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方面,依照年齡、資產,可以分為四個象限。而所屬於各個象限的人的特質、適合的理財方式,一次揭曉!

文|狄驤

想要脫貧致富的第一步,不是傻傻的捧著所有家產,跑去買基金、股票或房產,而是要先搞清楚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種財務狀況。無論有沒有負債,或者負多少債,不同的利率和還款方式、各種情況不一的經濟條件,都會影響如何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財務對策。

一個有負債的人,一定比沒有負債的人更窮嗎?一個負債 50 萬元的人,就會比負債 500 萬元的人要輕鬆嗎? 如果負債的人付的是黃金店面的房屋貸款,而另一個沒有負債的人,卻是每到月底就荷包空空的月光族;如果負債 500 萬元的人事實上收租繳貸款,而負債 50 萬元的人卻每個月光是信用卡利息都還不完——這時,到底誰是窮人?誰是有錢人?

延伸閱讀:你負債嗎?不要成為沒錢的那百分之五十

我再舉一些例子:一個月入 5 萬元的人,一定比月薪 4 萬元的人更有投資本錢嗎?就算領同樣的薪水,同樣負擔信用卡債務的情況下,負債 20 萬元的人,就會比負債 50 萬元的人更接近自由嗎?如果月入 5 萬元的人,光是債務支出就要花 3 萬元,而薪水 4 萬元的人,全部生活費 2 萬元搞定;如果負債 20 萬元卡債的人,每個月拿死薪水在繳 18% 利息,另一個負債 50 萬元的人,則提出前置協商(按:債務人與債權金融機構擬定償債方案,以解決債務問題)或者資產擔保抵押,每個月利息連 5% 都不到。

仔細想想,誰的生活比較有品質?誰更能掌握規劃未來的條件?

簡單來說,資本主義就是玩運作資本的遊戲,只有站在「資本」的角度,你才能了解資本主義怎麼玩。想踏出成功的第一步,關鍵在於有多了解自己。

我以年齡和收入、資產多寡,將財務狀況分為四個象限:


圖片|大是文化 提供

A 象限:高齡&收入/資產多

金融肥貓族:

一個資本額 400 億元的企業,原本擁有超出 270 億元的盈餘,下年度卻虧損 620 億元。在一年虧空 890 億元的情況下,這家企業的董事長仍然坐領將近 23 萬元的月薪,以及 4.6 個月的年終獎金。

這樣的情況是每一間大玩數字遊戲的金融機構中,高層主管、高階經理人的現實寫照。

金融業是服務業,他們應該先服務別人,再服務自己。然而許多銀行家、經理人,不但沒有為投資人做出較好的利益規劃,反而拿投資人的錢去規劃自己的更大利益。

當災難發生,金融鐵達尼號因為種種瘋狂失控的圖利行為而觸礁沉船,最先穿上救生衣、跳上救生艇的就是這些金融肥貓,並且假裝沒事。這些人把自己的獲利建築在投資人的風險上,投資人的風險越大,肥貓的獲利就越大,這種操作手法,至今已成為整個金融體制的潛規則。肥貓不再只是耍弄狡猾奸詐的把戲,更在賭場莊家、經理人、荷官與公關,還有管制部門相互黑吃黑的遊戲中,進化成新一代資本掠奪怪獸。

嚴密的金管政策,是限制肥貓唯一的手段,然而在「股票即選票」的政經世界裡,金融管制層層鬆綁的結果,只是讓投資人在嘗到甜頭之後,卻得花更大的代價為肥貓買單。換句話說,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理財投資,整個金融世界就以同樣的方式回饋我們。

傳統儲蓄型:

1960 至 1990 年代,由於一系列政治改革與經濟建設,臺灣不僅成功轉型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更與香港、韓國、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這個時期的理財核心觀念在於「節儉」和「儲蓄」,將平日苦幹實幹賺到的薪資,省吃儉用拿去儲蓄或者買保險,以獲得額外穩定的利息。上自企業,下至個人,無一不奉行這種傳統儲蓄的方式。幾乎可以說,只要努力工作、節約儲蓄,每個人都會獲得應有的報酬,每個家庭都買得起房子。

隨著物價不斷上漲,以及近年來持續的低利率政策,銀行存款利率早已趕不上通膨的腳步,連調薪的幅度也遠遠落在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之後,你可以試著算算到期的壽險保單,還本利息是否擋掉這些年來的 CPI?「節儉」和「儲蓄」是居家過日子的基本原則,卻只能「節流」。

