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平板電腦跟智慧型手機已經夠先進了嗎?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數位電子設備都會像眼鏡或鞋子一樣被穿戴在身上!

雖然現在市面上已有一些穿戴式電腦,但以下 10 項新產品的設計與技術更加驚豔、無不讓人眼睛一亮。一起來欣賞這場尖端科技的時裝秀吧!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6033445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63c032712b0668aa1659bdf58a1833bd.jpg  四眼天機: Lumus OE-31 與 Google Project Glass

 

 

 

 

 

智慧型眼鏡可說是近期最夯的穿戴式電腦。照片左上方為 Lumus OE-31 的模型,擁有 640*360 畫素,藉由可透視微型顯示器觀看影片、閱讀電子郵件、路線導航等,可能今年就會以美金 500元(約台幣 15,000 元)的價格上市。

另一個更受矚目的智慧型眼鏡則是曾出現在時裝秀上的 Google Project Glass。數位影像會出現在使用者的視線上方,或是從側邊跑出選單,預計於今年以美金 1,500元(約台幣 45,000 元)的價格上市。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6034111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a03e9820aa941d888e07b69bd914e9e2.jpg 時尚小巧:Wimm One

有想過像配戴首飾一樣攜帶電腦嗎?小小的 Wimm One 長寬皆 1.5 吋,高度僅 0.5 吋,且只有 0.77 盎司(約 22 公克)重,可以輕鬆夾在包包上,或是夾在領口成為衣裝的一部分。

Wimm One 採取 open-source 的微系統(microsystem),支援 Android、藍芽與 Wi-Fi,內建 32GB 儲存空間,且具有 1.4 吋多點觸控螢幕。Wimm 希望開發者多多改良硬體與軟體,並寫出更多應用程式。目前已有的應用程式以簡單管理個人工作為主,例如獲得推特訊息或是追蹤卡路里消耗等。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5222853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8a321b95ff60c9fe08c9b0b8815b6e6a.jpg 走上正途:回家真好 GSP 鞋(No Place Like Home GPS shoes )

 

 

 


由藝術家 Dominic Wilcox 設計,Stamp Shoes 訂製,鞋中放有 GPS 晶片、一對遙控裝置和一支天線。

左腳上圓圈狀的 LED 將會如羅盤般指示方向,而右腳的直線 LED 燈則顯示距離目標還剩多遠。在出發前,你必須先在電腦上設定好路線,然後藉由 USB 線傳輸資訊到鞋中,最後只要把兩腳跟互相敲一下,就可以啟動程式走出門了。

不過這款鞋要價可不便宜,一雙約美金 1,750 元(約台幣 52,000元 ),看來在大量生產前很難入手了。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5223330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d0b3063ee5b229f1ba62d040566ed9d4.jpg 隔空操控:第六感 Sixth Sense

 

 

由 Pranav Mistry 研發於 MIT Media 實驗室。號稱能夠增強人類的五感的 Sixth Sense 系統,包括一個迷你投影機和鏡子,以及一個偵測手勢的鏡頭。

雖然戴在脖子上像個超大的項鍊,還必須戴上不同顏色的指套,鏡頭才能夠辨析動作,但 Sixth Sense 十分適用於地圖投影互動、翻動投影的照片,或是在投影出來的按鍵上撥電話。雖然還未出售,但 Mistry 表示,其實只要花美金 350 元就可以 DIY 一個 Sixth Sens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10030446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78ab12b77b491f2577c7910a7aeed0db.jpg 隨心所觸:穿戴式多點觸控投影機(Wearable Multitouch Projector

 

 

 

把 Hrvoje Benko 研發的這套裝置戴在肩膀上的話,就可以在任何平面上創造出自己的觸控區。

這套機械創造於微軟公司的研究室,因此運用了微軟的 Kinect 感應動態,以及用迷你投影機來創造虛擬互動區。使用者可以用雙指縮放等熟悉的手勢,來控制投影的圖片和打電話,或是從地圖軟體上操作方向等。

