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快時尚品牌通通撤出台灣,為何 Zara、Muji 就可以越開越大間?背後的嗆辣原因,身處台灣的你不可不知。

2016 年當 Forever 21 正式插旗台北東區時,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的排隊盛況,彷彿手上拎著黃底黑字的紙袋(配上蜂巢冰淇淋,有人還記得它嗎?),漫遊東區街頭、走起路來無風若有風。

三年後,Forever 21 正式在 3 月撤出台灣,對,台灣人一窩蜂的熱潮,最多也只能撐到三年。

想不到 2019 年 6 月,SPAO、MIXXO 這些韓國快時尚品牌也緊跟著熄燈,Super Junior 再見,少女時代再見,水漂漂的歐巴歐膩,我們還是在韓劇裡重逢比較實在。

說真格的,我老覺得台灣的 Forever 21、SPAO 跟 MIXXO,設計品質怎麼樣都比不上國外官網上提供的現貨(除了 Forever 21 最近推出的「奇多餅乾系列」,WTH?),儘管不斷打折、不斷上新品,每次昧著良心走到店裡晃個十分鐘,走出來時只覺得:「哇,冷氣滿涼的。」

為什麼這些快時尚品牌可以在國際上賣到供不應求,來到我們寶島台灣,卻只能面臨關門大吉的命運?我曾在爆料網站上讀到 SPAO 店員寫的一篇短文,當中提到品牌初進駐時,確實因為名人加持、話題效應,銷售算得上屢開紅盤,直到不知從何開始,採購開始將國外的「滯銷品」大量批入台灣、當作「新品」再次上架。

原來啊。

欸,我們台灣人低薪歸低薪,可是品味還是有、理智還是在的好嗎?

所以再帥的歐巴站台、也救不了醜到不行的滯銷品,消費者逐漸對品牌失去忠誠度,低迷的買氣無法抗衡地段的極高租金;除此之外,「抄襲風波」也鬼魅一般的緊咬著這些快時尚品牌不放,租約一到、報表上赤字一片,只好拍拍屁股關門走人。

你說,那麼為何同樣常被告抄襲的 Zara、同樣玩不出新把戲的無印良品,在台灣卻是屹立不搖、分店一間接著一間開?因為 Z 老大從來不請代言人高調宣傳,而是以「終端定價」奠基、轉過頭去調整生產線的總額成本,也就是說,Zara 知道他們的消費客群「願意負擔的最高價格」,然後再去整頓品牌內部的成本與供需,讓品牌不只收支平衡、更能順利海撈一筆。

延伸閱讀:只有 ZARA 跟 Camper!八個當地人超愛的西班牙品牌

然後另一位 Muji 老大?你自己看,哪個文青男孩、女孩用的不是他們家的透明鉛筆盒、穿的不是他們家的素色帆布鞋,儘管價格比其他「外表雷同」的競者產品略高一些?前社長松井忠三曾說,無印良品是一個「沒有品牌」的超級品牌。此話不假,手工設計、環保製程、簡約且高品質,這不正是現代人購物時最注重的幾個重大關鍵字?你不用「被知道」自己是個 Muji 粉,你只需要「知道怎麼生活」。

延伸閱讀:年節收納!3 招打造無印良品居家風格

總歸一句,快時尚品牌若是找不到核心價值,對我們這群喜新厭舊的難搞買家而言,海關前面左轉,我們先不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