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痛失孩子的母親遲遲不願意面對傷痛,也不願意把內心的脆弱顯現出來。如果你也覺得「脆弱」等於「虛弱」,等於讓別人有機會在自己的痛處上灑鹽,那麼你可能誤解了脆弱的真正意思。相較起撕開自己的傷疤,脆弱更像清晰地看清並承認自己的問題,是一種很有能力的表現。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是,為什麼說人際關係中「脆弱」是一種必要的存在。什麼是「保持脆弱」?為什麼要保持脆弱?你可能不知道,這是你拉近和別人的關係,以及提升別人眼裡你的吸引力的一個方法。

脆弱(Vulnerability)是什麼?

脆弱是當我們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風險、以及在需要情感投入時,容易感受到的情緒狀態 (Brown, 2006;Seltzer,2008)。與一些其它的情緒狀態不同(如幸福、恐懼等),人們不太容易長時間地讓自己感受到脆弱這種情緒本身。人們比較多在一瞬間感到脆弱,然後立刻轉化為由脆弱喚起的自我防禦。

這種防禦狀態會表現為其它的情緒狀態。而不同的人,在感到脆弱時表現出來的主要情緒狀態也有不同。我們在這裡提出兩種不同的類型(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情緒並不是非此即彼,我們只討論哪一種佔據更主要、更核心的位置):

第一種人,在感到脆弱之後,隨之體驗到的核心情緒狀態是恐懼,即對「被剝奪」、「被傷害」以及「被孤立」的恐懼。他們脆弱時,常有的想法是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害怕對方冷眼相待,害怕得不到肯定。比起「我是不是值得」,他們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有沒有人會來幫助我,愛我,或者哪怕只是安慰我」(Stosny, 2013)。

當他們感到脆弱時,他們會主動去尋求關係,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安慰,從而能化解自己的脆弱感。

第二種人,在感到脆弱之後感受到的核心情緒狀態是羞恥。即對自身價值的羞恥。他們不僅擔心別人幫不了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根本不值得別人的關心(Stosny, 2013)。

他們不會像第一種人那樣願意主動去索取。甚至坦然告白自己內心的想法都是非常困難的。當他們感到脆弱時,他們傾向於自我隔絕,不與他人發生聯繫。那些能夠提升他們對自身價值感的認同的事,才能化解他們脆弱感。

脆弱時表現為兩類不同情緒表現的人,某種程度上是「互補」的。容易感到恐懼的人,在必要的時候,他們情願接受那些可能讓人感到羞恥的事情以避免恐懼(例如放低姿態哀求);容易感到羞恥的人,則寧願擔驚受怕也不作出讓自己羞恥的行為(例如主動詢問對方對自己的感覺)(Stosny, 2013)。同時,二者又是「互斥」的,不容易互相理解。

無論是哪種人,脆弱都還會產生一個有趣的作用,讓我們把自己的脆弱當作別人的問題來感知——「投射」。例如,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個體因為「害怕自己的真心沒有好回報」而有所保留,卻常常責怪對方沒有坦誠相待。這就是把自己的脆弱投射於對方身上的一種表現。

我們為什麼需要保持「脆弱」?

在完全信任的人面前,我們可以毫不掩飾自己的恐懼或羞恥(儘管後者還是相對比較難)。但是,對於那些我們想要走近,卻還不信任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我們這樣冒險,在他們的面前仍然保持我們的「脆弱」呢?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告訴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

1. 保持「脆弱」的人更有吸引力

比起偽裝,人本能地更喜歡真實的事物,同時其實每個成年人內心都知道世界本就是混亂且不完美的(Seppala, 2014)。

生活中,那些保持脆弱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一個群體最受歡迎的幾個人之一。因為他們往往更放鬆,在人際間更隨和,也顯得更完整和真實。在這樣的人面前,其他人也會感到更小的壓力,不需要擔心「冒犯」,也不容易覺得「被評價」,這種真實會讓其他人更容易信任,也讓其他人有了空間和許可去同樣地保持脆弱。

推薦閱讀:誠實面對自己的脆弱,反而更強大

2. 保持脆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交往的關鍵

「脆弱」讓彼此可以更真誠的交流,並建立更深層的連結。為此,社會心理學家 Althur Aron(1997)做了一項研究,將互相不認識的人隨機兩兩組合,並根據給定問題進行 45 分鐘的你問我答。其中一組人得到了一些較為淺層次(shallow)的問題,例如:「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你喜歡的節日」等。而另一組人則得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包括:「愛在你生命中的角色」、「你上一次和別人分享的最難過的事是什麼?」等。

問題結束後,每一個組合中的雙方都需要對彼此的親密程度進行評分。結果發現,第二組人(回答更深層次問題的人)中的組合對於彼此親密程度評分比第一組人的更高。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第二組人的評分甚至比那些原本就是好朋友的人當中的 30% 對於親密程度的評分更高。更有趣的是,參與研究的第二組人當中,很多人在此項研究結束之後,成為了朋友,甚至戀人。

除此之外,Medical News Today(2012)的調查也發現,坦誠地互相交往,有利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善。同時,Brené Brown 在經過數千人的訪談之後也發現,保持脆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交往的關鍵(Seppala,2014)。 

