。但就像我的旅行、我的人生,很多轉折就這樣發生了,不曾被規劃,而是聽從心裡面的聲音做決定,做了決定就盡力去做,然後我總會被引領到下一個該去的地方,回頭看就像賈柏斯說的,點連成線。

在選擇或評估現在的工作適不適合自己的時候,如同我之前寫過的文章《寫給二十幾歲的我們:面對找工作,該如何思考與抉擇?》我會用以下這三個面向來評估:

  1. 是否能帶來正向的社會影響力,且這樣的影響力我是有感的
  2. 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發揮我的天賦、打磨我想發展的能力
  3. 是否能契合我的理想生活方式?包含團隊文化、工作彈性與假期制度

而當我評估現在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沒有符合以上條件,我便會開始思考轉職。除了自己思考,也會詢問身邊前輩的意見,最後自己做決定,並與老闆對談,討論離職的時間與在這之前需要處理的程序。

剛好在我思考與處理離職程序的這段時間,身邊有些朋友也在思考轉職,他們很常表現出猶豫不決,卡在一個身心俱疲但又離不開的狀態,聽到別人說了什麼就開始動搖,或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

除了以上三個評估工作的面向可以參考,以下也分享三個我這幾年的學習,或許對於也正在思考轉職的你有一些幫助:


圖片|來源

一、沒有完美的組織,只要有人,就會有人的問題

大公司我沒有待過就不說,以我待過或輔導過的新創或非營利(人數規模約 5~35人不等)這些所謂社會創新型組織為例,他們通常為了解決某一個社會問題而生、注重理念大於營利、組織較為扁平且開放,這類型的組織成為許多職場新鮮人的選擇。

但其實,每一個組織都有自己的問題,總不如外表看起來的那樣歡樂與美好。除了能不能永續經營一直都是挑戰,我認為最共通的問題是「人」。

前陣子在閱讀《職場上,你需要搞點政治:辦公室政治教戰手冊》這本書時,讓我心有戚戚焉,以前因為討厭職場政治而避開大公司,這幾年卻讓我理解「只要有人,就會有政治」,只是程度或展現的方式不同罷了。

一個組織不管大小,都是由人所創立、由人所組成,是人,就會有「人心人性」,隨著組織成長經歷不同階段的挑戰,隨之而來的「人的問題」也會浮現,而往往最難解決的,就是人的問題,這是職場版本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往往要進去走一遭才能體會箇中滋味。

所以不要以為離開這份工作從此跟討厭的人說再見就沒事了,下一份工作仍然會有關於人的問題、人的挑戰在等你。

關鍵不在於你待在哪一個組織,關鍵在於你是不是夠理解人心人性,並從過程中慢慢累積經驗與智慧,去面對關於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同場加映:「我怎麼知道他們有沒有在偷懶?」遠距工作的信任解方

二、面對工作上的不順心,問問自己做了什麼

工作一個換過一個,工作上的問題仍然不會間斷,不管是工作事情本身的挑戰,或是與同事協作、與主管溝通這種人相關的問題或職場政治,或是你看不慣的組織文化,例如大家總是加班、不誠實的作為等等,或是隨著時間久了工作開始變得無聊、沒有新的學習⋯⋯。

面對這些問題,除了私底下抱怨,問問自己:「我做了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看到一個你認為不符合誠實正直的行為,你會不會勇敢站出來發聲?儘管當那個說出來的人可能會遭到對方的攻擊、或是不確定會不會得到主管的支持,但正因為多數的我們選擇沉默,而滋養了這些問題,讓它們蔓延到整個辦公室;也正因為沉默,讓我們越來越討厭工作中的自己,因為你縱容了你明明不認同的行為,你也背叛了你自己。

面對工作中的種種不順心,我們最容易做的就是抱怨,然後雙手一攤說公司就是這樣,把自己當成只能忍受的受害者。

但或許因為你的沉默,使自己也成為問題的組成之一。在你最後選擇離職之前,你還能夠做一點什麼?不管是以身作則來默默影響身邊的同事、勇敢說出組織一直以來都存在卻沒人敢點出的問題、與當事人攤開來說去試著真正理解對方的感受、向主管要求輪調或調整工作任務、或是自主發起一些改變的行動等等。

推薦閱讀: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抱怨?沒辦法接納自己,就無法接納他人

化被動為主動,讓自己從「被害者」轉變成「啟動改變的人」。重點不是別人怎麼看你,重點是多年後回顧,你將如何看待自己。

你對得起自己嗎?你會有遺憾嗎?你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盡力去想辦法面對與解決問題?你會欣賞那時候自己的勇敢,還是懊惱那時候自己的逃避與不堪?


圖片|來源

三、知道自己為什麼而選,並願意承受隨之而來的代價

只要選擇,就會有代價。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而選,並願意承受隨著這個選擇而來的代價。很多人不願意選擇,是因為不願意承擔選擇的代價。

沒有完美的選擇,每一種選擇有失有得,都有代價。像是思考到底要不要離職⋯⋯。

好,不要離職,那你是為了什麼而留下來?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還是別人的期待?對未來你想成為的樣子、過的理想生活是有幫助的嗎?那麼留下來的代價(例如高工時、不喜歡的同事、感受不到工作成就感等等)你是可以接受的嗎?你可以接受到什麼時候?這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你內心的聲音也是這樣想的嗎?

好,要離職,那你是為了什麼而離職?你在工作中真正看重的是什麼?你想累積的是什麼?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還是別人的期待?那離職的代價(例如捨不得已經有感情的團隊、旁人的議論與評價、離職後沒有薪水的不安全感、對於來的不確定等等)你願意承擔嗎?你內心的聲音也是這樣想的嗎?你已經在做哪些準備或努力?

推薦閱讀:「因為沒錢才不敢離職」疫情理財學:你懂預備金多重要了嗎?

你能夠多誠實的面對這些問題?你能夠多勇敢的為自己選擇?你能夠多有決心的為自己的理想生活努力?

生命的路是自己的,生命的故事也是自己寫出來的,你想要擁有選擇的自由,就必須承擔選擇後的責任與不確定。那些我欣賞的人們,都是勇敢為自己選擇,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來著。

或許問題根本不是離職不離職,其實真正的問題是:你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到底能不能為自己的人生勇敢選擇,並勇敢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