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困難回家哭訴時,你打算怎麼做?作者凱若說:把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爸媽負責安撫情緒。你覺得呢?

認真父母們的苦惱

週末夜,竟然不約而同地收到兩個苦惱媽媽朋友的訊息。媽媽 K,有個和我家女兒一樣十四歲的女兒,「最近女兒回家就是抱怨學校和某位同學,我努力聆聽,忍了很久才終於說了幾句話,她竟然從餐桌站起來就衝進房間,還對我甩門!」

另一位媽媽 D 的兒子剛滿三歲,正值「應該」很喜歡爬上爬下的年紀,但她的兒子只要接近同齡孩子最愛的繩索架,就哇哇大叫要媽媽抱,碰都不碰!「我每次都故意故作鎮定很開心地帶他接近,但他就是很怕,我也不知道他在怕什麼!而且我牽著他過去,他還哭得更大聲。我擔心他這樣會太膽小,這樣每次抱他會不會變成『媽寶』啊?」

她們都問我「怎麼辦」,然而我並不認識這兩個孩子,也不清楚故事的前因後果,該要怎麼辦,我想媽媽們應該是比我清楚得多。我想就和媽媽們聊聊天吧!很多時候,媽媽也只是需要個情緒支持,吐吐苦水的對象而已。

媽媽 K 說,她其實是很擔心自己的孩子總是「負面思維」,很希望她學著「正面思考」,但也知道該要聆聽,哪知道忍住不說話這麼久,才講了一句「別這麼負面啊!」就被女兒甩門,她覺得實在很冤枉也很受傷。而媽媽 D 則是因為婆家的人總是說:「這男孩怎麼都沒『男孩樣』?這也怕,那也怕!就是因為餵母奶太久,太黏媽媽」,雖然她理智上知道不該因為這些話而改變對兒子的態度,但她有時看到兒子害怕的模樣,就自然而然會擔心自己太「寵」兒子了。

其實,這兩位媽媽們,都是很疼愛孩子,也很認真教養的母親。但他們都過於認真想要「幫」孩子,想要「教」他們怎麼面對問題,卻把狀況給弄得更擰了。其實,孩子此時需要的,或許不是解決方案!

無論大人小孩,有時只是要「討抱」而已!

我同時用鍵盤回覆著她們,說:「有時候我們跟老公抱怨家事好多,孩子好吵,工作好煩,只是討個安慰吧!這時老公如果給我們一堆解決方案,還說『怎麼不這樣做』、『怎麼不那樣看』,我們是不是會覺得更生氣啊?」,這時候其實老公只需要說句「辛苦了!」或給個擁抱,根本不需要給什麼方法,我們還是有能力面對的。「討拍」和「討抱」就是這個意思啊!

不管大人孩子,我們都有覺得煩惱或害怕的時刻,而很多的問題,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只是需要「感覺被了解」和「感到安全」後,才更有力量去面對,對吧?

成年人尚且都偶有這種時刻,而話還說不清楚的孩子,以及賀爾蒙高張的青少年,比起我們更不知道如何「理清楚」自己的情緒,好好說出自己的需求,更需要身邊的我們多表達「情感」上的支持。至於這些要面對的問題,自然在他們感受到安全與溫暖時,能夠在我們的陪伴下漸漸長出自己的「抗體」的!

這倒也不是說就完全不理會孩子學習或成長的需要,只是就像我們自己面對許多事,不也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思緒」的嗎?有時,過了一天兩天,當我們不是身處在那樣混亂的負面情緒時,再來討論或研究事情怎麼解決,是更有智慧的做法。

推薦閱讀:「我不是你的附屬品」控制型父母下,急著想「長大」的孩子

一天晚上,女兒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而情緒暴走。我原本準備了很多「妳不能這樣亂發脾氣」與「這樣生氣能解決問題嗎?」的大道理,但走入她的房間,看著她氣鼓鼓的模樣,我想這絕對不是個「講道理」的好時機。我就坐在她的床上,兩人安靜地看著房間地板五分鐘之久,腦中想著的是自己青春期時亂發脾氣的模樣。我不記得當時為什麼那麼氣,但我還記得那些兩人甩門狂吼的畫面。我想:「如果當時別與媽媽真的吵起來,應該會好很多吧!」

