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給仍在糾結要如何回答親友問題的你:社交圈不只在職場上,而是在任何生活裡能夠接觸到的人之中。不妨跳脫與親戚的表層問候,把平常的職場社交技巧運用在此時吧!

嘿,一年一次的農曆新年就是現在了,除了要跟你說聲恭喜,也要跟你道個辛苦。也許你仍焦慮著如何面對親友關心、在婆家與娘家之間周旋、害怕遇到各種社交場合,但除了尷尬、反問、逃避以外,你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推薦閱讀:懶得再交新朋友?如何看待 25 歲後的社交焦慮

如果你正覺得隨著年紀增長,社交圈漸縮,生活穩定卻也沒有特別的樂趣。那麼「拓展社交圈」就是一個能讓平穩生活掀起一點漣漪的方法。當然,此處指的拓展社交圈並非毫無目的,抓到人就胡亂聊天,而是正值春節期間,身邊朋友都各自與家人相伴的時候,感到無趣的你除了追劇滑手機以外,還能做的一個有趣行動。


日劇《家族的形式》劇照

擴大社交圈,將無聊變有趣

社會心理學家 Tanya Menon 曾在一場 TED talk 中提到擴展社交圈的三個方法,分別是:

運用更多不完美的社交搜索引擎(Use a more imperfect social search engine)

「不完美的」社交搜尋引擎指的是「跳脫我們習慣的生活模式」,如果你經常在春節期間睡到自然醒、醒來滑手機追劇、熬夜玩桌遊。如此循環下來,你能夠在春節期間最接近的族群就是和自己相仿的表兄弟姐妹、鄰居好友等。

但倘若刻意讓自己跳脫習慣,刻意早起吃早餐、和爸媽一起採買年貨、參加家庭聚會不再沈默,主動攀談,接觸到許久未聯絡的親友,不僅是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也讓他們更了解你,那就達成了拓展社交圈的第一步——走平常不會走的路。

勇敢地將自己投身於社交過程裡(Be courageous in traveling your social universe)

當我們突破第一步,出現在平常鮮少出席的親友聚會中,難免感到些許不自在,我們可能下意識地認為親友與自己聊不來或認為親友比自己能力強而不敢上前交談,這樣的預期心理也阻礙了我們希望擴展社交圈的目標。

不自在、害怕的原因,可以歸咎為這是我們內心揮之不去的安全感和爭強好勝的心理。若從前沒有主動開啟過話題,突然化被動為主動,我們當然害怕對方不習慣。另一方面,若對方是能力、個性比自己強勢許多的人,我們也不願意被視為弱者。

在這種越是害怕、越是害羞的時刻,就越要正面迎接,甚至主動開啟話題。讓對方有一個能夠更認識自己的機會,畢竟「主動」是最容易釋出善意的行為,也能讓對方自然地理解自己的心意。

將對方視為夥伴而非人際資源(Reach out to people as partners rather than resources)

雖然是抱持著「希望擴大社交圈」的起心動念,我們才開始與親友產生多元互動,但仍要記得,社交關係本來就不是交易行為,無法用「一定會有收穫」的心態面對。

將對方視為可以更親密的親友、人生的朋友,如此無特殊目的的社交模式,才能逐漸擴大,走得越來越遠。回想起那些你本來就很要好的朋友們,不也是無任何設想的相遇、相知,才能走到現在嗎?


圖片|來源

社交圈,是一種傳遞自己信念的管道

希望拓展社交圈的人,無非是希望能夠透過他人的眼睛,更加理解社會與世界,那些自己碰不到的角落以及尚未經歷的生活。因此不該把拓展社交圈的範圍規範在職場上,任何生活裡能夠接觸到的人,都是社交圈的一環。當然,親友也是你能夠拓展社交、開展眼界的媒介。

透過社交,我們能將自己的信念傳遞給他人,在理解他人的同時,也讓他人有機會能理解自己。雖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但能夠遇見有著相似價值觀的知心,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推薦閱讀:別再輕易跨出舒適圈!專精「能力圈」讓你活得更像自己

再說個故事,依稀記得在去年底公投以前,我鮮少和親戚談及自己對於婚姻平權的看法,但透過社群媒體,他們大約知道我相信性別平等、支持婚姻平權,大約。

在投票前夕,我回到南部老家,和其他也同樣返鄉投票的親戚坐在客廳裡,突然談起對公投的看法。我試著不激動、再平穩不過地闡述自己堅信的立場,雖然不知道親戚心裡的想法,但當下也覺得,無論如何我對得起自己,也為自己與所愛的人奮力過了。

隔日,在艷陽下的排隊隊伍裡,一個親戚轉頭問我:「你要投幾號?我要跟你一樣。」

今年春節,試著拓展社交範圍,好好地與親友談心聊天吧,或許那位你以為沒有共同話題的親友,會成為忘年之交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