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讓我們翻轉傳統思維,從除夕不回男方家的思考開始,一起建構更平等、自主的過節方式。

「除夕不回男方家・核心家庭快樂趴」,是親子共學性別研究社從 2015 年時開始的臉書虛擬活動,這個呼籲大家考慮「非典型」的農曆過節,發起是一群多數還是異性戀伴侶家庭的女性,用來對抗父權壓迫的初想。每年,都希望可以藉由這個活動的提醒和延伸討論,能促成越來越多人採取更多元的過節方式,而不是非得只有一種因循傳統家父長維權脈絡的承襲。


圖片|來源

台灣現狀文化裡,除了異性戀伴侶家庭,每種不同性別族群個體,都仍要面對「性別依舊不夠平等結構」中的各類差別待遇,於是,不願符膺性別刻板責任義務(例如:媳婦灑掃煮洗、兒婿陪笑風生)的人提到過年,就想到被「傳統習俗」掐住的窒息感。其實,不只是逢年過節,許多日常生活中就希望破除性別刻板責任義務的個人,都仿佛過得忐忑,只是制度裡一年一度的年節假期,扣上圓滿團聚的和諧大帽,更是把「做自己」的希冀,壓縮得一點不剩。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最恐怖的工作是做人媳婦?已婚婦女搶春節排班


圖片|來源

雖然越來越多「異性戀伴侶家庭」,開始希望自行決定要或不要到誰的原生家庭一起過節、或所有人原生家庭都湊在一起、或乾脆出國不被國內抬高價格剝皮、或哪都不去只專注在自己核心家庭的黃金相處時光,但是,其所擁有可以開放討論的空間維度,比起所謂「非異性戀伴侶家庭」,還是要來得缺乏彈性和民主。就如同家事分責攤工,非異性戀伴侶家庭,就是比較能依照專長能力或喜好來調整。

沒有什麼硬底論述,只是就生活圈中,想到許多異性戀已婚女性、已不願享用父權紅利的非典男性、同性戀單身、單親家庭、跨性別者或多元成家等生命選擇的朋友,一到春節放假,就開始倍感焦慮。於是,重點要邀請各顆腦袋,就「除夕不回男方家・核心家庭快樂趴」的角度延伸,思考以下幾個面向:

1、每一個核心家庭,都要能擁有農曆年假如何渡過之自主權,尤其是有兒童成員,應以兒童成員之最大福祉權益,來考量及安排渡過之地點及共渡人選。

2、無成立核心家庭之個體,更要能擁有農曆年假如何渡過之自主權,並以自身最大福祉權益來考量,尤其要能斟酌在哪渡過及和誰渡過的舒適歡欣程度。

3、無論任何性別、任何家庭角色及任何社會角色,都要能被賦予決定農曆年假如何渡過之自主權,不能被任何名為傳統、文化、習俗、責任、義務、感情包袱等託辭,而被剝奪其權利及權益。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我是媳婦也是女兒,今年能不能初一回娘家?

4、具婚姻、非婚關係或多元認同關係的伴侶間,不應以情緒勒索或(顯/隱性)經濟制裁方式,強制另一方履行任何對其對方原生家庭之瑣務、勞務、財務、身心照護或情緒勞動等重大責任義務。

5、其實在非農曆年假期間,任何性別、任何家庭角色及社會角色的個體,都要能擁有決定是否自由來去本身或對方原生家庭、專注守護核心家庭,或(非成家者)獨善個體己身生活的權利及權益。

「當然,就破除沿襲父權體制和個體賦權的層面,這是我們對性別故舊結構堡壘一點點敲挖牆腳的微小舉動,但還是希望透過這樣「跳脫關係維繫,關注多元自主」思索的角度,能成為一股蝴蝶效應,逐漸撼動台灣仍偏單一性別價值的社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