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盛讚 20 世紀最傑出的成就,舞蹈家露辛達.柴爾茲用靜默而精準的風格,舞出身體的可能。 

十年的進程之中,只有極少數的,真正能夠具有突破性,為我們定義全新觀看與感受的形式,並且清楚歸結為現在的未來經典之作。

那個作品就是《舞》。── 華盛頓郵報

反叛的揭起:舞蹈身體之所有可能

露辛達.柴爾茲(Lucinda Childs)對於臺灣觀眾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名字。然而若說到她曾為美國著名的傑德森教堂(Judson Church)舞蹈編創工作坊的其中一員,便可知露辛達.柴爾茲與我們熟知的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等,都是以其青春熱血不斷挑戰衝撞出身體各種可能性,而開拓出美國後現代舞蹈運動的關鍵人物。

美國 1960 年代風起雲湧的人文思潮之中,醞釀出對當時主流美國現代舞的挑戰—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從脫下舞鞋尋求赤足奔跑之自由的鄧肯開始揭示「反叛」芭蕾開始,美國現代舞卻也漸趨保守地發展成以舞蹈表達強烈情感與宏大敘事的流派。於是,「後現代舞蹈」實驗者高舉著「No Manifesto」(反對宣言)為理念,揭示著她們要以猛烈刪去法,用力撥除過去層層緊緊綁縛在「舞蹈」上的枷鎖,搞一場翻天覆地的叛變。從「舞蹈可以不是什麼?」開始,不要為表演不要管觀眾不要技巧不要求好看⋯⋯等的連說「不不不!」,企圖釋放舞蹈,也宣誓永不走回頭路。

推薦閱讀:我是許芳宜,舞蹈就是我的生命態度

露辛達.柴爾茲與她的後現代舞蹈夥伴們,從各自選定的不同概念去進行身體的批判實驗。尖銳固執地不斷詢問:「舞蹈到底是什麼!?」,勇於力抗當時主流美學,深入「舞蹈」核心本質。柴爾茲在實驗期間發表數支以生活物品或動作發想的「概念性舞蹈(conceptual dance)」作品,但同時她卻也掙扎於過往舞蹈概念與習性。困惑未解的她,在 1960 年代末期暫離舞蹈圈潛伏數年,同時大量閱讀舞蹈文史書籍,持續思索對舞蹈的不斷探問。
最終,她開拓出專屬於露辛達.柴爾茲的後現代反叛之路。

身體的不變與變:講求精準空間的柴爾茲風格

1973 年復出成立自己的舞團,決定從身體動作與空間與空間的對應邏輯想法深入實驗,聚焦於舞蹈本身的「形式」(form)之美。柴爾茲編舞手札上總是畫得滿滿的空間圖路徑點與標示距離,並運用數字與計算去組合動作的次數、連接與變化方式等,

她説:「即使當我在靜默中舞蹈,我仍然認為我的編創是音樂性的,因為它涉及時間點、語句與節奏般的精準。」

舞蹈本身如同在時空樂譜中躍動的音樂曲式般,如同音符般,舞者與動作之間,舞者與舞者之間、舞者與空間之間充滿著各種聚散變化的動態旋律。此種讓舞蹈形式本身即充滿音樂動律的特點,讓柴爾茲 1976 年參與由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執導的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編導大受好評,這場製作不僅開啟她與極簡主義(Minimalism)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合作,也預示她 1980 年代以後在歐洲常擔任歌劇的舞蹈編導之路。

柴爾茲認為她們這個世代持續捍衛的,是舞蹈本身就是個美麗的形式,是抽象形式也是人類普同的動態經驗。

她的舞者曾分享,跳柴爾茲的舞作時,除了盡力舞蹈外,完全無法投注任何額外的想像或情緒,因為無論排練過多少次,身體與腦袋都必須完整存在於當下,專心想著、做著、記憶著身體的轉向或要動作的反複次數。柴爾茲給舞者的挑戰,也彰顯舞蹈是一門頭腦與身體需合作的藝術。舞者必須在絕對理性的高度身心專注中,才能精準執行出柴爾茲精心設計規劃的,在一個個未能察覺些微變化的動作中,舞動著累積出相當複雜的空間路徑與幾何動律。

推薦閱讀:舞蹈的革命家!碧娜・鮑許:只要心有渴望,人人都能跳舞

簡單的不簡單:極簡主義中的時空極限

1979 年的《舞》(Dance)是露辛達.柴爾茲舞蹈編創實驗的集大成經典作,也是集結極簡主義音樂家菲利普・格拉斯以及視覺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首度跨界合作。舞蹈、音樂、視覺這三軌,看似併行,卻彷彿互不相關的在自己的軌道展現各自形式的累積與運行,在偶然時機點上彷彿互相呼應。觀者能感受到三位藝術家跨界合作中偶發的藝術「靈光」,此舞成為劃時代的極簡主義經典作品,並引發後續跨界合作的風潮。

《舞》對於當時紐約觀眾和柴爾茲舞蹈生涯都是一個震撼性的轉折,觀眾的評價兩極且強烈,因這是柴爾茲重新回到劇院舞臺的第一個整晚作品。熱愛其先前作品的觀眾可能覺得她背離後現代舞蹈的人人平等理念;主流劇院觀眾則可能覺得這宛若一場後現代實驗性舞蹈的古老儀式而顯得不耐;然而,充滿著對舞蹈這個美麗形式的信心,以及驚艷於與音樂視覺藝術家激盪出的想法,柴爾茲堅定地以《舞》舞動出她的後現代舞蹈理念,終為經典。

柴爾茲表示「Dance 是一個不是題目的題目(Dance is “a not-title title.)」,她在這個作品中想達成的,是比過往「舞蹈」範疇還要大的概念。

在身體與空間上,舞者們運用看似非常基本簡單的流動動作,或走、或跳、或在躍動之中轉換方向,以一種彷彿自身動作誘發的律動節奏,在(不可見的)舞臺空間網格(grid)中移動出幾何軌跡,深化了身體空間的 3D 立體感。在身體與時間上,她用仿若回憶反覆的舞句去記錄時間,投影舞蹈影像和現場舞者舞動的疊影再現,揭示出舞動當下即逝,卻在記憶中刻劃痕跡,如今更在影像中留存殘影,挑動的其實是對舞蹈當下性的覺知。

「創作豐富的露辛達‧柴爾茲如同一件優雅的黑色晚禮服,絕不退出時代潮流。」—紐約時報

柴爾茲之舞,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帶領著觀眾在極簡之中跳著舞超越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