3. 壓抑脆弱可能取得反效果

為了接近他人刻意地展現完美和強大往往會取得反效果(Seppala,2014)。

在 James Gross 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當我們刻意地隱藏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不真誠的一面時,對方是能夠感知到的。雖然他不一定會拆穿,但他們的生理反應——血壓上升,卻很誠實地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想法。這種生理反應也解釋了當我們在和虛偽的人相處時所產生的不舒服的感覺。

此外,被壓抑的脆弱並不會徹底消失,它可能轉化為其他的情緒表現,例如憤怒。在親密關係當中,那些不允許自己脆弱的人,在感到脆弱的時刻,會對那些令他們產生恐慌或羞恥的人表示憤怒(Seltzer, 2008)。而且這種脆弱時的表達常常是對人不對事的。這種憤怒會我們的關係長期陷入不和諧和衝突之中。


圖片|《解憂雜貨店》劇照

對脆弱的常見誤解

脆弱是人們正常、普遍的一種情緒狀態。但人們常常對脆弱有過多的誤解(Tartakovsky,2013),其中最常見的有:

誤解 1: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選擇不脆弱

脆弱不止存在於愛情裡,事實上脆弱無處不在。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包括工作關係中,都會有讓人脆弱的時刻;而即便不在人際關係中,僅僅由於自身的經歷和行為也會產生脆弱的感覺,例如獨自外出、嘗試有挑戰的任務等(Seppala, 2014)。可以說,脆弱感就是活著的一部分。

因此,脆弱並不是一種選擇。我們所能選擇的只有,當我們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時,是壓抑脆弱,還是正視脆弱。事實上,研究發現,能夠接納脆弱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反而更堅韌,也更容易修復自身(Brown, 2006)。

誤解 2:脆弱等於虛弱

很多人以為,允許自己脆弱,是一種虛弱的表現。其實不然(Seppala, 2014)。允許自己脆弱的人,是那些在新進入一個人群,願意主動笑著介紹自己、結識新朋友的人;是那些沒有十足把握,但願意接受挑戰、嘗試不曾做過的任務的人。

就好像清晰地看清並承認自己的問題,是一種很有能力的表現;允許自己脆弱是充滿勇氣的狀態,是一種很有力量的狀態。

推薦閱讀:你不需要總是堅強:五個面對脆弱的方法

誤解 3:不掩飾脆弱就意味著自曝其短

有些人認為,所謂「允許自己脆弱」就是在眾人面前公開自己的秘密,大談其談自己的痛苦。其實恰恰相反,脆弱是有邊界的(Seppala, 2014)。脆弱也是有程度的。成熟的方式是,你在不同的人面前,根據你們之間的邊界,讓自己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脆弱,循序漸進。那些我們願意在他面前毫不掩飾自己脆弱的人,都是已經贏得我們信任的人。否則,的確是你自己讓自己處在了更容易受傷的位置。

習慣了自我防備的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脆弱」?

在這裡我們給大家介紹自我肯定(self-validation)和自我寬慰(self-soothing)這兩種能夠幫助我們卸下防備的重要手段。

1. 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指我們不會因為失敗和錯誤而否定自己,也不讓行為的後果定義自我價值(Seltzer,2008)。要理解到,你是一個比你所做的事更大的整體,「you are more than your past mistakes」.

這種自我肯定並不是贊同我們所做的一切(再次強調接納和贊同的區別),也並不是鼓勵我們無視道德和良心,而是把「我」從我所遭遇的失敗的事中抽離開的一種方式。

我所做的事不再是我本身,而是我在面對當時的情境下的一個決定和選擇。當我們能把我們的失敗僅僅當作行為和事件來理解,我們就不再需要尋求藉口,也可以不用陷入永恆的自我否定中。 

2. 自我寬慰

當自己感到負面情緒時,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了xxx的情緒,是因為xxx。

鼓勵自己「表達情緒」(哪怕只是對自己表達)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的情緒。表達的過程就是我們對於「這種情緒產生的合理性」的認可,進而我們會重新獲得一種對自己情緒的掌控感。

3. 分享,但要注意由淺入深(Share, but start small)

當人們處在互相了解的階段時,真誠和過度自我暴露可能僅僅只是一線之隔。保持脆弱,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在一段感情的開始階段就毫無保留地向對方袒露所有。社會心理學家 Stan Trefer 的研究發現,逐步地與對方分享自我更有利於關係的發展(Self,2015)。

4. 展現不加「濾鏡」的真實人生(Go no-filter in real life)

在關係開始的初期,我們常常想要向對方展示一個完美的自己。但在不斷相處的過程中,那些真實的我們難免會暴露出來(Self,2015)。同時,維持完美形象,對於一段長期關係中的個體而言,是一件很容易讓人精疲力竭的事。 

如果你想要的是短期的愉悅,那麼經營完美的第一印象可能能幫你獲得你想要的,但如果你想要的是長期的伴侶,就要在生活裡展現真實的樣子。

保持脆弱,大有可能讓我們因此陷入窘境,甚至受到傷害。但它有利於我們獲得好的人際關係,也有利於我們人格的發展和成熟。保持脆弱還能讓一個人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取得更高的成就——這些人更願意不斷學習未知事物,接受更大的挑戰。

少年不怕。Let's live dangerou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