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有提到分類不等於整理的概念,以及「容易找到」才是重點 ,這次要來跟各位讀者說明如何製造空間的「餘裕」!

增加的東西或資料放在「餘裕」的空間

認為整理就是「收納」的話,會產生其他問題,那就是東西塞得太多。

的確,把文具好好收進抽屜、資料一一擺放書架,看起來好像整理過了。但這樣的整理在現實生活中,反而無法維持長久。反倒是抽屜有些地方可以見底,書架有空位,實際使用起來比較有效。

整理多少需要「餘裕」。

這個餘裕是吸收新增物件的地方。東西和資料一不留神就會逐漸增加,如果原本塞得太滿,東西一多就會溢出來,讓好不容易整理的成果功虧一簣。這時,「餘裕」就好像守護整理狀態的緩衝劑,利用餘裕來吸收增多的東西,哪怕餘裕消失,整理好的狀態也不會改變。因此,為了長久保持整理狀態,是絕對需要「餘裕」的。

 

請製造這樣的餘裕空間

倘使書桌的抽屜能預留以下的餘裕,使用起來會很方便。

上層及中層的抽屜到處可以見底
下層較深的抽屜預留一個大空間
正面淺抽屜留空位

辦公室用品多出來的話,可以放在抽屜上、中層的「餘裕」裡。下層較深的抽屜需要確保留有較大的餘裕。一旦有因工作所需,要暫時保存樣品時,中層抽屜太淺恐怕放不進去,便可收納在下層抽屜中。

至於正面的淺抽屜,是工作中用品的暫時避難所。上班的人會遇到半途外出,或晚上回家,第二天還要繼續工作的情況吧。這時可以把攤在桌面的資料文具先收進正面的淺抽屜中。如此當你回家時,桌面收得乾乾淨淨;第二天上班,只要打開抽屜,就可以繼續工作。

書架上放資料的位置也要預留空間,這樣,在塞滿書籍以前,可保不必整理的狀態。「空間=餘裕」,沒有餘裕,就得另謀新地方收納,或把東西丟掉才行。

資料放在桌面時,要確保能夠自由移動,製造出桌面的「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