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總理馬林在內,聯合執政的內閣成員中有四位年齡在 35 歲以下。有什麼畫面比一個女人領導國家更讓人震撼?我想是一群女人領導國家吧。

Finland's Sanna Marin will lead a centre-left coalition...
With four other parties all headed by women

在播報芬蘭新任總理莎那馬林(Sanna Marin) 上任新聞時,BBC有一段報導是這樣的:芬蘭的莎那馬林將與其他四個同樣由女性主導的政黨一起,組成一個中間偏左的聯合政府。新聞畫面上,莎那馬林居中,另外四位女性從舞台兩側走來,她們同樣穿著深色套裝,站成一列,迎向眾人的眼光。

她們也,迎向世界的眼光。

這是芬蘭這個國家要在 21 世紀第一個二十年結束的此時此刻向全世界展現的新風貌:

34 歲的總理,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

其他四位聯合政府成員全數為女性,她們分別是 32 歲的教育部長李安德森(Li Anderson)、34 歲的經濟部長瑪利亞奧希薩洛(Maria Ohisalo)、32 歲的內政部長凱特利庫爾穆尼(Katri Kulmuni)和 55 歲的司法部長安娜-馬雅亨利克森(Anna-Maya Heriksson),她們同時是左翼聯盟、綠色聯盟、中間黨和瑞典人民黨的黨魁。包含總理馬林在內,聯合執政的內閣成員中有四位年齡在 35 歲以下。

有什麼畫面比一個女人領導國家更讓人震撼?我想是一群女人領導國家吧。

突破玻璃天花板,需要長期的培養

即使在女性議員達到 40%、史上出現三位女性總理的芬蘭,五位女性組成年輕的聯合政府也是一件稀奇的事。當馬林帶領她的內閣走向群眾時,遞送給世界的訊息是:女人組團打怪一點也不是「刻意」,一點也不奇怪。即使身上貼著最容易被低估的兩個標籤:「年輕」和「女性」,她們一樣具有聯合起來讓一個國家好好運作的能力。

她是所有人的領袖和承擔者,所以我們想要給她機會去證明自己。而她也確實做到了,這也證明許多質疑是錯誤的(She was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the others and we wanted to give her a chance to prove herself, which she did — and proved many skeptics wrong.)

在今年四月的選舉中第一次獲選國會議員之前,馬林先在家鄉坦佩雷(Tampere)擔任市議員,並很快地成為市議會主席。她當時的副手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侯以「領袖和承擔者」這樣介紹她。

芬蘭政壇向來不吝於給女性政治人物機會,1983 年時女性國會議員比例達到 30% ,2007 年達到 40%,今年 4 月才剛舉辦過的大選裡,也有許多女性新血加入政壇。

延伸閱讀:「平等,是所有事情的基礎」芬蘭最年輕總理桑納・馬林的女性領導力


圖片|來源

馬林在 2012 年第一次當選議員,2012 年和 2014 年兩度當選社會民主黨副主席,並在前任總理林內的內閣裡擔任交通與運輸部長。林內一直有著難以溝通、太過干涉部員的負評,馬林卻在這樣的總理兼黨魁身邊游刃有餘,讓眾人開始注意到她的出色能力。今年四月大選前,林內因病告假,馬林於是擔下重任,帶領社會民主黨打贏選戰,取得聯合執政的權利。因此,在林內因爲處理郵政罷工不當下台時,馬林被選為繼任總理,並且被看好將在接下來的黨魁改選時取得勝利。

從馬林的從政生涯裡,我們看見一位女性總理(和她全女性的聯合政府)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她們需要一群願意交付重任給女性的選民,需要一群信賴女性領導的同事,需要整個國家努力搭建出友善的社會氛圍——往性別更平等、更不具性別偏見的方向走去。

比起馬林作為一位年輕的女性國家領導人更為振奮人心的是,高達四成的女性國會議員,以及,五個足以取得聯合執政權力的重要政黨都將黨魁的重任交在女性手上。隨著時代推進,我們很容易指著一個或兩個登上高位的女性,安慰自己性別已經足夠平等,認為女性是否能夠衝破玻璃天花版取決於個人是否努力。芬蘭政府的表現讓我們看見,將性別平等的關鍵放在個人努力而非整個社會是否給予女性足夠的支持是不公平。

當一個國家盡可能地推動性別平等時,女性政治人物的數量、質量、能夠勝任的職位、能夠掌管的部門可以是那樣多元。

出來擔的女人,能不能不只是「暫時代管者」?

