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尼泊爾的香港造型師 Bhisanw談風格與時尚:時裝的世界很大,be open-minded!

在時裝界中,種族、性別和年齡是最大的屏障,無論再怎麼教育與發展,大眾心裡還是對異己者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於這位尼泊爾裔但在香港長大的造型師 Bhisan Rai,應該撇除地理標籤,直接從他的造型作品來認識他。放開一點,來跟他談談造型師這職業、談原創與抄襲、談時裝觀。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Bhisan Rai 說很多人看不出他是造型師,但他只想讓作品來代表自己,而不是被人用外表來判斷。

由當初盲舂舂走進美芝、H&M 找服飾配搭造型,到為雜誌工作、近年開設網上時裝平台 FYI Journal,Bhisan Rai 累積了四年多的造型師經驗。他說比起當設計師的慎密與當攝影師面對成片的未知性,他更享受當個中間人,把時尚觀、衣服與圖像表達連結起來。可是,會配搭衣服不代表你就是個造型師,也不是參考抄考別人就可以,Bhisan 說這應該是個說故事的過程。

推薦閱讀:從西藏流浪到紐約的彩妝師 Romana:「當所有人都嘲笑你的夢想,更要努力」

o:object a

B:Bhisan Rai(訪問以英文進行,筆者整理為中文)

香港人沒有意識到這裡其實有很多不同種族的人,而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

Bhisan Rai

o:你是怎樣開始造型師之路?

B:我十歲左右隨家人移居香港,媽媽在這裡開了一家莎麗店(Sari / Saree),雖然我知道自己對服裝有興趣,卻不太喜歡設計。後來認識了做網上時裝媒體的朋友,慢慢接觸時裝工業,認識到它的運作後便希望在此行業發展。有一次膽粗粗地在網上聯絡本地造型師 Sean K.,問可不可以當他的助手,他答應了!在當助手的一年間,我開始明白「造型師」是怎麼一回事,便一直當造型師了。

o:對你來說,在香港當造型師比其他人更難嗎?

B:首先是語言溝通上的困難,雖然我在香港定居很多年,但還是不懂說廣東話,工作時會遇到很多不想用英文溝通的人呢。另外種族也確實是一個阻礙,其實香港人沒有意識到這裡其實有很多不同種族的人,而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時裝的世界很大,希望大家的思想也能更開放,不要被既定印象影響。不過之前在香港也沒有少數族裔當上造型師,所以我走這條路時也要比土生土長的人付出三倍努力,闖出自己的方向。

時裝的迷人之處只存在於影像或文字,工作過程絕對是地獄。——Bhisan Rai

o:造型師是一份怎樣的職業?

B:造型師也分為很多種,為藝人、廣告或編輯內容而做的造型性質都不一樣,但都是對創意的一種挑戰。其實也沒有教科書去指引你如何做一個造型師,但可以在跟隨前輩工作時去累積自己的經驗與判斷力。不過我會說時裝的迷人之處只存在於影像或文字,工作過程絕對是地獄。

以我來說,我喜歡為每一個造型建立一個人物性格與故事,再從不同的細節去營造他的造型與氛圍。比起時尚與否,我更看重每一個造型、每一張照片背後是否有故事。我喜歡以vintage或大眾時裝來混合奢侈品牌,甚至不用奢侈品牌來造型。

推薦閱讀:【謝佩霓X設計師小子對談】當你找到生活的信仰,你會忘記辛苦

o:怎樣看原創、參考與抄襲問題?

B:每個人總會參考前人作品,但你總要做得比前人更好才對得起他吧?在參考的時候,你必須要同時理解造型背後的概念與靈感來源,而且請好好學習時裝歷史,做更多的資料搜集,否則只是東施效顰,而且你做的造型也是空無一物。對於有些照搬品牌天橋造型到封面、內頁照片的做法我也不認同。

有時候出現「抄襲」風波也可能不只是一個人的責任,例如之前Anson Lau被指與某作品雷同,那為何編輯與雜誌方在出版前沒有檢查清楚呢?與攝影師Issac Lam合作時,他提起:每件事都源於疑問與解答。其實當每個人做同樣的事情時,你如何讓它生色?不斷問自己有何與別不同之處,讓你轉風格也能讓人認出你的作品,而不是「抄襲」。

Bhisan Rai在四年前開設了網上時裝平台 FYI Journal,會找來本地一些有潛力的模特兒、攝影師及化妝師合作,想完成自己「想做」的創意,而非「被要求做」的工作。

o:為何會開設網上時裝影像平台 FYI Journal?

B:有一些造型創意很難說服本地媒體、廣告商或客戶採用,便開始這個平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以自己的經驗與美感去判斷造型好壞。儘管都是做造型,但「被要求做」(asked to do)與「想做」(want to do)是不一樣的。透過這個平台,我可以和一些有心、有創意的新人、舊人一起創作,造型師、攝影師、化妝師與模特兒一起撇開客戶的掣肘去盡情天馬行空,可以讓我們記得對時裝的熱誠和創造空間。

o:有深刻的造型與拍攝經歷嗎?

B:每次造型與拍攝對我來說都很重要,就好像寫日記一般。我最享受與攝影師 Baldovino Barani 合作,我們總是一起創造故事,而不是考慮要用哪個品牌來拍攝,即便是一雙鞋、一隻戒指也影響到我們的故事內容。前年我們以「New Romantic」為題到跑馬地墳場拍攝了一輯照片,其實當天只有我、他與模特兒 Anthony Thornburg 三人來拍攝,其實只要你信任你的團隊,便不需要一群人跟前跟後也能完成自己喜歡的作品。

Bhisan 與 Baldovino Barani 與、Anthony Thornburg 在 2016 年為 FYI Journal 拍攝了一輯「New Romantic」時裝硬照,以 vintage(來自Oncestyle)、H&M、Vivienne Westwood 等單品來營造出陰柔男子的形象。


早前訪問過的模特兒 Wilfred 亦有與 FYI Journal 合作拍攝「Shapeshifter」硬照,拍出日常模特工作外的作品。(FYI Journal)

o:怎樣看香港的時裝氛圍?

B:大家太害怕突出自己了!對我來說,時裝可以讓我成為一個「痴線佬」,去創造一些平時不會打扮的造型,是一個發掘自己的媒介。不過現時的香港人太保守,回想 1980、1990 年代,那時香港的時裝風格反而更大膽,不會害怕 too much。

推薦閱讀:在紐約當時尚攝影師:走長遠路,比快速成功更重要

更多 Bhisan Rai 的作品:

打開本地時裝雜誌,已經很少有讓人驚艷的作品,一是你早已明白大多造型是客戶落稿而做,二是本地觀眾接受的程度不高,變相背後的人能夠得到的創作空間少之又少。訪問中 Bhisan 那句:「時裝的迷人之處只存在於影像或文字,工作過程絕對是地獄。」是真實寫照,從事創意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與堅持,卻在與不同人打交道之下被日漸消磨掉。不過,Bhisan 卻在面對他人批評、客戶掣肘時以 FYI Journal 來劃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也是提醒自己、同事與觀眾們對時裝的想像力與熱誠,「時裝的世界很大,be open-mi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