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這麼一棟房子,從建造之前就注定要消失、還能讓各種人群和想法在裡面無所限制地大膽嘗試任何可能,那會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代表著『RECord、REConstruct、RECode (紀錄、重建、重新編碼)』的『REC』空間實驗室,就是這樣一棟打破任何疆界、把人與人間的互動搬上真實平台的創意空間。

 

重構自老屋的 REC ,原先人去樓空、幾近廢墟的狀態,似乎在宣示著屋內舊有的記憶也隨著昔日房客的搬離而被掏空,一位以外來者身分進入、不想強勢介入改寫老屋回憶的建築所學生,試著以開放、第三者的角度來記錄並重新妝點不同的記憶。於是,以『紀錄』為名的『REC』空間實驗室就這樣誕生了。

 

2011 年 8 月到 2012 年 8 月,一個空間、一個學生、三十場實驗、上千位觀眾與創作家的互動交鋒,在短短的一年中記錄下一個個豐富精彩的故事。這次 Womany 走向台南,希望帶你一同見證這場獨特的空間實驗。

 

溫暖舒適的午後,我們與 REC 創辦人 Samuel 陳維剛相約在咖啡店,看起來很酷、談吐間卻藏不住滿腹想法的他,舉止中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讓人不禁隨著他的言語走入他腦海中的故事空間。

 

 

 

 

跳脫框架,在主動中看見更多可能

 

「如果要做模型,不如就做個 1:1 的;想策展,就乾脆直接去創造一個空間!」

 

這場實驗的起源,是來自於 Samuel 就讀建築研究所期間的畢業專題構想,認為「建築,不應該只是紙上談兵!」的他,拋棄了傳統上以紙上藍圖、製作模型為專題的方式,希望更主動地創造一個『空間』,把腦中所有奇怪的想法直接實行出來。

 

「在傳統的學校體制與老師保護下學習,就像被侷限於圍牆之內,學生往往淪為在自己的環境中自得其樂。」因此,充滿想法的 Samuel 便想以更自主的方式,將學生身分拋開,直接把自己丟到外界環境中,去創造、去學習。

 

雖然心中已有要創造一個能策展『空間』的想法,但在構想誕生之初,整體輪廓其實還不是很清楚,抱持著「與其想太多、太深造成自己不敢做,不如直接順著內心憧憬去實行」的態度, Samuel 便開始去尋找合適的地點,而有些事,往往就是這麼奇妙,在一次偶然騎車經過一棟在路旁頹然待拆的老屋時,他沒想到的是,這棟房子在往後的一年中會與他共同記錄下這麼多美好的故事。

 

由於工程延宕,位於台南市健康路上的該棟老屋不用馬上兜售,年屆五十的房東阿姨在聽完 Samuel 大膽的提案後,即使還不是很了解眼前這個年輕人的理念,卻願意在房屋廢置的這段期間,延後房子拆除的時程,無償出借他一年,讓他利用這個空間直接去實行腦海中所有天馬行空的想法。

 

於是,以時間為限、空間為場域的 REC 空間實驗室就在 Samuel 的巧手下誕生了。用彈性、開放的狀態,讓多元的人群與想像在裡面碰撞出豐富精彩的火花。

 

 

 


蛻變中的老屋,將在 Samuel 的巧手下,幻化成以時間為題的空間實驗場。

 

 

從不斷拋問與辯駁中成長

 

「REC,只是試著向社會拋問題的一種方式!」談到當初成立 REC 的過程, Samuel 神色輕鬆地說,好像無論是打破傳統專題的形式、以學生身分自行籌資、或是成立如 REC 般的空間實驗室,一切都是這麼自然。

 

「社會上,要策辦一個展覽,通常主辦者不是某個單位、就是某領域的大人物,但是藝術,為什麼一定要是寡頭的?為什麼學生,就不能自己來策展?」對於  Samuel 來說,成立 REC 就像是不斷向外界丟問題,在社會相互辯駁的過程中,達到一種有機增長的方式。

 

然而,從沒有實際建造房子經驗的 Samuel ,在改造老屋成為貼近他想像中的 REC 空間實驗室之初,還是遇到了不少問題。除了要面對外界不斷的關切與質疑聲浪,也要試著吸收、消化自己內心的聲音,理出更明確的方向。而在看到不論是水電、水泥、園藝等各種師傅,一個個都比自己更有造房經驗,也讓他一方面學會虛心學習,一方面學著建立自信,嘗試用更對等的方式讓對方明白自己。

 

 

 

 

實驗,就是永遠無法被預期

 

扣除掉從構思到施工改造的前三個月, REC 在成立之初就被約定好是一個只會持續一年的計劃,但是時間上的限制,卻讓 Samuel 少了長期反而會有想打平支出的壓力,可以用更簡單、完全開放的態度去執行,將 REC 打造成一個非營利的彈性創作平台,讓創作者可以在此揮灑自己的創意,也讓觀眾能免費入內直接參與互動。