於是我決定,安靜地起身走出她房門,先睡覺去。

隔天睡飽飽了,兩人似乎都覺得什麼事也沒了!如常生活。當天下午,女兒突然在逛街的時候對我說:「我不知道最近怎麼了!昨天就很容易發怒。」我笑笑沒說什麼,我想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但人總有無來由的情緒,我十分相信她也不喜歡亂發脾氣的自己。少了一個晚上的爭執,得到了她自己的一句反思,我想應該還算值得。

我很喜歡一句話,就是當媽媽的三個要訣:靜、弱、慈。

靜,代表的是不先搶著說話,先靜靜聆聽,好好觀察;弱,代表的是別處處為孩子出頭,總為孩子搬走路上的石頭,要讓孩子反過來認為自己夠「強」,得以解決自己問題之外,還能幫忙家裡分憂解勞;慈,則是仁慈而有愛,有一顆溫暖接納孩子的心。

這樣的母親,絕對不是真「沒辦法」的媽,反而是有能耐「管得住」自己的嘴巴與手,控制得住自己情緒,真「有辦法」的母親啊!這真的不容易,但我們逐步進化,也努力修煉。


圖片|來源

孩子的挑戰我們或許幫不上忙,但他們需要爸媽給的溫暖

看著我自己的兩個孩子,就正在這樣兩個階段。我有時想想他們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真的是嚇人的多!

推薦閱讀:別急著把孩子拉進「現實」世界,順其自然的教養讓兩人更快樂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身體正在快速地成長,他們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到哪,有時會過頭地衝,所以跌倒受傷,有時又會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只如此,他們還開始注意到了身邊其他的小朋友。或許媽媽 D 的兒子就是因為看過其他小孩從上頭跌下來,所以害怕。也有可能是他認為自己做不到,卻一直被勉強著去嘗試,更覺得恐懼。

這時候的孩子,「媽媽」通常是他們的「Home Base」,當他們感覺到害怕或威脅的時候,就是去抱媽媽!我的兒子,有時自己玩一玩就突然叫聲「媽媽~~」跑過來熊抱我,當我用力地回抱他十秒鐘後,通常他也就蹦蹦跳跳地繼續回去玩了,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我把這種動作看成「回母艦充電」,所以他來抱我,我就溫暖地抱他。曾經看過兒童心理學的書籍裡頭說,越是感覺到自己可以隨時被擁抱的孩子,越有勇氣獨立面對挑戰。這也給了我更深的信心:擁抱我的孩子,絕對不會讓他們過度依賴,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有力量,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而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雖然語言能力足夠,卻有著太多生活與身體的變化,讓他們難以很簡單地表達出當下的情感需求。我的女兒已經比我高一個頭,生活起居都能自己打點,但她偶而又會回到兩三歲的狀態,需要比過去更多的擁抱與溫暖,讓她知道自己有個「城堡」隨時都能回去歇息取暖。

他們要面對的這些「重要人生階段」,有很多的挑戰是我們無法「幫」他們走過的,甚至,最好我們別插手太多,在旁邊看著,當個有點距離又隨時在旁的「監護人」就是了。「溫暖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把問題留給他們自己面對」,是我常常要提醒自己的。

別因為太想要「撥亂反正」,而用對他們不一定有幫助(或聽得進去)的建議「轟炸」他們。更別因為想當個「好媽媽」,或怕自己是個「壞媽媽」,所以就像是手持著「遙控器」般地想要控制他們的思想與行動。

「家庭」最大的作用,在於給予「心裡的力量」,至於許多人生各自要面對的挑戰與課題,就放手讓他們自己運用這些力量,長出「能力」來吧!

然而我非常清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這時候,就找個媽媽好友吐吐苦水,而且記得提醒她們:「就聽我叫一叫就好!」。當感受被理解了,被溫暖了,隔天早上起來我們又會是一條好漢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