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迷人來稿。作者彩虹叩問祖譜內的性別歧視:若以前的族譜不把女性納入,那何不來寫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族譜?

文|彩虹

清明時節,從爸爸手中拿到四叔公寫的族譜翻印。兩張 A3 大小的紙,記載著近代十八世的家族人物,四叔公所記載的方式,類似於寶塔式:每個世代的人名,像寶塔一樣由上而下排列,眼睛掃過十八世代的人名後,不禁讓我疑惑:這不是族譜嗎?為什麼沒有記載家族中的女人啊?

他們說:「以前的人族譜沒有在寫女生的」。但是,真的沒有嗎?

後來,我輾轉找到堂伯掃描老舊族譜的電子檔,老舊族譜的記載方式是採用歐陽脩所創立的橫行體:五世一表,由右向左橫行。除此之外,也詳細記載第一世到第十一世祖先的生卒年月日與葬地,雖然每個世代的資料完整度有所差異,但有幾點特別的發現想跟大家分享。

推薦閱讀:性別歧視存不存在? Google 搜尋引擎告訴你


圖片|來源

一、以前的配偶只記載姓氏?但我在 17 世紀發現有記載完整姓名的的配偶

根據族譜所記載的生卒年的資料,我們家族最早有被寫名字的女祖先是崇禎、康熙年間的人,也就是西元 17、18 世紀左右的人,或許有人會覺得只是名字跟姓氏,沒什麼差別,但是我認為記載完整的名字是一種尊重,男性祖先的姓名都被完整記載,沒有理由女性祖先就只能被記載姓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7 世紀以前的配偶雖然只記載姓氏,但其中有關於某個女祖先特別的文字敘述,大意是:男祖先早逝,女祖先辛苦持家撫養小孩成人。確實,這些嫁到夫家的女子,或許姓氏不同,但是他們為丈夫家族的付出,不會亞於丈夫,如果他們願意,將他們的姓名完整記錄於族譜是可行的事啊!

後來,康熙至乾隆年間的配偶名字記載方式改變了!配偶有記載姓名,但是名字只取一字,並以娘做結尾,舉例來說:墾娘、註娘、刊娘等等。此時絕大多數的配偶和男祖先一樣,生卒年月日也都有被完整記載,甚至有些也會寫到他是出自哪裡的人。

二、誰說族譜沒在寫女兒的?早在乾隆末年期間就有

長輩說:「以前的人族譜只寫兒子,不能寫女兒」,真的不能嗎?真的沒有人寫嗎?我在家族老舊族譜中找到,乾隆年間就有把女兒的名字寫進,時間大約是 18 世紀末。

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看到四叔公所記載的那個寶塔式的族譜版本,上面完全沒有寫進女兒姓名,我用任性的口吻跟爸爸說:「為什麼上面沒有我的名字,我要把自己寫進去」,寫完自己的名字後就開始想:為什麼沒有姑姑、堂姑和堂姐妹的名字?也沒有媽媽、伯母和嬸嬸的名字,有人說以前的人族譜沒在寫女兒的,但事實上我從老舊族譜上看到以前乾隆年間就有人在寫,可是現在呢?現在的人會把女兒寫進族譜嗎?

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族譜,不該有任何一個性別被排除在外。

所以,我開始改寫家中的族譜,我想寫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族譜。


圖片來源|Pexels

我在網路上找到了「數位化族譜」的軟體,操作簡單方便。在這個軟體裡,我可以自由點選「新增配偶」、「新增兒子」、「新增女兒」的按鍵,可以打上名字跟生卒年,於是我把家族的老舊族譜和四叔公的族譜,兩個版本綜合數位化後,開始把我所知道的家族女性一一寫進族譜中,像是姑姑、堂姐妹、伯母、嬸嬸、堂嫂等人,還有媽媽跟自己都寫進去了!如果我們希望傳給下一代的族譜是性別平等的,那我們可以改變撰寫族譜的方式,未來記載下一代時,不論他的性別是什麼,都是我們家族的一部分,所以我也都會把他寫進族譜中。

推薦閱讀:【一個人的派對】歧視女性的,從不只有男人

常聽到許多關於女性的傳統觀念,除了「女性不能寫進族譜」外,還有「出嫁時女方家要潑水、新娘要丟紙扇、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或是「親人過世時,只有男生可以執幡跟主祭」,還有「男生才能傳宗接代,所以生男生比較好」等等,這些習俗與觀念有許多令人存疑的地方,我們可以尊重傳統習俗的存在,但是性別不平等的觀念應該被改變,而那個改變的關鍵在於你我,如果說那些不平等的傳統觀念是一個個老舊的鎖,那就讓我們成為開啟那些鎖的鑰匙,讓更多人走向性別平等的道路。

希望有一天,不會再聽到「以前的人族譜沒在寫女性」,而是聽到大家用稀鬆平常的口氣說出「現在的人族譜都有寫女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