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一個好構想、一個好創新,進到了台灣總會經歷三大階段:「歪掉、臭掉、與爛掉」。「歪掉」是說這個好構想一進到台灣,就被大部分人錯誤地解讀,原本的想法被扭曲;「臭掉」是說這個已經歪掉的構想開始被污名化,大家開始對這個構想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充滿疑慮;最後一個「爛掉」的階段,大家開始唾棄這個構想,最後覺得這個構想只是一個浪費社會資源的錯誤決策,或者只是一個漂亮的口號。

 

「雲端運算」現在在台灣的情勢,在我看來,已經開始進入「臭掉」的階段。

 

國外是「軟體廠商」發展雲端運算;台灣卻是「硬體廠商」喊雲端喊得聲嘶力竭!?

 

稍微聊解過雲端運算歷史的人,都會很容易發現到,雲端運算是從軟體公司發展出來的,兩家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就是Google和Amazon。Google因為發展搜尋的核心業務,大量建置資料中心,一步一步擴充自己的運算資源,輔以強大的軟體,最後變成雲端運算的代表。Amazon一開始以電子商務起家,也是一步一步慢慢做大,開始有了自己的資料中心,接著為了讓運算資源的利用率 (utilization) 更高,開始建置自己的雲端服務,把運算資源用「租用」的方式釋出,發展出新的營利模式。兩家公司都是從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起家,先把自己核心的網路和軟體服務做好,之後才往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和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發展,提供真正的雲端服務。

 

回頭來看,台灣雲端運算發展軌跡就顯得非常詭異,居然都是從硬體廠商開始喊雲端運算,結果現在「雲端運算」一詞和「資料中心」被劃上等號,完全就是扭曲了原本雲端運算的意義,這就是文章一開頭提到的「歪掉」:雲端運算雖然從資料中心發展出來,但是不代表蓋了一大堆資料中心,就等於是發展了雲端運算。觀察Google和Amazon 兩家公司的發展軌跡,兩家公司都是先有大受歡迎的網路服務,然後逐漸擴充自己的運算資源,最後再把運算資源用公開的方式釋出,一方面讓自己的運算資源利用率更高,一方面嘉惠其他小型的網路業者,可以用便宜的費用租用運算資源,馬上開始打造自己的新創服務。

 

各位發現重點在哪裡了嗎?是的,重點在於「規模經濟」,Google和Amazon都是從自己各自的核心服務出發,等到自己的基礎設施發展到夠龐大的規模之後,才開始把自己的運算資源釋出,所以兩家都可以用很低的價錢提供雲端租賃的服務。因此,在跨入雲端運算之前,兩家公司已經有很好的軟體和獲利基礎,自然而然就會更進一步,發展出下一個世代的網路business model:雲端運算。

 

至於台灣則變成邯鄲學步,因為我們軟體業較弱、又沒有強大的網路產業鏈,沒人玩得起雲端運算。結果只好國內有錢的硬體廠商強出頭,想要跟上國外的潮流,開始蓋機房,想盡辦法把所有服務都跟雲端扯上關係。完全忘了雲端運算是應該由軟體廠商發展出來、要充分發揮規模經濟的一個東西。

 

 

一朵一朵小雲,成不了氣候

 

 

前面既然提到,Google和Amazon都是因為規模經濟的效應,才有辦法提供真正實用且收費低廉、具有價格競爭力的雲端服務。反觀現在台灣許多廠商各自為陣,各家業者都想要搞自己的雲端,甚至於政治人物,也到處亂喊什麼每個縣市都要一朵雲。這不僅僅反應出這些人對於雲端運算的瞭解不夠,最後留下來的成果,也無法與那些擁有規模經濟的國際大廠競爭,搬出來的服務也會因為費用高昂而沒什麼人要用,機房最後變成「數位蚊子館」。

 

重點就是在於「規模經濟」,台灣的電信業者和硬體廠看到雲端運算的典範轉移,就想要用「複製」的方式打造出「雲」,結果在根本上忽略了這些「雲」是國外網路產業持續演進、自然發展出來的「雲」,而不是複製出來的「人造雲」,兩者落差極大。大家都在搞自己的雲端,台灣規模經濟就出不來。

 

會架網站、寫寫網頁,就是雲端!?

 

國內現在濫用「雲端」一詞已經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只要有網站的餐廳、有網站的補習班、有網站的房仲業者,全部都跟雲端有關,連走在街上不時都會看到「雲端」出現在商家的招牌上面,變成全民拼雲端的詭異現象,大家都想要從「雲端」裡面揩點油。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台灣的雲端運算已經進入「臭掉」的第二階段:因為一開始就「歪掉」的關係,台灣很多人至今不知道雲端運算是什麼鬼東西,人云亦云:「反正只要上網就是雲端啦!」。結果「雲端」一詞,已經完全失去原本的意義,大家也已經都聽到麻木了。一些本質上的東西,大家反而再也沒有著墨。

 

 

