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性侵案件發生在相對保守的教育體系,我們該如何挺身而出,防止悲劇發生?

撰寫《沉默的島嶼》之初,內心不時有著這樣的拉扯。這四起背景互異(分布於都會及偏鄉)、手法有別(誘姦、強迫性交及宗教騙色,且受害學生有男有女)的案件,涉及的是向來難以啟齒的性侵,又是發生在相對保守的教育體系,記錄事件始末肯定是吃力不討好、處處是地雷的苦差事,令人精疲力盡。出版這樣的作品有什麼意義?讀者真能體會當事人(受害者、家屬、援助者)的痛苦?或者只是加深了對既有體制的無力感?

推薦閱讀:《幽黯國度》陳昭如專訪:慾望不髒,慾望其實很痛

如果我可以假裝若無其事,對當事人的自白無動於衷,一切就結束了。可是,我做不到。尤其當我深刻感受到,他們最深的痛苦未必是來自受害本身,而是外界的漠視與否定;他們最大的打擊,是看到人性不該看到的那一面,讓「信任」兩個字變得遙不可及⋯⋯面臨背叛、沮喪與憤怒的他們是在身心承受的壓力達到極限,才不得不向外求助,但旁觀者往往卻退縮了,沉默了,假裝若無其事地轉身離開。

他們被迫噤聲,並不是無法開口,而是環境讓他們開不了口。

經歷了漫長的訴訟過程、多方的撤訴壓力與周遭的異樣眼光,他們依舊勇敢地說出來,期待自己的現身說法能阻止不幸繼續發生,幾經思考,我刻意不以激越的文字挑動感傷的情緒,也不試圖援引任何理論學說與其他案例,只是忠實敘述他們沉靜求生的歷程。事實上,只要簡單描繪案情原委,整體社會的輕忽默視、官僚體制的官官相護,真相的崩壞瓦解便已無所遁形。

教育改革從來不是把老師當敵人,而是試圖挑戰他們背後的價值觀。我一直深信,唯有更多人明白為何校園性侵事件層出不窮,瞭解涉案孩子及家長的處境,進而理解現行制度下教育者的困難,才是對受害者最有力的支持,也才是扼止悲劇重演的契機。

推薦閱讀:為什麼性侵受害者無法反抗?這個世界正在告訴女人:你被性侵,你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