你會喜歡:女子理財學:省吃儉用卻留不住錢?先關照內在需求

如果不能打造源源生利的運作系統,親眼看著停滯型通膨腐蝕你存在銀行裡的老本,絕非難事。就算你有房有產,如果不懂得讓資產自行複製運作的方法,同樣逃不過物價上漲和經濟零成長的兩面施壓。

資本主義已躍居領導全球的地位,傳統增值模式不但無法在當代金融世界苟且偷生,也無能抵擋市場上各種鯨吞蠶食的手段,單靠節儉和儲蓄,已無法永保安康。

只有不斷活化資產,才能對抗掠奪;只有不斷自我繁殖的系統運作,才是最有保障的棺材本。

B象限:少齡&收入/資產多


圖片|來源

富二代:

「富二代」原本指的是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第一代富豪)的子女,也就是我們俗稱「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這些身繫上億家產的年輕一代,的確在起跑點上遙遙領先,最起碼在教育資源方面不虞匱乏,也因為出身豪門的關係,自然比一般孩子接受更多栽培和訓練,擁有發展天賦潛能的條件和空間。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小金湯匙們都能順利執掌家業,或者獨當一面,有人奚落這些富二代說:「中國人『富不過三代』,他們都第二代了。」雖然是酸葡萄心理,卻也點出一個事實——自己不努力,一樣會傷悲。

就像是中樂透的人因為不懂得資本主義遊戲規則,不到 10 年就被打回原形,豪門子女因為不必擔負經濟壓力,如果夠幸運的話,就可以不受限制、追尋自我實現,但也因為同樣原因,從小被過度保護的他們,不見得就比其他孩子更懂得資本主義競技場中的求生法則。

如果你跟我一樣咬著免洗碗筷出生,請不要忙著嫉妒、羨慕或者自怨自艾,因為資本主義根本不在乎你是誰。甚至在某個程度上來說,資本主義其實很公平。

簡單來說,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理財態度,就可以在賭桌上掌握以小搏大的機會;而不好的理財態度,就算在握有一手好牌的情況下,都會讓你因小失大,這一切取決於你後天的心態,絕不是先天的碗筷。

年少創業家:

現在說起年輕創業家,很多人會想到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他在 23 歲時就登上《富比士》(Forbes )雜誌的年度富豪榜」,不但是「(當時)世上年紀最輕的億萬富翁」,也是「(當)史上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

祖克柏是少有的奇蹟,他的傳奇來自於賦予社交網路強大連結功能的創造性空間,卻不是本書重點——在資本主義競技場上脫貧致富的必勝法則。微軟企業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Jobs)同樣以創意致富,並且有專人為他們管理財富。這不表示他們不懂資本主義,只不過,他們也不是我在這本書所說的資本主義飢餓遊戲的勝利者。

我有兩位朋友都是鑽石王老五(按:過了 35 歲,但沒有家室的富有單身漢),一位是名車保養廠的老闆,另一位先前正在籌畫慈善基金會。這兩人不僅從小自食其力,一肩扛起養家活口的責任,甚至曾經背債數千萬元。長久以來,過著失敗也不能倒下去的日子。

他們很早就體認到自己沒有失敗的本錢,在想盡辦法「止血療傷」之後,不斷維持資產體質的優勢,等到儲備足夠的啟動資本,才進行相對安全的投資操作。

他們一方面藉由增加投資收入以減少勞務收入,另一方面在逐漸提高勞務所得替代率的情況下,建立屬於自己的運作系統。他們才是真正在競技場上流血搏鬥(脫貧)的人,最後開創自己的賭局(致富)。希望你也能夠成為扭轉遊戲劣勢,甚至從競技場上全身而退、成功脫逃的一分子。

C象限:少齡&收入/資產少


圖片|來源

少債族(年少開始背債的年輕人):

幾年前勞動市場的最大問題在於,未達退休年齡的高齡勞工,普遍找不到工作,直接原因在於廠商雇用意願低。而廠商之所以不願意雇用高齡勞工,則是拜「22K 專案」(2009 年 4 月至 2011 年 9 月間,分兩階段實施)所賜——為了鼓勵企業大量起用應屆畢業生,由政府提供每人每月 2,200 元的補助——從此種下菜鳥低起薪的禍根。