 

也因為時限的設定, Samuel 打破了以往建築亙久不變的框架,將 REC 塑造成一種『流動的空間』,以每個月為期,與設計、音樂、攝影、藝術等各種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裡面透過展覽、演講、音樂會等各種形式,來大玩一場場無設限的『實驗』。既然是實驗,就存在著變因,實驗的結果無論對於 Samuel 、創作者或觀眾而言都是未知。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各種實驗因子不斷在過程中碰撞、激盪出精彩多元的火花,在這裡,好像所有的界線都模糊,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可能。

 

而不僅是每個月間,連單獨的展覽與活動本身,都像是一種流動的實驗!比如 REC 曾和樂團阿飛西雅舉辦一場『不平行的空間展』,樂團成員分散在 REC 不同空間中同時進行表演,參與的觀眾無法一次觀看所有團員演出,只能在音樂進行中任意移動、觀察每一個團員,近距離地體驗真正構成音樂創作的每一部份。而在 REC 與畫家王略所舉辦的畫展中,畫家就直接將作畫場所搬到 REC 內,在觀眾面前,隨著畫家心情或畫、或不畫,也許當你幾分鐘後再看到同一幅畫作,便會發現畫作上產生了小變化,也讓每次來看展的人,都有不同的領略與驚奇。

 

 


REC × 阿飛西雅《不平行的空間展》,透過團員在不同的空間交錯演出,呈現「創作」本身,
音樂對於樂手本身,多半不像平常觀眾所看到的那樣。

 


藝術不是死的、展覽也不必然是靜態的。在 REC × 王略 《MOLO and Trolls》中,
畫家就直接在觀眾面前,一同見證藝術的誕生。

 

 

 

建築只是故事的場景,人才是主角

 

「雖然我做建築,但我不想談建築、不想談空間,因為建築只是個盒子,裡面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談話過程中,不難聽出 Samuel 對於人的重視,原本想聽他聊聊自己建築哲學的我們,卻發現我們的對話過程中,反而幾乎都在討論『人』。

 

曾去過 REC 空間實驗室的觀眾都會訝異地發現,身為空間創辦人的 Samuel ,在導覽時卻大多在介紹當期的展覽與活動,只有當觀眾主動問起,他才會特別談到建造 REC 的空間和建築構想。因為 Samuel 認為,「建築,是一種流動的狀態。」空間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僵化的,裡面的人是怎麼想的才是重點,不需要過度詮釋。

 

以電影製作來比喻,建築就像是故事的場景,而人,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只是搭好了電影的場景,觀眾們是演員,每一個演員都擁有自主發展權,能夠選擇性地和環境有所互動,人在空間裡交會互動所產生的故事,才是最重要且值得被記錄下的東西。「房子早已搭好,只是種容器,而容器,本來就是要被使用的。」

 

 

 

 

有結束,才有下一步

 

即使這是一場從誕生之初就在倒數消逝的時空實驗,但正如 REC 所代表的『記錄 (RECord) 』意涵一樣,過程中所記錄下來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

 

2012 年 8 月才剛結束一年期限的 REC ,在短短的一年內,在空間中記錄下了大大小小 30 場的實驗,面對計劃的結束, Samuel 雖然輕嚷著時間過得好快,卻悠然地說結束是種好事。

 

常受邀到各種場合分享創立 REC 故事的 Samuel ,認為只有告一段落,才能有下一步。「我不希望,REC 等於陳維剛。如果只是附著在 REC 之下,沒辦法揮掉它,就不會有進步。」 REC 對於 Samuel 而言,扮演著人生中的一個經驗,透過 REC ,他有所成長,但自己也必須能回應成長,不能始終講這件事。

 

「REC,只是在討論人跟人間的交流互動,試著去提問、挑戰僵滯的一種方式!這個概念,可以轉化成任何東西。」被問到未來會不會想把 REC 這種橫跨於時間、空間與人群間的實驗概念進一步延伸? Samuel 以他一如往常的輕鬆答到:「不知道。也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產生。但也說不定會去做更酷更好玩的事!反正,我還有接下來當兵的 11 個月去想下一步要怎麼走。」聞言,令我們不禁莞爾。

 

無論是以建築背景卻跳脫空間之外探討人群交流的本質,或是對於任何事情皆抱持著泰然開放的態度,也許,這,就是  Samuel 。打破一切的框架與設限,用他顛覆世界的想像與執行力,大玩一場沒有邊界的精彩人生。或許,這就是台灣特有的青春活力,我們的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其實創意無限、精采無窮,而我們,也可以對自己有更多的相信!

 

 

更多勇敢實踐理想的建築人

〉​〉實踐者:準建築師耕出友善農業新希望 阿碩

​〉​〉建築師:不甘平凡的建築人生 游邑

​〉​〉一毫米空間,與建築師-連皓延對談

 

文字:Womany 編輯部/ 陳子喬 Chelse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