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網路產業既然是發展雲端的前提,那麼為什麼台灣網路產業始終作不起來?為什麼沒有創造出一個強大的網路產業鏈,形成一個良性的產業循環?說到最後,還是「頻寬」的問題,台灣的頻寬環境非常畸形,各大電信業者對中小企業收取高昂的頻寬費用,造成台灣的網路軟體產業無法做大、無法創新:只要你的網站流量稍微大一點,你的頻寬費用就立刻準備讓你關門大吉了。在你獲利之前,電信業者對你收取的頻寬費用,就把你的資金給搾乾了。

 

那麼「無名小站」為什麼做得起來?最後被Yahoo!買走?因為無名小站從一開始就在交大使用免費的學術網路頻寬,一毛頻寬費都不用出,如果無名小站一開始就是放在某電信業者的機房裡面,那無名小站早就倒掉了。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小企業頻寬費用的問題在台灣還是存在,這就是一直以來台灣網路產業最悲慘的事實,但是我們始終沒有看到任何產官學界的人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

 

筆者為了解決公司的頻寬問題,曾經四處拜訪電信業者,洽談頻寬事宜,結果發現各家電信業者不僅報價落差極大,而且平均起來的費用,竟然是美國頻寬租賃費用的12倍以上!在洽談過程中,有一位電信業者竟然還反問筆者:「你為什麼不用我們雲端的虛擬主機,而要繼續用 co-location?」人微言輕的我沒有回答他的是:「Amazon 提供的雲端虛擬主機,費用是你們的十分之一。用你們的雲端主機,我真的用不下去。」

 

筆者認識的許多網路新創公司,一開始就選擇把自己的服務放到 Amazon 提供的 EC2 雲端服務上面,而且這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大家現在都不想把服務擺在台灣的機房裡面。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台灣的頻寬和雲端服務費用高昂,中小型的網路公司根本負擔不起,導致大家拼命把自己的網路服務架設在國外,也許服務的速度會因此慢了一點點,但是至少可以避免一開始就被台灣的電信業者吸乾。

 

最近 NCC 和張善政委員拼了命要逼中華電信把民眾上網費用降價,這些政策對於一般民眾雖然是利多,但是已經有點淪為民粹的操作,因為民眾上網費用現在已經跟先進國家接近,差距逐漸縮小。現在最嚴重的問題「中小企業的頻寬租用費用」,才是真正阻礙台灣網路產業發展的毒瘤。

 

依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民眾的上網速度增加了、費用也很便宜了,但是用的卻永遠都是國外的網路服務!國內的網路業者還是因為租用頻寬費用高昂的關係、沒辦法發展台灣自己好用的網路服務,民眾自然只能使用國外的服務,把錢雙手奉上給國外的公司;另一方面,台灣網路業者也因為負擔不起國內的頻寬費用,選擇把自己的服務架設在國外大廠提供的雲,結果還是把錢送給國外的雲端業者。如此一來,無論是台灣的網路業者或是台灣的使用者,大家都把錢拿給國外的廠商,那台灣政府這麼辛苦地建設頻寬基礎設施,到底是為了什麼?為國外廠商造橋鋪路,結果國內的業者連一點好處都沒有享受到,錢全部流到國外的廠商手裡。台灣人難道不會覺得心酸嗎?

 

 

解決的方法是什麼?

 

既然所謂的雲端產業,根基乃是台灣的網路產業,那麼網路產業一日沒有蓬勃發展,台灣所有的機房都只是拿來養蚊子,變成本末倒置的悲慘狀況,也就是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爛掉」階段,政府應該趕快思考如何打造一個獎勵網路新創事業的環境,讓台灣的網路創新應用不僅可以在台灣本島蓬勃發展,也有邁向國際市場的規模和能力。這一切一切的前提,就在於政府提供網路新創業者,一個友善的頻寬環境。

 

政府最近拼了命在發展所謂的「App園區」,但是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在於不合理的頻寬費用、讓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辦法做大,政府想要發展軟體產業、想要發展App產業都好,這個根本的「中小企業頻寬費用問題」沒有解決,台灣永遠不會出現大型的網路軟體公司可以進一步帶動雲端運算的發展。當政府在打造這些軟體園區、App園區的時候,請提供一個頻寬費用低廉、甚至免費的創業環境,不要讓新創業者才剛剛起步,就立刻要面臨頻寬費用高昂的問題。政府應該立刻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再隨著雲端的口號起舞,跟著硬體廠商去做一些捨本逐末拼命蓋機房的事情。

 

台灣要趕快跳脫這樣的「雲端困境」,不然雲端運算又會成為一波我們始終跟不上的科技趨勢。再這樣子搞下去,台灣的網路業者和產業真的都要一起升天、名符其實地上雲端了。台灣雲端運算進入徹底「爛掉」的階段,更是指日可待。

 

 

關心趨勢,少走冤枉路

〉〉流行與科技:2012年值得期待的3大趨勢

〉〉10個科技改變時尚的未來新趨勢

〉〉你的「九個東西」是什麼?

 

 

本文轉載自 MM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