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X海苔熊為你點歌】單元,每週準時為你放歌!那些在生命裡不斷討愛的人,心底都有著渴望被理解的傷痕。

親愛的海苔熊:

在家裏頭,我雖然是個受到眾多期望的長女,但我很明白大家希望有個男生,而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家庭,常聽見為錢而吵,漸漸覺得自己很多餘⋯⋯。

可能因為逃避、也不太懂得察言觀色,只是一直一昧放出自以為是的熱情,這到了學校成了被大家排擠的最大主因。個性倔強的我,也不願多說什麼,只好一個人埋身在國樂社裡頭。

「你是誰 只有不是自己才安全
無論他們又說什麼 閒言閒語無法傷害我
為什麼 你愛這個世界勝過愛自己」

到了國中,更加變本加厲,但因為如此、不願在人際成長的我,卻遭到全班的排擠,而且班導也不願處理;在高中,交到兩個好友,她們願意陪我改變,只是心中看著她們好,總覺得自己拖累了他們,沒有必要害人家不能加入大群體。

而這時補習中的我用著自己課業的優勢,跟當時換取的網路使用權,牽起一段奇妙的緣分,一直陪伴著我高中生活的他,我也明白不是那麼好、那麼合適,卻也因為自己的自卑,不敢放手、不敢面對,每一次吵架嘶吼,就會問自己,我到底是誰?這些表現是否都只是討愛的面具,就這樣,在幸福的假象之中,直到大學出來工作,也在莫名的跨年中分手之,與現在大 15 歲的他又搭了上線(就簡稱貓吧!)。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感情其實是兩個詞,需要與被需要

貓是服飾店的老闆,當時我只是小小工讀生,只知道他有兩個孩子,還有一個貌合神離的女朋友,離過婚了,喜歡陪伴店裡每個小女生說說自己,給給幫助,而我在一個男友沒有給我愛的假象之中,選擇把一切都告訴他,也接受他的安慰,這之中有愧疚,有疑惑,有難過,有發現空虛的自己,卻沒有改變什麼,直到跨年那天才發現原來高中時的男友對我那麼地沒有幫助。

雖然當時的貓說過,他對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玩伴,但希望有人保護可以得到寵愛的我,卻依然覺得我也可以做到他希望我成為的,也因為如此現在的我,白天跟著他一起在業務單位工作,晚上住在他家一起忙小朋友的事還有家裡。雖然衝突時會難過,自己好像什麼也不是,沒有「正常」的愛情,沒有「該有」的年紀,哭完抬頭看看他,看似平凡卻擁有很多。

現在的我哭泣時依舊會問問「自己是什麼」,但哭完了就會快快讓自己想起自己擁有他的初衷,希望未來的每一次詢問,「我是誰」都可以是很肯定的。

再次提起這個故事,我感覺到自己的無奈,與爸爸住院時的無助,卻也想起了在我徬徨時,貓在我身旁給我的一切。從事業務工作有事會迷失了自己,唯有但追求更好的自己,不論別人說了什麼,才能離目標更近,希望那麼努力的我們可以快點來到成功的那天,有了事業,連家庭也就可以更快建構起來了呢!

雖然我還是不太懂自己是什麼角色,但我知道時時刻刻他都會在叮嚀著我,期待著我的成長,也讓我追尋著。

by 小白(2017 / 10 / 15 下午 4 : 50 : 15)

親愛的小白: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背負著家庭的期待長大,這些日子無法好好做自己的你,真的辛苦了。在這樣的壓力下,你可能用很多的假裝、很多的倔將、很多的逃避、很多的衝突,換取一些些呼吸的自由,他們往往希望我們長成某一種樣子,卻不顧那個樣子是不是我們所喜歡的。

想起那個多餘的、不被呵護的、充滿壓力的家庭,常常會讓你很無力,也塑造了高中的你「我這樣會不會麻煩別人」的性格,不論別人怎麼回應,你總是怕害到他們,因為在你心裡面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值得大家關心」的標籤。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寄生的愛情:為何你不願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我的感覺是(當然我也可能猜錯啦聽聽就好:P),那個總是討愛的你,一方面希望對方能夠給予關心,但一方面又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所以在幸福快樂的時候懷疑自己說「這是真的嗎」(捏捏臉頰不是夢吧),在分手失落之後就跟自己說「你看果然吧」,自卑的你,不但不容易去真心愛別人,好像也很難讓人好好來愛你。

不過,遇見貓這件事情倒是有了 360 度的轉變(等等,那不是沒變嗎XD),雖然他說誰都可以是玩伴,但卻給你渴望的呵護,和他在一起的這段時間論是一起工作、一起顧孩子,都讓你有一種「平凡的幸福」,外人看起來很不尋常的組合,但其中的甘甜只有你自己清楚。

那是一種「家」的感覺。你一直渴望有一個真正的家,一個完整的家。在這條路上,或許迷惘、或許「不正常」,但你是多麼的希望,自己的幸福可以一點一點地被搭建起來。

心理學 OK 繃

「我是誰」是一個大哉問,或者說,這是一輩子的探問。這麼難的問題,還是有稍微簡單一點的答案,就是:想一想,在你重要的人面前,你是什麼模樣?這個看起來很虛幻的問題,其實也有「理性」的解方,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自我複雜度」(self complexity)(Linville,1985),指的是你對自己的認識是「多元」的程度。用凡人的話來說,如果你有很多張面具,在媽媽前是一個樣(被動、被照顧)、在老闆前是一個樣(唯唯諾諾、委曲求全)、在孩子前是一個樣(掌控支配、怕出差錯),而且每個樣子差異很大(如括弧內的例子),那麼你就是一個幅砸度較高的人;反觀,如果你只有一張面具,你對自己的看法很一致,那麼你就是相對簡單的人。