「22K 專案」實施不到 10 年,臺灣失業人數飆升至 46 萬人,每 100 人最少有 4 人失業,每 100 個失業人口中,至少有 12 人處於 15 至 24 歲之間,失業年輕化,導致負債跟著年輕化。

至 2019 年 7 月,臺灣就學貸款戶為 68 萬人,無論這些人什麼時候找到工作,全都在繳納第一份薪資所得稅之前,先背負人生第一桶債。如果家裡原本就有負債,情況更讓人擔憂。

推薦閱讀:背學貸能存錢嗎?專家:631 法則,存下第一桶金

就在眼下奢侈性消費市場隨景氣逐漸萎縮的時候,商人卻降低消費門檻,挾著「時尚」的威名,不斷針對年輕族群傾銷「流行」的神話,並且宣稱這叫做「打造夢想」。為了把自己嵌進流行時尚的幻想,這些連第一桶金在哪裡都不知道的孩子,卻已經深陷人生的第 N 桶債。

如果沒有財務自由,就不可能擁有自由的人生;如果不先讓自己脫離貧窮的處境,更不可能在負債的情況下進行投資理財。所以,請不要再拿自己的未來去填補別人賺錢的欲望,而是應學習如何賺取自己的未來。

尼特族:

每個年輕世代都是老一輩人眼中的「草莓族」,而「尼特族」(NEET)則是瘋狂資本主義所培植出來的新品種,特指 15 至 35 歲之間不就業、不升學、不進修的年輕族群,屬於經濟與知識高度成長或者發達國家的特殊產物。

由於國家處於穩定成長的狀態,整個社會要求對下一代投注更多(超出實際需要)的保護和關愛,以致小草莓無法適切評估自己所付出的能力和應得的回報,只好以自我膨脹掩飾自卑恐慌,並且引發社會冷漠。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高等教育門檻已降至只要繳學費就可以拿到文憑的程度,再加上生育率降低,任何學校為了抵抗學術商業化所導致的膚淺化,往往必須面臨招生不足的危機。

為了在萎縮的市場中求生,社會、企業和學校聯手拔除教育在「向錢看」道路上所應有的功能和阻礙,然後再派給這些未經訓練以至於不堪一擊的族群另一個罪名——「尼特族」。

不管是不是尼特族,所有想要靠家裡吃飯的人都得清楚知道一件事情——就算你家有金山銀山,也抵擋不了 QE3(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熱錢效應將加劇貨幣貶值的程度,提前結束你醉生夢死的日子,然後將你打入赤貧階級,連懂得理財的人都不免受到影響,像你這種伸手族怎麼可能置身事外?你可以繼續過著擺爛的鴕鳥日子,在你沒有對自己伸出援手之前,不僅不會有人幫你,也沒人幫得了你。

青貧上班族:

臺灣在 2010 年以經濟負成長和失業率位居四小龍之冠,2009 年國內貧富差距(五等分位所得差距)也擴大為 8.2 倍(按:不含政府移轉收支,2018 年為 7.25 倍)。物價持續上漲,經濟卻停止成長,不僅大量受雇就業人口淪為「窮忙族」,更讓年輕上班族成為「青貧族」。

臺灣教育廉價促銷高學歷的結果,提前了社會新鮮人負債的時間。要求畢業生屈就於不合理的起薪,更成為熱門的社會公理。而在政經失策、企業自危的情況下,大量就業人口在「窮忙」與「青貧」邊緣掙扎而無法翻身。

投資一點靈:熱錢效應

熱錢(Hot Money),也稱流資(Refugee Capital),是指尋求短期回報的流動資金。通常發生在全球化和國際性投資基金快速擴張,很多資金充裕的國家的基金除了做中長線投資外,還保留部分流動資金尋找短期投資的機會,大量資金流動進入當地市場,有時可到百億元,會對當地市場的匯率、利率產生很大的影響。

而美國於 2012 年 9 月 13 日宣布,QE3 再度帶動熱錢流竄全球,導致股市波動加大、新臺幣面臨升值壓力,因為大部分的錢都是流進股市裡,不是流進人民的口袋,但 QE3 不會對全球景氣有多大的幫助,卻要付出物價上漲、資產泡沫的代價;尤其到了 QE3 末期,物價上漲很快,薪水卻不會增加,人民只會越活越苦、越來越窮、越來越不幸福。

