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自己死後,要以哪種方式入葬嗎?近幾年開始推行的「環保自然葬」的方法,如樹葬、花葬與海葬等,讓骨灰回歸自然,也是以另一種形式,長久存在於世界。

近年政府或環保團體都開始推行「環保自然葬」的方法,也就是有別於傳統土葬或火葬,將以不立碑墓、不記名的方式,省去諸多開銷,讓遺體回歸大地。

而在傳統上,有家屬可能會認為這些新式環保自然葬,既沒有碑墓,未來也無法追思,並且有「靈魂無家可歸」的想像。好像骨灰一撒,回歸自然,我們就再也感覺不到他了。

然而換個角度想,有人熱愛花草樹木而選擇樹葬花葬,有人對海充滿歸屬,或天生漂流的性格,希望死後依海而去;逝者其實以另一種永續自然的方式,長久存在於這個世界。

我們列出常見的樹葬、花葬與海葬做簡單的介紹,並討論其中的生命意義:


圖片|來源

下輩子想當一棵樹:樹葬儀式

樹葬的定義,就是在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樹,或直接埋藏骨灰於樹木根部周圍的安葬方式。按照台灣的殯葬管理規定,需先使用無毒性且可分解之環保骨灰盒及骨灰袋,並提出申請及挑選穴位,在過程中也不焚香或燒紙錢。待數月後,骨灰將自然融於大地,像是展示了真正的「入土為安」。

很久以前的一部韓劇《藍色生死戀》裡的女主角恩熙說過,如果有下輩子,她想當一棵樹:

「一棵樹種在一個地方以後,就不會再移動了,這樣它就不用跟家人分開。」

樹木落地深根、與自然相依相存的性質,它的不輕易移動與生命韌性,會讓人有種安全感。於是,樹葬也像是用某種形式,與愛過的人從此不再分開。

生命將開出花來:花葬儀式

花葬儀式與樹葬的模式是相同的,差別只在於骨灰將拋灑於花卉根部。在過程中,可以依照個人的宗教信仰進行葬前的祈禱與追思,接著會在花卉根部周圍進行挖穴以安葬骨灰。期間以維持原有自然生態完整為主。此外,也有拋灑青草地的「草葬」。

要進行花葬前,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花種。以陽明山臻善園為例,園區內種植有櫻花、杜鵑、茶花、桂花等 22 個花種,四季輪流綻放。

而花開花落,也像是帶我們再經歷一次生命的意義,只是這次,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綻放的樣子。


圖片|來源

海是最快樂的地方:海葬儀式

海葬的進行方法,即是將骨灰在規定的合法海域進行拋灑,一樣可以裝進可分解的盒子或直接拋灑。過程中,能用花瓣或花朵代替冥紙追思死者。台灣四面環海,對許多人來說,死後回歸海洋,繼續隨波逐流,或許是一種回歸大自然的象徵。

延伸閱讀:「想我的時候,就看看海」台灣的海葬儀式與意義

過去有不少名人進行海葬。如作家張愛玲生前遺囑寫到,「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殯殮儀式,如在陸地,則將骨灰撒向任何廣漠無人之處。」後以海葬告別人世。導演李安父親去世前交代,要將骨灰撒到海中,以完成遙望中國故鄉、守護台南的心願。李安對此說過:

「海好美,水好清,這一切都很美,父親走得很乾淨,我也不掉淚了。」

選擇海葬的理由不盡相同,有人是嚮往自由,希望再無羈絆;有人則是希望以此守護家人。

道別的儀式有很多,即使不立碑不記名,只要是你最自在的形式,你的靈魂將會安然。透過思考這些身後事,不是真的要告別,而是更知道生活下去的方向。

那麼,你選好說再見的方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