好消息是,Benko 表示整個裝置還有辦法可以再輕一點和小一點,看起來也比較不像外星人。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10030414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74c46c8cba42d1e9d9d514bbdee3724b.jpg 運動良伴:BioModule 健身衣(Workout clothes with BioModule sensor)

 

目前的運動感應器大都依附在皮膚或綁在身上,但很快地就會與健身衣結合在一起了。

BioModule 圓形的感應器不到一盎司(約 31 公克)重,能夠測量心跳、呼吸頻率,以及體表溫度,另外還有一個加速度計可以監測速度與動作。所有的資訊可以傳輸到 1,000 英呎(約 300 公尺)以內正在運行 OmniSense 軟體的電腦,最多還可以同時追蹤 50 位跑者。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10030431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ce82aafc73e82187e121bbe9ede15be9.jpg 超有感指頭:密布感應器指套(Sensor-laden fingertip tubes)

 

 

 

我們每天大量使用鍵盤與滑鼠,而伊利諾大學的 John Rogers 則把操作介面濃縮至手指頭上。指套表面微小的感應器可以偵測酸度,而圓形的迴路負責處理資訊。當指套有所感應,迴路就會釋出微弱的電子訊號,讓指尖有刺痛感。

Rogers 正在努力將這種指套與外科手套結合,若再加上 MRI 或 X 光影像,就能幫助外科醫師發現肉眼不易看見的腫瘤或傷口。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26222452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b64db33222d4dcfe96cc4f8a509489f0.jpg 機能紋身:表皮電子學(Epidermal electronics

 

 

 

未來最潮的將不再是假刺青,而是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 Todd Coleman 所研發的機能性刺青。

運用表皮電子學所研發的這種超薄電子貼片,可以隨著皮膚伸縮與彎曲,同時偵測病患的體表溫度、腦波及心跳,並透過無線網路回傳至醫院的電腦中。這項技術將來甚至可運用在婦產科。將這種刺青放置懷孕母親的腹部,便可監測嬰兒的心搏、氧氣含量,以及其他重要資訊。

Nokia 也在研發相似的電子紋身,會在來電或收到簡訊時震動提示。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27023916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514e9e666c9886aafce75ec7ff11d917.jpg 光彩奪目:花型元件(Flora kit
 

 

 

喜歡自行組裝電子產品的人有福了!Adafruit 的 Flora kit 圓型電路板,能為發明者帶來全新的一片天。

Flora 的直徑僅 1.75 英吋且不到 0.2 盎司重,卻有 16MHz 的 Atmel ATmega32U4 處理器。Flora 使用開放來源程式碼、附有 USB 接頭,並且支援 Macs、Windows 和 Linux 系統。

Flora 可以同時控制上百個 LED 燈泡,若縫在衣服上勢必將引領風騷。如果與 GPS、加速度計與數位指南針結合,就可以針對地點與動作做出不同回應。

假如想成為派對上的焦點,就在 Flora 上寫程式,讓你一進門時全身的燈泡就發出耀人光芒!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27043722if_/http://womany.net/system/upload/temp/f779f1acb60c6122de3b71413813177d.jpg 第二雙眼:The Tacit Project glove

 

發明家 Steve Hoefer 想協助盲友藉由感覺「聲音」來看見物體。這款手套利用聲納與虛擬觸覺來讓使用者閃避障礙,最遠可以感知到 10 英呎(約 3 公尺)外的物件。

手套會把資訊轉化為壓力,使用者藉由感受手腕上的擠壓感,來感受周圍物件的分佈。雖然這還買不到,但你可以花美金 90 元自己組裝一個。

 

 

 

科技,無所不有

打破年齡限制,科技將帶來學校教育改革

10個科技改變時尚的未來新趨勢

皇室婚禮的十堂科技應用課

 

本文章轉錄自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