D象限:高齡&收入/資產少


圖片|來源

高齡月光族:

「三十而立」已不再具有定位人生的階段性意義,滿足自我需求和感受才是 30(至 39)歲族群的第一要務。因此,「月光族」不再只是 20 至 30 歲年輕人的專屬標籤。許多不想結婚生子、無意投資置產、誤以為追逐欲望即是實現人生的 30 歲族群,就在「我消費,故我存在」的市場邏輯推動下,成為「高齡月光族」。

延伸閱讀:錢花到哪了?現金袋理財,月底不再花光光

由於失業普遍化、薪資貧窮化,導致 20 歲的新鮮人還沒賺錢就先負債,30 歲稍有工作基礎的人則忙著償還超額債務,到了 40 歲依然深陷經濟劣勢的大有人在,「全民均貧」已成為中產和一般白領階級共同的生存困境。瘋狂資本主義並不會因為「大家都沒錢」而收手,反而另闢市場來彌補大量萎縮的消費能力。不僅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更造成負債空間同時向少齡以及高齡兩端擴張的局面。

踩油門消費主義的確引發許多惡劣影響,然而你我也要捫心自問,有許多人在 35 歲之前就為創業打下基礎,為什麼有些人卻無法脫離貧窮的厄運?

其中一個簡單的道理是,扣除基本開銷之後,具有資本概念的人會把剩下的錢投入產生利潤的持續性運作當中;而那些把物質享受拿來彌補生活和內心空虛,或是忙著犒賞自己辛苦工作的人,就成為標準的月光族。

少債族的夢想是資本家創造財富的新大陸;而高齡月光族的欲望,則成為擴建消費市場的新動力來源。

中年散戶族:

我爺爺是個老榮民,靠著賣饅頭養活一家八口,直到孩子有能力回饋父母的時候,他才真正具有支配金錢的能力。有一天,老人家睜大眼睛盯著「鴻源吸金案」的新聞報導,不一會兒便破口大罵,接著老淚縱橫。

我才知道,原來除了主耶穌,爺爺還把錢貢獻給一隻金融大老鼠,幸好爺爺還有子女奉養,就算再怎麼生氣,日子總可以繼續過下去。但是其他人也能這麼幸運嗎?

1989 年 6 月,台股首次突破萬點大關。1990 年 1 月,鴻源破產,在不到 8 個月的時間,台股狂瀉暴跌,只剩 2,500 點。在這場與暴利共舞的遊戲中受害最深的,莫過於想要靠投資貼補家用的中年散戶、想要跟著分一杯羹的菜籃族和上班族,或者像我爺爺一樣的養老族。

他們沒有內線交易,也不懂短線操作,甚至根本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每天盯著股票指數曲線圖,只希望跟著買到金雞母,幫忙養家、養小孩。然而一場股災,不僅全數心血化為烏有,甚至搞到家破人亡、舉債度日。

請牢記這個故事的慘痛教訓:再怎麼瘋狂的賭場,也賺不到懂得控制風險、控制欲望的賭客的錢—不要拿生活費投注高風險遊戲、不要玩看不懂的高獲利遊戲、不要想跟著別人碰運氣。你輸不起。

投資一點靈 鴻源吸金案

鴻源集團可以說是臺灣版的「龐茲騙局」和老鼠會詐騙的始祖。

1982 年,沈長聲、劉鐵球和於勇明等人成立鴻源投資公司,由於當時金融市場合法投資的產品不多,而鴻源機構的月息高達 6%,很快就成為社會大眾眼中的金雞母,投資人以退休老兵跟軍公教人員為主。

沈長聲掌握住人性的弱點,將鴻源包裝的相當吸引人,鴻源當時給外界的印象是投資觸角很廣,從證券、房地產、飯店旅館、百貨無一不包,而且獲利驚人,實際上鴻源進行實情不明的海外投資,以及靠著層壓式推銷繼續吸引投資者上門。

短短 8 年,鴻源公司非法吸收民間資金將近新臺幣 1,000 億元,投資人一度高達 20 萬人,正當所有人以為鴻源聲勢如日中天時,鴻源卻突然宣布倒閉,近千億元債務追回不到 50 億元,最終造成 16 萬個家庭破碎、台股重挫 320 點,經濟環境一度為此動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