所以人到底要簡單點好還是複雜一點好?Peter Su 說:「如果可以很簡單,誰想要太複雜?」乍聽之下好像「簡單人生」比起「複雜人生」好一些,許多研究卻是抱持「相反」的研究結果──自我複雜度高的人比較好。當你有「很多面」的時候,當你某個面向被擊倒、被批評或是有負面情緒,比較不會渲染(spillover)(Renaud、McConnell,2002)到其他的生活面向,例如情場失意,職場卻能得意,而其他生活面向也能「緩衝」(buffering)(Rafaeli-Mor、Steinberg,2002)你在某個面向的挫折。翻譯蒟篛:複雜度高的人如果有一個糾結、衝突不斷的家庭,或許他在家裡面對自己的看法是自卑、受掌控、委屈、憂鬱的,但他可以從工作裡的他(自信、被需要、關心照顧、敏感)和親密關係裡的他(溫暖、圖利、給予)當中「充電」,而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總在愛情跌跤的你:為自己而活,就不怕他走

不過,這個說法有一個弔詭,如果你複雜到「地心引力都抓不住你」、連你也搞不懂你自己那怎麼辦?這麼混亂,真的過得比較好嗎?有鑑於此,McConnell等人(2005)提供了一個新的觀點:自我面向掌控度。在解釋之前,我們可以先進行一個練習:

第一步

下面的練習,協助你回答「我是誰」的問題。你可以先從表格隔中列出對你重要的人生面向(Domain),例如伴侶面前的你、朋友面前的你、爸爸面前的你、同事面前的你等等

第二步

你可以在右邊寫幾個可以描述「我覺得在 xx 面前我是怎樣的人」的形容詞,你可以自己想,也可以從研究者慣用的詞彙中去篩選。

第三步

你可以在每段關係中思考三個「自我面向掌控度」的問題,用1~7分來評定(見下圖):

  1. 在XX面前的「我的樣子」(特質),是我可以掌控的嗎?還是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會表現得如何?
  2. 在XX面前的「我的樣子」(特質),是因為他才引起的嗎?還是我自動自發產生的?
  3. 在XX面前的「我的樣子」(特質),是穩定出現的嗎?還是時有時無,難以預測?

【結果解釋】

這個辛苦的練習(認識自己本來就是困難的路阿!)可以得到兩個結果:

  • 你可以看看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現出來的樣子是否相同?有哪些正面的特質(前面範例中紅色字體)、有哪些負面的特質(藍色字體)?又有哪些一樣的地方(黃色套色)?
  • A、B、C分數加總(會介於 3~21 分之間),就是你在該面向的掌控度,一般來說,如果你是很簡單的人(整面很多黃色),那麼就不需要看此分數;但如果你是複雜的人(黃色部分只有少少數個),當你的掌控度越低,一般來說你會過得越差。掌控度怎樣算高、怎樣算低呢?根據 McConnell 等人(2005)的結果:
    • 高掌控度:17.19~21分
    • 中偏高掌控度:15.3~17.19分
    • 中偏低掌控度:13.41~15.3分
    • 低掌控度:3~13.41分

回到一開始小白的點歌,或許在家裡、在青少年時期的小白,對自己有很多的負面看法,常常覺得自己是拖累別人的人,但認識貓之後,小白的生命開始有了新的「面向」,在貓面前,可以做自己、可以照顧孩子,甚至有可能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只是,目前對於關係的不確定性,也讓小白有一些疑惑。

我的想法是,在一段「沒有名分的關係」裡面,往往是有失也有得;得到的是一種「從來沒有人這樣愛我」的窩心感,失去的是「我到底算什麼」的自我概念穩定感,但正因為不穩定,所以更需要抓著對方,希望成為他生命中的一種必須。這樣的依戀是溫暖的,卻也可能是危險的,或許你心裡面也知道,過分的依靠並沒有辦法讓你自己更好,但他給的那些「餵養」又是如此溫暖,溫暖到你捨不得放開。所以人家總是說:看破容易,放手難。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愛的本質是,就算不能走到最後,也要用力去愛

那麼該怎麼辦呢?如果從前述自我複雜度的角度來看,其實你只要做兩件事情:

  • 不需要放棄你現在和貓的共同生活,把它當作其中一個生活面向,多去拓展不同的生活面向,例如參加一些FB社團、多認識朋友。
  •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件事很難,那麼還有一個方式是「增加你在他面前的掌控感」,不要讓自己,被他給定義。

就像你說的,不管別人說的是什麼,只有你能定義自己。把這份勇氣握在掌心,當你可以為你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家,也可以擁有一個,真正的家。

延伸閱讀

Linville, P. W. (1985)。 Self-complexity and affective extremity: Don't put all of your eggs in one cognitive basket。Social cognition, 3(1),頁 94-120。

McConnell, A. R.、Renaud, J. M.、Dean, K. K.、Green, S. P.、Lamoreaux, M. J.、Hall, C. E.等人 (2005)。 Whose self is it anyway? Self-aspect control mode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complexity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1(1),頁 1-18。

Rafaeli-Mor, E.、Steinberg, J. (2002)。 Self-complexity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research synthesi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6(1),頁 31-58。

Renaud, J. M.、McConnell, A. R. (2002)。 Organization of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suppression of self-relevant though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1),頁 79-86。