雖然親眼見證芬蘭即將由五個女人領航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但馬林政府需要面對的阻礙可一點也不少。

首先,前任總理、同黨的林內是因為處理罷工不當而下台,而芬蘭最近進入勞資協商期,可能會導致持續性的各個產業的罷工。其次,在今年四月的大選裡,反對黨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支持率,這也是被認為是聯合政府選擇撤換總理而非提早舉行大選的原因。

馬林政府除了要面對民心的考驗,聯合內閣內部也危機重重。馬林是出了名的左派人士,即使在左派的社會民主黨內部,她也依舊是立場作為鮮明的一個。至今她仍習慣在演說時稱呼聽眾為「同志」。這導致馬林與立場偏右、親企業的中間黨要如何協商、如何經營彼此的關係備受考驗。特別是林內下台的最後一根稻草,正是因為中間黨宣布不再支持他。

除此以外,環保是馬林的主要政策之一。她宣稱希望在 2035 年達到碳中和(carbon-neutral),也就是零碳排放量,比歐盟預計的 2050 年還早得多。然而,12 月中舉行的歐盟高峰會裡,許多國家都還對於零碳排放量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有所疑慮。


德國總理梅克爾(左一)、新任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右一)與馬林(中)在歐洲高峰會。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提供

從雅虎的前任執行長梅爾(Marissa Mayer) 到脫歐公投生效之後出來擔負重任的英國前首相梅伊(Theresa May),再到台灣政壇裡分別在國、民兩黨低潮時出來擔任黨主席的洪秀柱和蔡英文,我們總能看見危機時刻出來承擔責任的女性力量。

評論者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紐約時報和 Politico 的報導引述了芬蘭坦佩雷大學的性別研究教授 Johanna Kantola 的說法,認為選民對於年長白人男性政治人物的反感不只是因為他們的形象「老舊」,也是因為他們施政的老舊。因此在選舉中反映了對更年輕、更女性化的政壇有所需求。土庫大學議會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 Jenni Karimaki 則認為,因著馬林作為年輕女性的清新形象,有助於社會民主黨及聯合政府的轉型。

由此可見,馬林的崛起不只是她的承擔,也回應選民的期待,更是遭遇困境的政黨一個重新贏得支持的關鍵。然而,從梅爾、梅伊乃至洪秀柱、蔡英文面臨的處境,也可以看見在打破玻璃天花板之後,「玻璃懸崖」成了女性領導者的下一個挑戰。玻璃懸崖指的是女性時常在危急關頭被選為領導者,但她們往往也因此成為整個政府或企業的替罪羊。女性的勇於承擔因而成為所屬團體轉換形象的門面和暫時代管者。一旦危機有所趨緩,她們就被期待「卸下重擔」,甚至因為她們沒能完全解決危機,而被認為「還是要讓男人來」。

馬林和她的聯合政府是否會落入同樣的困境呢?也許我們可以期待在性別平權的路上走在最前面的北歐,這次會給我們一個不同凡響的答案。

一群女人領導國家,最可貴的是展現「可能性」

不論馬林政府施政的結果如何,不論全女性的聯合政府能不能打破女性代管者的魔咒,也許危機就是轉機,這些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女性終究會為政壇、為人民留下一些什麼。

譬如,相信女人的無窮可能性。

這種可能性,不僅是個人生命追求的可能,也是國家發展的無限可能。

正如馬林在社群網站上寫下她的執政願景:

我希望能打造一個社會,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無窮可能性、每一個人都能有尊嚴的生活和成長( I want to build a society where every child can become anything and every person can live and grow in dignity.)

因著這陣子大量的媒體報導,人們對於馬林的身世有了較多了解。出身低收入家庭的馬林,是家中第一個擁有大學學位的成員。而父母離異後,她由母親及其同性伴侶撫養長大,也成就了她獨特的生命經驗。她曾在受訪中指出,讓她痛苦的並非她特殊的家庭型態,而是彩虹家庭不被接受,因此不能談論,使她常常覺得自己是社會上的隱形人。

階級、收入、家庭元素上的特殊性,讓瑪琳那句「無窮可能性」和「有尊嚴的生活和成長」有了更沈重也更激勵人心的力量。也因為這樣,人權和平等是她一直以來堅持的政治理念:

對我來說,人權和平等不是一種立場和意見,而是我的道德準則的基礎。我投身政治,是因為我希望影響社會如何看待人民和他們的權利。(For me, human rights and equality of people have never been questions of opinion but the basis of my moral conception. I joined politics because I want to influence how society sees its citizens and their rights.”)

馬林的宣言讓我們看見不同的生命經驗和遭遇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看待社會與政治的方式。如果我們能擁有在性別、背景、經歷上更多元的執政者,表示著社會上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切面、不同類型的人群更有可能被看見,因此,我們的社會也可能展現更豐富的可能性。

莎那馬林帶領著她的全女性聯合政府走到世界的眼前。從她們的從政之路我們看見,社會的支持可以讓更多女性自在地揮灑她們的光芒。當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了世界的運作,也許我們不必然會有一個更「好」的世界,但那一定是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世界。

這些可能性最終會回歸到每一個男孩或女孩,更勇於想像自己可能成為怎樣的人,也更勇於想像自己的任何微小舉動可能正如何一點一滴為我們打造更趨近於我們理想的世界。那也許只是投下的一張選票、那也許只是關鍵時刻往前多站的一步、那也許只是是對自己不習慣的現象多一分包容,卻會讓我們共存的社會裡,有更多人自在地活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