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邊有曾經歷過性侵/性暴力遭遇的男性朋友或親人,而你不知道該如何陪伴他們,我們整理了三個觀念與方法給你。

每年四月為防治性侵倡議月(Sexual Assault Awareness Month),由美國國家性暴力資源中心(National Sexual Violence Resource Center)推動,呼籲全球各地正視日益嚴重的性侵議題,並且提供資源與方法,協助倖存者。

而在 4 月 8 日,精神病學時報(Psychiatric Times)特別釋出了一則報導,談到 #Metoo 之下的男性倖存者的求助之難、復原之難,而阻礙男性開口求助的原因,往往來自於社會對陽剛特質(masculinity)的迷思。

女人迷 2019 年專訪過城男舊事心驛站主任黃重仁,他說:「男生是很小心翼翼、很防衛的。我們印象當中的男生,通常都很大喇喇,不拘小節,對嗎?但其實不是,男性是很小心翼翼的一個群體。」

黃重仁也提到,在這些軟性活動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包括承接性別暴力的男性個案。雖然案子極少,但非常重要。因為許多男性,對於親密關係暴力的察覺意識非常低,也相對不願意求助。在 113 還被稱為婦幼專線、親密關係暴力還被稱為婚姻暴力的年代,他們很容易被認為是暴力行為的相對人,而非受害者。
——專訪城男舊事心驛站主任黃重仁:至少別讓男性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男性的防衛與小心,可能來自於教育、環境,陽剛特質的規範,使得他們不易開口,學會隱藏情緒,或者使用憤怒、沈默、開玩笑等方式避而不談。

然而我們都知道,不談性暴力現象,問題不會消失。


Photo by Christian Lue on Unsplash

因此,如果你身邊有曾經歷過性侵/性暴力遭遇的男性朋友或親人,而你不知道該如何陪伴他們,我們從精神病學時報報導美國國家性暴力資源中心提供的資料,整理出三個觀念與方法:

1. 為什麼對男性來說,開口談性侵經驗很困難?

要讓男性認知到「這是性侵」往往是件困難的事,精神病學時報報導中提到一個案例:當醫師試圖了解一位男性的童年是否遭到性侵,他首先否認,直到連續幾個問題後,他才提到自己 14 歲時曾被鄰居不恰當地觸摸。

不舒服的感受、當下被傷害的憤怒,男性可能只會將其視為「不愉快的(性)經驗」,而無法認知到性侵是事實。同時,我們回想在新聞報導或各種網友評論下,往往會出現這種聲音:沒有人能違反男性的意願性侵他,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做出抵抗,如果真的被強迫發生性行為,只要性器官有反應,就代表他在過程中其實有享受到;而若是同性性侵,男性更是會恐懼被因此剝奪「陽剛特質」,或者被視為是同性戀⋯⋯上述種種的性侵迷思,就已經讓男性倖存者的故事蓋上重重阻礙。

2. 我怎麼跟自己的男性朋友/親人聊這段經驗?

首先,創造一個讓他感到安全、可以自在訴說的環境,讓他知道你願意聆聽、不去評斷他的任何感受,假如對方強烈排斥「性侵創傷」等詞語,那麼建議改用「不愉快的性經驗」去引導,詢問他當下的感受。

過程中不下任何判斷,你可以適時的肯定他的感受,例如「你要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這裡跟我分享感受是很安全的」「你會生氣、難過,或即便沒有反應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質疑自己。」在聆聽當下,你可能會感覺憤怒,但是你必須保持冷靜,避免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或困惑。

如果你中途希望給他點肢體互動,先取得他的同意,例如「我可以抱你嗎?」讓他能重建安全與信任。

3. 聽完經驗後,我可以怎麼回應?

尊重對方的意願,他將經歷分享給你,也就對你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如果他目前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家人朋友,那就尊重他的想法。同時,鼓勵他尋求諮商與司法協助,但不要強迫他,或許你覺得是為他好,但是對性侵倖存者來說,訴說與面對創傷並不容易,保持耐心,陪他走過。

最後,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才能一起與他走過,讓男性倖存者知道,說出故事,其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