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至今仍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媽媽的遙控器》編劇寫愛的練習與成長,願我們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文|《媽媽的遙控器》編劇 蔣友竹

高中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同學得了癌症,從此晚自習不再有他的身影,雖然跟他不是很熟,那是我第一次對升學制度開始感到困惑:

如果我的人生從此停在這裡,聯考前的一百多天。那我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所以故事中的小嵐,她家裡的教育方式,確實是我心嚮往的世界。在我心裡,學習應該是很快樂的事,但一直要到研究所,我才體會到這一點。

「學習並不等於學測。」危險心靈裡面,沈偉是這麼說的。

但這件事情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很難,對於大部分的家長來說,更難,畢竟他們都是這麼過來的,而讓自己的孩子和別人走向不同的道路,很需要勇氣。

年過三十以後,發現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幾乎是從街頭走到街尾就可以想像完的事。於是開始理解,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開始把期待寄託在孩子身上,並希望有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因為無法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於是把壓力轉而施加在孩子身上,越掐越緊,越掐越緊。

這是「遙控器」一開始的發想,關於紀媽媽。


圖|《媽媽的遙控器》電影海報

但其實,大部分的大人們,早已經忘記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同樣會粗心、同樣犯錯、同樣說話不經大腦、同樣做事不顧後果⋯⋯。用四五十歲的智慧去評斷國、高中生的為人處世,本身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但是,反過來說,我們也常常忘記,大人們,有時候也是還來不及長大的孩子。就好比說成為家長這件事,本身需要學習的過程,而這個社會的道德觀建立在:母愛是天生、父愛是天生,好像所有事情都是與生俱來。

延伸閱讀:成長不是變成大人,而是認識你自己

愛,是與生俱來?只是真的是這樣嗎?

愛是控制?愛是為你好?愛是縱容?愛是尊重?愛是包容?老實說,我沒有答案。

所以這個故事,不只是為那些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書寫,更是為了長大以後,仍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成年人書寫。

也許經由這段旅程,我們能夠回頭去想,愛是什麼?

推薦你看:【大人的童話】直視你的疼痛,愛你的難題

這樣就好。

最後,紀培偉、程芳嵐,我想跟你們說⋯⋯小時候,未來總是在遠方。長大以後,你會發現,未來在每一個當下。

電影《客途秋恨》裡頭那對糾結一輩子的母女,女兒一直要到長大才發現,原來媽媽是日本人,原來小時候媽媽的寡言,總是躲在房裡吃東西,難相處,其實是因為語言不通。兩人花了三十幾年才終於和對方和解。三十幾年有多長?


圖|《客途秋恨》電影海報

幾乎可以說是半輩子的事吧。

對於那部電影印象深刻,於是親子關係裡最幽微的細節,一直是吸引我的課題。

所以當接受公視的委託,要改編吳曉樂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其實很興奮,但又很不確定。畢竟這樣幽暗的東西,誰會想看?或者更準確來說,誰會敢看?

我想到多年以前接手的一個案子,受訪人歷經先生外遇,房子被抵押,欠債累累,一時有了尋短的念頭,到有一天,她在醫院做志工,她看到一個自殺未遂的病人成了植物人,家人在一旁照料,她因此改變心意,她不想要她的家人這麼辛苦,她不忍心。那一天,她領悟到的是,死亡,其實是對生者的折磨。

推薦你看:自殺者遺族:被留下來的人,該如何活下去?

只是當我將這段經歷寫進劇本的時候,業主卻有了避諱:這個世界需要正向能量,寫自殺橋段很像在鼓勵自殺,這樣不大好。只是,書寫自殺真的是在鼓勵自殺嗎?還是可以讓有這樣念頭的人,也許在碰到這樣的狀況,會知道如何開解?

陽光和陰影應該是一體兩面的事。痛苦的事情、陰暗的角落一直都在,不去訴說,不代表它不存在。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它。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在書寫小偉和小嵐之間的關係我是這麼寫的:「小嵐是他童年黑暗裡的一道光,也只有見識過那道光,你才能夠說,黑暗是什麼。」反過來思考,當不描述陰影,正向能量、陽光什麼的,都是一戳就破的東西。

同場加映:【治癒日記】正面能量讓你不敢面對自己的黑暗

所以這一系列的故事對我而言,其實是關於愛的練習題。在生命的某些時刻,有時候就是必須走到最黑暗的角落,才能夠感受到那一絲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